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研究综述:辨析与启示

2014-04-07 23:46:06宏,徐
关键词:俱乐部课外教学模式

陈 宏,徐 伟

(1.安徽财经大学 体育教学部,安徽 蚌埠 233030;2.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根据教育部颁布和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的精神,高校体育教学应根据教育的整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因此,传统的“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体育俱乐部模式是学校与学生共同参与组织的新型体育活动形式,它将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整体教学功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国外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历经了上百年的历史,而国内的研究则仅追溯到本世纪初.研究虽晚,但众多学者立足我国国情,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管理理论和模式,分别从概念、理论基础、作用、可行性、问题和对策等方面进行大量的规范和实证研究,并形成了丰硕的成果.本项研究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和系统地回顾与梳理,旨在为方兴未艾的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研究提供依据,并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议.

1 高校体育俱乐部概念研究与辨析

俱乐部(CLUB)一词源于欧洲,亦称总会,指为特定人群提供娱乐或利益的场所或组织.俱乐部在《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的解释是,为了休闲或为了参加某一特殊的活动(尤其某一体育运动)而有规律聚在一起的人群.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是俱乐部向教学领域的延伸,是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索.由于其应用源于俱乐部,大部分学者是借助和引用俱乐部的概念对体育教学俱乐部进行界定的.但因研究的目的和对象不同,对其概念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项研究从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对众多学者的概念研究进行梳理,希望能清晰和系统地理解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涵义.

1.1 体育教学俱乐部内涵研究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概念的内涵是指俱乐部的特征或本质.论述俱乐部的教学体制时是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作为一个教学整体来处理.体育教学俱乐部是指在终身体育、人本主义、健康第一等教学指导下,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完美个性和终身体育意识为主要目标,并以兴趣和能力进行分班来组织体育教学活动的范畴.徐海环将体育教学俱乐部定义为以体育练习者自觉结合为基础,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托,围绕着某一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2].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是以学校体育场馆为依托,围绕着某一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融为一体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3].丁建平认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以培养和建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掌握1~2项长期从事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充分发挥个人的体育才能、兴趣与爱好,为终身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的一种以俱乐部形式组织进行的体育教学模式[4].

体育教学俱乐部作为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对其研究大多处于初始阶段.关于体育教学俱乐部概念的研究虽多,但尚无统一定论.通过对众多学者对其概念的理解,不难发现他们对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认识尚有许多共同之处:(1)以学生自愿为基础;(2)以学校资源为依托;(3)以培养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目标;(4)以体育教学管理为框架.笔者认为,由于众多学者的研究目的和角度不同,无法也没有必要统一界定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定义.另需注意的是,作为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其目的是为高校体育教学服务,要有助于增强师生体质,提升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彼此间的友谊,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1.2 体育教学俱乐部外延研究

由于体育教学俱乐部是体育教学模式的延伸和补充,它最终是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体制的框架下实现教学创新的.通过大量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方式角度来看,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外延大致有以下几种理解和运作.

(1)课内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俱乐部是以强身健体和娱乐休闲为主的课程体系,分为针对专项训练为主的运动训练课和以指导健康、保健为主的体育保健课.这类认知是将俱乐部理念融入体育课堂,从思想、组织、形式、方法上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是教学课程体系内的模式变革与创新.

(2)课外体育教学模式.单独研究课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文献相对较多.课外体育俱乐部作为群众体育俱乐部处理,这里指的群众也包括院校内的教职工.此类模式是大学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有组织的课外体育辅导以拓展学校体育功能,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和行为为主要目标的.

(3)内外结合体育教学模式.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俱乐部大致可以划分为单项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和体育教学俱乐部,其中单项体育俱乐部与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性质相差不大,只是在管理和组织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它既承担课内体育教学任务,又兼顾课外体育的余暇锻炼和业余训练功能;既是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也是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具体组织形式,是学校体育运动的一种新体系.这类模式的认知扩大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范畴,它即可保障体育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又可为俱乐部的教学扩大融资渠道(如争取企业、团体等赞助),利用高校校际资源提供体制和组织的保障,它是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新趋势.

2 体育教学俱乐部的价值研究

关于体育教学俱乐部功能和作用的研究非常多,几乎每篇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文献都或多或少强调其价值.在大量规范性研究中,众多学者以文献法、比较法和逻辑推理等方法研究了体育教学俱乐部的价值和功能.俱乐部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向终身化方向发展.通过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俱乐部式体育教学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改进教学.在高校体育选修课教学中,通过课内俱乐部制的形式进行教学、分组训练和教学比赛,能够发挥体育骨干核心的作用,相互间形成传、帮、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促进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过程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相互交往,增进友谊,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充分利用了场馆设施,拓展了体育活动的空间;使得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6].

更有众多学者以实证手段获取体育教学俱乐部价值的第一手资料.罗育华通过对武汉体育学院的8个体育俱乐部的教学调查显示,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对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具有很好效果,而且俱乐部式教学满足了学生身体锻炼的不同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韩健采用心理学相关量表对江苏部分采用俱乐部式体育教学的大学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心理测量,结果证明,实施俱乐部式体育教学,大学生能够较好地培养人际关系能力,恰当地处理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张伟对华东六省共38所普通高校研究生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效果的调查表明,研究生俱乐部制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观念、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体现学生社会价值等多个方面有显著作用,俱乐部制在体育教学中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很明显,大量的规范和实证研究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领域,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大学生 “身心”健康,其结论也更具科学性和真实性.但遗憾的是体育教学俱乐部的价值“因人因校因俱乐部”而异,上述文献针对特殊地区或高校的研究几乎没有,其得出结论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就有所限制.

