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忠强 许江涛
(1.泰达图书馆档案馆 天津 300457;2.中新天津生态城图书档案馆筹备组 天津 300467)
公共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完善的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主力军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已经走出馆外,向社会文化系统的末梢——社区延伸,在“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文化建设的“便利性”要求,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区文化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其内涵丰富,包括社区居民的情操陶冶、知识学习、社会教育、信息获取、文化休闲、体育健身等等。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公共图书馆事业来说是事业发展的良好契机,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是公共图书馆工作的一种延伸,也是对公共图书馆事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补充与推动。
天津滨海新区总面积2 270平方公里,总人口253万余人,有3个行政区域和12个功能区。3个行政区域塘沽、汉沽、大港等区县公共图书馆服务起步较早,12个功能区中只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有图书馆,空港经济区、中心天津生态城的图书馆正在筹建之中,其余9个功能区目前没有筹建计划,所需服务靠其他公共图书馆延伸。已建的6所公共图书馆,塘沽图书馆和塘沽少年儿童图书馆是独立建制,独立馆舍;汉沽图书馆和汉沽少年儿童图书馆是独立建制,合署办公;大港图书馆和泰达图书馆兼有为儿童读者服务的职能。塘沽区所辖10街1镇,汉沽区所辖3街3镇,大港区所辖5街3镇,经济技术开发区所辖1街。这些已建公共图书馆通过所辖基层社区/村分馆延伸服务(见表1)。
1.2.1 公共图书馆建设基础薄弱
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年修订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中规定,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应达到1.5-2.5册。滨海新区已建的6所公共图书馆中,只有泰达图书馆的人均藏书量远远高于国际标准,其余5所均低于国际标准;分馆的分布比例也是很低,只有泰达图书馆所建分馆超过社区总量的一半,公共图书馆建设基础薄弱问题十分突出,而在发达国家,几乎每个社区都建有图书馆。
1.2.2 资源分配不均衡,资金投入不足
调查了解到,滨海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资金普遍匮乏,图书馆的发展受到影响。塘沽、汉沽和大港图书馆每年资源购置费不固定,多则二三十万元,少则五万元,年新增图书较少,社区分馆建设无暇顾及;只有泰达图书馆条件较好,年资源购置费保持在500万元,年均新增图书在10万册以上,还有丰富的数字资源,其社区分馆建设覆盖率较高,数字资源实现馆外访问。
1.2.3 服务社区文化方式单一,效益不高
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使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逐步减弱,读者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电视等媒体,即可获取所需信息。滨海新区公共图书馆及其分馆为社区读者服务的主要方式还是依托实体图书馆进行纸质文献的阅览外借。由于资金、人力等条件限制,纸质图书的馆藏少,更新频率低,对读者吸引力不高。据统计,2012年滨海新区藏书总量211余万册,年发放读者证12 728张,年总流通人次约104万,年图书外借册次约39万,与深圳、浦东等类似区域的藏书建设与服务情况相差甚远。
1.2.4 社区分馆管理薄弱
总馆只负责社区分馆文献资源的配置,其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由社区安排人员负责,由于这些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流动性强或是兼职,主要精力没有放在图书馆工作上,服务意识淡漠,总馆对其缺乏监管和制约机制,社区分馆的管理和服务相对较差。
公共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除借助国家政策和公共财政支持等种种外部条件,还必须注重培育内生动力,引入先进理念,正确把握自己的功能和服务定位,科学规划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和实践途径,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不断迈向更高水平。根据学界、业界的先进理念和社会发展趋势,当前,公共图书馆尤其应承担以下角色。
《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是各地的信息中心,用户可以随时得到各种知识与信息。”据此,公共图书馆特别是社区分馆,要积极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服务网络,广泛收集、整理与社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体文献和电子文献,建立特色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社区知识信息保障体系,成为信息的发现者、组织者、供给者,满足读者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深度的文献信息需求,成为社区首选或主要的知识信息枢纽。
