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兴义
(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水彩画自西方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经过数代艺术家不懈的努力与探究,中国水彩画艺术积淀日厚。至于当代,水彩画创作更是名家迭出、流派纷呈,在众多卓有成就的水彩画艺术家中,安徽宿州籍水彩画家丁寺钟①丁寺钟(1963-),男,安徽宿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文联国画创作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就是较为杰出的一位。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意象之间—丁寺钟水彩画作品集》为表征,其水彩画创作的意象性特征得到最清晰的昭示。
意象一词,在不同学科领域有着不同的含义,在中国古典哲学领域,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1]73(《周易·系辞上》)之说,在西方现代文学领域,则是一种强调以客观准确的意象替代主观情绪释放的诗学主张。体现于水彩画创作,简而言之,就是采用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绘画形式,艺术家将熟练而高超的绘画技法同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有机融合,并藉此创作出情景交融的独特艺术阈境。
如同当代其他一些著名艺术家一样,丁寺钟首先从具象写实的路子步入水彩画坛,其早期水彩作品在写实之上,同时追求情致和神韵,颇具艺术个性。以此为基础,逐渐吸纳老子、庄子“意”“象”之辩的美学观点,借鉴西方抽象元素,融汇中国水墨写意精神,开始摆脱客观物象的约束,更加注重对记忆、感觉、印象、情愫的抒写,走向意象之境。其作品融西方抽象与东方气韵于一体,高蹈而不失严谨、激越而不失沉稳,其心与物、其意与象、其情与境诗意交融。集结在《意象之间—丁寺钟水彩画作品集》中的《丁村系列》《徽州系列》等为集中体现该艺术特征的代表作。
关于意象,从丁寺钟水彩画的语言风格与创作角度来分析,可以从四个方面解读:第一是“以意生色”。在传统写实性的绘画中,其用色通常讲究条件色,主要表现客观色彩,相对其它而言,更容易把握与掌控,但是在意象水彩表现中,色彩由客观性的表现转变为主观性的表现,根据画面的需要改变物象原有的色彩,可以将红色变为绿色、黄色变为紫色,以意生色具有表现性较强的艺术特征。第二是“以意造境”。总的来讲,作品的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隐与显的交融和统一。一些比较写实、具象的作品也可称为意象,主要区别是营造出的意境是否现实。第三是“以意构形”。这个意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创作完成之后在作品中呈现出的新形象。意和象之间的关系是意先象后、以意构态,通过主观性塑造物象。第四是“以意抒情”。即通过自由抒写情感的方式表达出画家的内心世界与主观倾向。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即包涵意象审美。丁寺钟的意象水彩画作品既兼容了以上四个方面并将其有机统一起来,具有较高的学术定位。
境者,心造也。“境界”原本属于佛教用语的范畴,《无量寿经·卷上》:“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2],本意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状况。我国著名美学家王国维先生把“境界”列为美学范畴,并将其阐释成系统的文艺理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1]624,“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1]632都是体现艺术境界重要的因素。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实际上类同于“意象”的范畴。在丁寺钟意象水彩艺术的境界里,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丁寺钟的艺术语言风格表现出了徽州传统文化的美学风格,营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境界。比如在梦境、幻想和意念中对细节特征的追求,在风流倜傥、潇洒自如中对动感和韵律对神秘幽微气息的感悟,对历史层累、生活阅历、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的积淀秩序的细心体味等等。”[3]丁寺钟意象水彩开拓出了新的生命表达方式,从而确立了他在艺术的现实意义以及未来的深远意义。
中国美学的意象,通过物象、兴象、形象及意境等审美意象的建构及对其主要特征的阐释,确立中国艺术独特的感知方式,对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对现代艺术有着深刻的启示。概而言之,丁寺钟的意象水彩以“观物取象”为方法,以“立象尽意”为诉求。他正是通过对意象这一中国美学中心范畴的接引和境界诠释展开自己的创作历程。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丁寺钟意象水彩的艺术世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纯艺术的;丁寺钟的意象水彩艺术充满了诗情画意,艺术风格的形成,表达了一种意象之美,是东方的情调,是现代的思想,也是东方艺术思维的产物。他的作品带给人们视觉效果或肃穆、优美,或恢弘、阔大,或悲凉、哀婉,或喜悦、惊喜,如梦似幻,更好地体现中国美学“以有限之象,蕴不尽之意”之法则。丁寺钟的意象水彩艺术道路历经了古典主义写实风格和现代抽象艺术的双重洗礼后,其作品的艺术境界更加重气氛、重写意、讲新意,但有别于西方绘画的概念,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亮丽的色彩、深切的感悟、人生的哲理、自然的规律,其意象水彩境界更显鲜明特色。
丁寺钟的水彩画所创造的艺术境界融入了意和象的辩证关系,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传达了具有中国特色美学的涵义,是一种意象之美,折射出了东方的情调,也是东方艺术思维的产物。作品的语境追求水与色之间自然、高度的统一,巧妙掌控了水与色之间的偶然与必然的内在关系,呈现出色彩的清透、亮丽,颇富节奏、韵律之美。可以看作为意象水彩艺术作品的一个语境标准,在艺术语言上的探索,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了水彩艺术虚和实的关系,融合了庄子的观点,天地万物是有形和无形,虚和实的统一。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亦是意境深远,其妙无穷。在丁寺钟意象水彩作品中还蕴含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思想,表露心迹意象的世界,带有一种灵气,就是水彩本身所具有的水色淋漓。这个灵气是对中国意象美学概念最恰当的领会。