3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可行性研究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新趋势,但由于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多变性,这种模式是否在各个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切实可行?众多学者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可行性进行大量的研究.

俱乐部的组织结构和基本特征有利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生存和发展,且高校学生具有较好的组织性、纪律性以及高校完整的学校管理措施,都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林建君等以宁波大学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高校高年级实施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可行性,认为教学优势项目能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提供足够的师资力量,高校场、馆、池设施能够保障体育俱乐部教学的顺利开展,社会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迫使体育教学的延伸.康鹤鹏对河南高校的实证调查显示,高校师生对构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持积极态度,高校体育教师为教学俱乐部模式的开展提供人才保证,广大学生拥有深厚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思想基础,且高校运动场地设施基本能保证体育教学的需求.王大鹏认为,高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能够较多地利用场地和器械的使用,以及高校目前普遍实施的学分制为学生参加俱乐部教学活动的制度化提供了可能[8].刚红光认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向俱乐部方向发展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组织结构和基本特点更能适应学生的特点和需求[9].王葵,陈鸿以东华理工大学为实证对象指出,高校若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有系统的管理体系和运作体系,开设有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有较完善的体育场所和器材设备,拥有实力较强的师资力量和广大学生的热情支持,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则具备实施的可行性[10].可以看出,关于体育教学俱乐部可行性的研究比较多,而且内容相当丰富,主要集中在俱乐部的理论基础、学生意识、师资力量、现实条件等.虽总体来说研究依然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但可行性研究大多基于不同高校的具体情况,其研究结果能够为各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实施提供客观、真实、具体的依据.

4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构建对策研究

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模式是整个教学俱乐部运作的支撑和内核,关系着俱乐部教学的成败.大量的学者都试图从自身的研究目的和对象出发,从思想、政策、课程体系、资金、师资等方面探索具有其自身特色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并形成大量的研究成果.如:刘志敏通过对深圳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5所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比较和分析,总结并提出成功的体育教学俱乐部应重视学生主体的选择性,满足学生的需求发展其个性,强调教学中师生双方的优势互补,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依赖型向自主性过渡.朱奇志认为,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建设适当增加投资,扩充资金来源;实施教师挂牌上课,形成名师效应.王璋建议,从实际出发,编制包含俱乐部基础课、俱乐部任选课、俱乐部课外锻炼课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四个模块的体育课程方案,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刘庆青从组织形式、管理体系和教学形式等角度构筑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认为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结构应充分依托现有组织,由下至上构建组织机构;形成相对独立,自觉执行和自我调控的管理体系;考虑年级因素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运作体系;开展形式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黄明,邹娟华建议,高校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俱乐部发展,更新教学观念,俱乐部应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教学层次,打破年级界限,大胆调整项目布局,增强师资力量,扩宽选项空间和选修时间[11].

相关的文献各抒己见,内容广博,都力争从各个角度来阐明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对策,可以说为体育教学俱乐部实践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总体而言,由于当前人们对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认识比较模糊,大部分的论述则相对零散,普遍性差,现实的针对性不强,研究范围相对狭窄,即使有全局性探讨却也相当松散和浅显,尚未形成系统和科学的运作机理或模型.笔者认为,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模式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其内容应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法体系等方面.教学俱乐部的构筑可以形式多样甚至探索创新,但它应该是一个可控制的开放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含了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程序、评定指标、运动场所和设备等要素.只有在该系统内,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构建才可能具备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5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研究建议

总体而言,对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研究还有较大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区域性、断层性的研究较多,其归纳和总结的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本质和规律代表性不强;(2)解释性研究滞后于描述性研究,体育教学俱乐部形成和作用机理研究尚是空白;(3)研究的内容和范畴局限于高校体育教学,无法真正的实现校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俱乐部模式;(4)研究方法比较简单,经验总结比较多,实证研究相对较少;(5)大量研究“大而全”,内容宽泛,缺少概念、机理等方面的系统性专项研究.

通过国内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文献的梳理和总结,结合高校的现状及教育发展趋势,建议今后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专项研究,即结合所调研高校的具体情况,深化体育俱乐部专项研究,包括概念界定、经费筹集、教学模式构建等;(2)机理研究,即构筑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形成和作用机理,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探索和实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宏观和微观运作模式;(3)应用研究,即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检验其效果,得到反馈意见并加以完善.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徐海环,袁辉.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研究综述[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5):88-90.

[3]鲍煌军.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217-218.

[4]丁建平,文静.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193-195.

[5]张杰.影响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因素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8):1111-1112.

[6]赵承磊.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运行机制理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3):97-99.

[7]董建平.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96-97.

[8]王大鹏.对高校研究生开展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8):47-49.

[9]刚红光.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向俱乐部方向延伸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230-231.

[10]王葵,陈鸿.对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探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9):278-281.

[11]黄明,邹娟华.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21(3):94-96.

猜你喜欢
俱乐部课外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2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转动小脑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