公民终身教育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基本宗旨。对现代人而言,教育更是一个终身过程,人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和观念,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为此,公共图书馆要勇于履职担责,与社区分馆一起,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组织各类教育培训,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职业和生活技能,引领社区居民养成爱书、读书的良好风尚,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发挥阅读指导功能,尤其要注重对青少年读者的阅读指导,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休闲已成为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度过闲暇时光的重要手段,并日益上升为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公共图书馆应着力通过和谐的空间布局、舒适的阅读环境和为居民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活动等,引领社区居民在健康有益的文化消遣和娱乐活动中放松身心、学习知识、交流思想、欣赏艺术、陶冶情操,享受高雅的休闲生活,感染良好的社会风尚,获得心灵愉悦和精神升华。
杭州图书馆褚树青馆长认为,应把图书馆打造成为市民生活的“第三文化空间”,满足人们无法在第一和第二文化空间获得的所有其他文化需求。第三文化空间的图书馆具有开放、自由、多元、交流、学习等特点,包含学习、灵感、交流和演出四个空间。未来的公共图书馆应该是一个具有生活化特质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以融入人类的一切文化元素,具有文化综合体的特征,而不是一个单纯获取信息和知识或接受教育的场所。21世纪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应该成为城市的第三文化空间,成为市民最想去、最喜欢去的文化场所[1]。
这里所谓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两部分。人力资源整合包括图书馆专业人才和社区各类有关人才,主旨是实现优势互补、各展其长、形成合力,为社区居民提供特色、专题服务;信息资源整合包括藏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依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强各类型图书馆间的联合,实现更广泛的资源共享,为社区居民提供海量文献信息。在馆藏资源建设上,要不断完善馆藏结构,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文化需求;还应通过授予荣誉、媒体宣传、物质奖励等多种手段,鼓励社会广泛捐赠;也可与学校、科研机构图书馆等“结盟”,共享资源,共谋发展。
一要强化优质服务意识,转变“资源—服务—需求”的旧观念,打造“需求—资源—服务”的新模式,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根据需求组织资源、规划服务,实现由书本位向人本化的“转型升级”。二要着力开发优质服务资源,尤其是社区分馆的资源,要更鲜活、更实用、更“接地气”。三要组织优质文化活动,以正能量引导居民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助力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建设。四要引导社会多方参与,要积极策划、主动携手,与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水平的各类实体或社会组织共建社区文化服务平台,开展讲座、展览、品鉴、读书等各类活动,以冠名赞助、联合主办等多种方式灵活运转,实现互利共赢。
公共图书馆提供的社区文化服务,就受众而言,更多的集中在老年人、儿童、主妇等人群以及残疾人、下岗员工、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就需求而言,社区民众更需要的是方便快捷、贴近生活、大众化、普及化的文化、教育、娱乐休闲等服务;就形式而言,除阅读和学习之外,群众性、互动性的联谊、展览、讲座、培训等社会文化活动也很受社区民众欢迎。公共图书馆服务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社区的特色和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2]。活动内容、组织形式、计划安排等等都要因“区”制宜、因“群”而异。如为中小学生举办各类素养培训班;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教育咨询、放学后临时看护、作业辅导及推荐优秀课外读物等;为老年人订购喜欢阅读的书刊,举办健康讲座、琴棋书画摄影比赛、读书读报活动等;为下岗人员举办家政、电脑等实用性培训班。总之,公共图书馆就是要想方设法拓展交流互动空间,让居民就近、方便享受多元文化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移动媒体和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发展,为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近年来,短信通知、移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电视图书馆、微信图书馆等新媒体服务方式蓬勃发展,社区居民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利用移动终端和电视设备,通过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方式享受到图书馆的基本服务项目,极大方便了社区居民。如国家图书馆的“国图空间”和“手机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的“数字电视杭图栏目”和“文澜在线移动图书馆”、泰达图书馆的“数字电视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及“微信图书馆”,很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公共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时,应在传统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新媒体服务方式,让社区居民体验无微不至、无处不在的图书馆服务。