丁寺钟的意象水彩艺术透射出对天地自然之象的着力追寻和崇高体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道德经》)”。“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4](《文心雕龙·神思》)。欣赏他的经典意象水彩画作品《徽州意象系列》《荷花系列》,似乎让人们感受到了天地氤氲化生万物的宏大气魄。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丁寺钟的意象水彩作品中还体现出:“气”“象”“妙”“味”“虚静”“自然”等一系列的美学内蕴。尤其是《徽州意象系列》作品中的“斜阳”“月过西厢”等,更能折射出大自然无穷之变化,深刻地反映了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即:“万物就从阴阳二气交通和合中产生出来,所以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就是‘气’,也就是‘道’,在看不见的‘气’中得到了统一。”这一点正是老子美学的精髓体现。作品《徽州明月》呈现给人们另外一种视觉,画面中那美妙的旋律与节奏预示着自然的变化规律、人与自然的和谐,完善了他“以意构形”“以意生色”“以意造境”等丰富的表现格局,别具一格的图示化构成语言再现了美学另一层面之“妙”“虚静”“自然”。按照老子的美学思想,“妙”是和“道”联系在一起的,强调“妙”出于“自然”,不可以形诘,不可寻求。“妙”已经广泛地渗透在丁寺钟意象水彩的构成领域,或者说审美领域。由此,“妙”必然要超出有限的物象,达“象外之妙”。顾恺之说道:“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谢赫说:“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苏轼也曾提到:“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严羽说:“其妙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1]36读丁寺钟的意象水彩,真可谓是“妙”在其中。
艺术家们常常将杂乱无章的自然景象,有序地组合并自由地阐发出来,以表现万物之间与天地内含阴阳交错的饱和张力,而这种张力在丁寺钟意象水彩艺术作品中通过水与色、黑与白的铺陈组合与布局展现得淋漓尽致。丁寺钟意象水彩通过从混沌中跃出的纹理和迹线,表现对“象”的审美情趣。画面所产生的视觉空间和物质肌理起到了调节整体气韵的作用,锻造作品自由性的内在灵魂。这种自由性的奔放体现出与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正是自由和审美关系的辩论。在先秦哲学家中,庄子的性格尤富于美学的意味。庄子的很多哲学命题,同时也是美学命题。闻一多先生曾说过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丁寺钟的意象水彩艺术品格与审美取向,宛如人格的写照。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画家对生活的积淀与自身的修养,看到他对世界观的认识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因此,研究意象性作品的同时也要强调现实感受对意象形成的重要作用。自由感受与审美胸怀可以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丁寺钟先生的水彩画世界里,带给我们的是气势恢弘的开阔空间与丰富的文化视野。许多艺术家及美术评论家一致认为,绘画作品的品格正如人格的体现,正如王肇民先生所说“画要以‘品’为第一”。丁寺钟心胸开阔、豪爽大度、为人坦荡,是有着明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研究型学者,创作方法自由奔放。自认识丁寺钟先生以来目睹了他创作的数幅水彩画作品,每件作品印象都极为深刻。之后得知,他几乎走遍了世界各地,体验、品味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地域之风土人情,他的精神品味与内在气质渗透在《书香门第》《丁村系列》《徽州意象》等一件件作品之中。
艺术作品突出并强调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换句话说,创作主体必须超脱功利观念,才能算是审美心胸的真正的发现,方能与庄子的美学思想观念相互兼容,方能符合庄子审美心胸的美学理论。丁寺钟的意象水彩艺术作品语言形式的“自由奔放”是在实践中对于必然的认识和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使外在世界符合自己的目的,使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这样,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就会得到高度的统一。“人才会在这种自由的境界中肯定自己、复现自我、观照自己,看到自己的创造力量,看到自己是一个自由的人。同时也反映出了另外一种心理状态的美感与创造的喜悦,审美取向则是自由的显现。”[5]
丁寺钟善于思考、勤于创作,以具象写实为基础,融老庄美学思想,汇中国水墨写意精神,巧妙吸收西方艺术之抽象元素,厚积薄发,创当代意象水彩画艺术之妙境。对于意象水彩画创作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和探索,必将进一步活跃中国当代水彩画坛的创作氛围;其所创立的新型意象图示化语言形式,亦将进一步丰富中国水彩画艺术的美学内涵。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陈林.无量寿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李建锋.丁寺钟的艺术世界[N].安徽经济报,2010-06-22.
[4]转引自门立功.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斤——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J].滨州师专学报,1992(1).
[5]李耳,庄周.老子 庄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