可以很美的节日

2014-04-07 00:35孙立峰
祝你幸福·最家长 2014年4期
关键词:先人扫墓爷爷奶奶

孙立峰

种树、种花、献花,甚至弹琴、拉二胡,各种方式都可以向祖辈表达感恩思念之情,都很美,而且有意义,。

我们传统的节日,都有其深意,并非可有可无。

清明节,我们绕不过去。“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是往大里说。往小里说,往有用里说,清明节带孩子去给先人祭扫,孩子会从我们的讲述中寻找到自己与先人的生命的联结,体会到生命的珍贵,获得成长的资源;从庄重的仪式中收获敬畏之心,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这个清明节,我们带孩子去祭扫,可以采取这些仪式。

种树

这两年,很多地方会在清明时去先人墓前种下一棵树。这是一个既环保,又能让孩子感到生命存在的好办法。

河南新郑市的武江就是这么做的,他种了棵大叶女贞。他说:“若干年后,当葱翠的枝条钻入云天的时候,当孩子懂事的时候,来这里纪念先人,会感受到弥漫在空气中的亲人的气息,体会到生命的生生不息!”

先人如果喜欢白杨,就种棵白杨,喜欢银杏就种棵银杏。先人生日恰在4月,种棵紫叶李,在我们去祭拜先人时,花开得正旺,就像先人还活在我们身边,扫墓不再是一件悲戚的事。

在树前,跟年幼的孩子说:爷爷去世了,化作这棵树,庇护着我们。孩子背靠大树坐下,就像躺在爷爷的怀抱里,那是踏实温暖的。

讲故事

带孩子去给先人扫墓,墓前做点啥?有些孩子或许连先人的模样都不记得。给孩子讲讲先人的故事,是一种非常好的纪念方式。

我们每个人对先人的记忆是不同的,在这个日子里,每个人讲讲自己记得的部分,孩子听几个故事,眼前浮现的是先人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不是面对坟墓的冰冷。

甚至,从现在开始,用笔记录我们家族的故事,这是送给孩子的非常棒的礼物。终有一天,孩子会从这些故事里明白,“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将以自己或家人为起点,游走世界,往而有返(余世存语)” 。

学者余世存最近出了本新书,《家世》。写了宋耀如、黄兴、卢作孚、金庸等名人家族往事,也写了蔡文彬、杨志鹏等人的普通家族的事迹。跟孩子一起读读,孩子会更明白家族传承是什么,家风家训对我们的意义。

我们是普通人,我们的家族也有自己的故事。我们的先人也有《家世》中那些故人的特征,比如善良、敬畏、自强不息、开放精神。

在这个“成功学”盛行的年代里,我们讲述自己家族的故事,会让孩子获得安身立命的资本。

带孩子在先人墓前坐坐,用心感受

形式总是不拘泥的,甚至带孩子在先人墓前坐坐,孩子都能获得成长。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刘德水每年清明都会带女儿去给先人扫墓,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

第一次带女儿去扫墓,是她上三年级的时候。

“爸爸,干嘛要扫墓?这是不是迷信?”孩子好奇。

“爷爷奶奶都埋在这里。我们给他们的坟上添一把土,表示我们没有忘记自己的根。这是一种自古流传下来的仪式。迷信,是指毫无理由地相信什么。我们扫墓,是对先人的纪念,不能算是迷信。”

孩子似懂非懂,随着我们一起,吃力地用铁锹添土。

“慎终追远”,不是靠说教,而是要靠这样的行动的传承来体现并延续的。它应该有着具体的、实在的内涵,这仪式,才有价值。

仪式结束后,我问女儿,想爷爷奶奶吗?“想!”

“好,那我们坐一会儿,想想爷爷奶奶好吗?”

于是,我们一起坐在坟前,呆呆地坐了好久…………

孩子上中学时,每年清明,我们会谈到去世亲人师长,涉及最多的话题,是死亡的本质。我们一起讨论过生命的神秘,一起读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那是作者体悟生死观的最好的一篇文字,我们受益良多。

2005年,我刚出版第一本书,想到妈妈生前,自己本不识字,却也戴上花镜,看我发表的文字。清明那一天,我跟女儿说,我想在坟前烧化一本书,把它献给奶奶。女儿说:“爸爸,您不用烧,奶奶在那边也能看到的!留着给需要的人读吧。”

我觉得女儿长大了,她说的对——对亲人的最好纪念,是生者的认真生活。我听取了她的意见。endprint

猜你喜欢
先人扫墓爷爷奶奶
我们去扫墓
我的爷爷奶奶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我的爷爷奶奶
从门缝掬接月光
向爷爷奶奶致敬
我的爷爷奶奶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先 人
“代人扫墓”的是是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