随着“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战略目标的确立和实施,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普遍重视且积极建设社区文化服务网络,以公共图书馆为主体的社区文化服务网络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1)总分馆服务模式。以城市公共图书馆为总馆或中心馆,把服务延伸到社区的层级式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如苏州图书馆、哈尔滨市图书馆、嘉兴市图书馆、佛山市禅城区图书馆等实行的总分馆模式,普遍较为成功,获得业界和社会一致好评。(2)图书馆联盟服务模式。该模式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为实现资源共享,共同遵守协议,通过实体或网络合作而建立的新型合作组织,如长三角图书馆联盟、珠三角数字图书馆联盟、吉林省图书馆联盟等,不仅为国家节约了经费,又为各成员馆间的交流、促进提供了平台。(3)流动服务模式。主要有“汽车图书馆”和“图书流通站”两种,如天津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海南省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等,显示了灵活便捷、受众面广等优点,很受社区居民欢迎。社区文化服务网络体系的建立,要汲取成功养分,因地制宜,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或移植、或兼容地研究一种“本土化”模式先行试验,然后逐步完善。各社区图书馆也可尝试与企业联办,冠企业之名吸引企业投资,政府可对这些企业实行减税优惠,这样,企业树立了社会形象,取得了社会效益,社区图书馆则可获得经费补充,促进事业良性发展。深圳南山图书馆桃源街众冠分馆就是由桃源街办事处、南山图书馆和众冠股份公司共同建设的,堪称典范。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文化传播渠道,是国家主导、免费供给、持续输送的重大文化惠民工程。除中央政府投入以外,对地方政府的投入有着指令性规定。公共图书馆要抓住这一重要契机,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履行职责义务,设计并建设好自己的“落地”平台和“分配”方案,将优秀文化资源源源不断地推送给居民,促进社区图书馆建设升级,使其最终成为居民的信息中心、学习中心、数字文化中心和休闲娱乐中心。
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图书馆服务必须体现特色,培育品牌,以争取社区居民的关注度、支持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服务效果。
(1)提供社区信息服务。社区信息服务是在文献服务基础上开展的较高层次的信息服务,与当地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以及社区居民的组成有着密切联系,一般以提供与居民日常相关的各类实用信息为主,如教育、环境、医疗、城建、民政等方面。美国最早提出社区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学家杜伦斯女士认为,社区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三部分:一是信息与引荐服务,即为人们提供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重要相关信息;二是公共政策信息,主要涉及人们参与国家与社会民主进程的信息;三是地方信息,主要包括地方大事记、地方教育、文化娱乐及各种官方和民间机构团体活动等方面的信息[3]。社区信息服务应以实用、贴近社区生活为基本原则,以帮助公众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目标,信息服务内容要体现多样性且重点突出。
(2)组建社区学习中心。根据社区居民需求,组织各种兴趣或学习小组,建立学习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协助老年人组建养生研修班、书画学习沙龙等;帮助下岗工人组建再就业培训小组;为残疾人组建阅读辅导或技能学习小组;为青少年组织读书、动漫、绘画、摄影兴趣小组等等。通过这些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服务,一方面可满足社区居民精神生活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强化了图书馆宣传工作,增加了图书馆与社区居民的沟通交流,助推了和谐友好、健康向上的社区生活氛围。
(3)推广图书漂流活动。“为书找人,为人找书”,让闲置图书流通起来,是最适于社区图书馆开展的一项基础业务。图书漂流目前仍可视为一种新事物,它代表了前卫的阅读时尚,且在活动中蕴含了游戏成分和神秘感觉,使得原本枯燥的读书活动充满了趣味,能够吸引社区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积极参与。与其任图书馆闲置图书在孤寂中无所作为,不如交给更多需要它们的人去利用,实现传递知识、传播爱心的价值升华[4]。
[1]褚树青:书香溢处,人间天堂[EB/OL].(2012-05-10)[2014-01-28].http://www.wenming.cn/wxys/renwu/201205/t20120510_651723_4.shtml.
[2]余海.公共图书馆与社区文化建设[J].人民论坛,2010,(5):84-85.
[3]王玉波.国外图书馆社区服务的进展研究[J].图书馆,2008,(5):55-56,79.
[4]夏晓玲,李方满,黄宏基,等.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1,32(1):20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