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废弃物处理现状与出路分析

2014-04-07 18:33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废弃物农村

(上海大学 社会学院,上海200444)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完善因素的存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草原、森林面积不断缩小,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淡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2]。人类所有的活动都受制于生态系统,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不仅仅是简单的环境卫生、道路硬化,而是“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体现的是生活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4]。因此,村容整洁的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而且更关系到我国整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形成村容整洁的局面,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才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2]。

1 农村废弃物处理现状及其危害

1.1 以住宅附近水池作为处理载体

大多数农村保留着以前的格局,水池的存在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居民们在处理家庭日常废弃物的时候,一般倾向于将废弃物倒入到水池里面。随着时间的流逝,积少成多,伴随着风刮、日晒、雨淋,这些废弃物不断地腐蚀与渗透地表,村庄居民饮用水的质量就会下降。

1.2 以村庄流经河流作为处理载体

这种处理方式和第一种处理方式有很大的相似性,两者都是以水作为处理载体,所造成的后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同质的。不同的是,河流有着较大的流动性,而单个水池的水源主要依靠自然降雨,此时水的流动性比较差,更新和循环比较缓慢,因此,废弃物所造成的污染程度是有差异的。虽然以河流为载体处理废弃物比以单个水池为处理载体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河流就可以无限制地用来处理这些废弃物。长此以往,只会造成更大范围内水质的污染。

1.3 以村庄马路以及马路两旁的深沟作为处理载体

因为农村还没有全部铺设柏油马路,很多地方还是土路,所以路况不好——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农村居民直接将废弃物倒在土路上,一方面解决路况的不平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家庭废弃物无法处理的难题。相比前两种处理方式,这种处理方式所造成的危害属于短期、局部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危害也很大。比如有些居民丢弃的废弃物中含有钉子、碎玻璃等利器,经常会导致车辆爆胎,甚至造成伤人事故。

1.4 采取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

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主要是针对日常生活中的肉制品、骨头以及因病死亡的牲畜等。这种处理方式会对土壤造成影响,特别是那些因某种病症死亡的牲畜,其尸体的腐烂以及体内的病毒扩散,对可耕地的土质造成危害。而且,这种危害具有长期性、扩散性等特征,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质量。

1.5 采取直接燃烧的处理方式

形成大量无法处理的废弃物时,居民们一般会将其直接焚烧,以此来减少废弃物的占用空间。但是农村大量的秸秆燃烧,会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所以国家出台政策禁止直接燃烧秸秆,可以采用机械化措施将秸秆在地里直接粉碎,这样不仅更有利于大量的营养物质保留在土壤中,而且还有利于保护大气环境。但是由于要付出额外的秸秆粉碎资金,农民的经济成本势必增加。

2 农村废弃物处理不当的原因分析

2.1 农村居民狭隘意识的主导

在处理自家废弃物时,多数居民倾向于选择最方便的方式,至于是否会对别人造成影响,他们往往抱着“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只顾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这不仅会对农村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对邻里间的关系也会有所损害。长期如此,必将导致邻里间积累的矛盾爆发,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2 领导机构不协调,重形象而不注重实际建设

利益的驱动使得上下级之间会出现不协调,造成互相推诿的现象,最终的结果是没有人去履行责任。一味追求形象工程,推行硬性指标要求,以及责任摊派,不顾群众的意见,不倾听和尊重群众的心声。强制实行政策,没有做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去有效地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3 农村废弃物处理资金缺乏,资金筹措比较困难

近年来,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虽然在财政上不遗余力地对农村进行投资,但是大量的资金却并未真正用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资金被有效监督环节的缺失,致使许多农村居民几乎享受不到政府财政资金的优惠。监督环节的失效,使得国家资金的作用发挥甚微,而新农村建设又是主要依靠这些资金,所以缺乏这些资金的大力支持,仅仅依靠社会集资以及村民自筹变得不现实。这就使多数农村缺乏废弃物处理的成本,在政策以及技术上的措施无法落实,不能有效地解决村容整洁问题。

2.4 农村新型人才的缺失

一直以来,农村的主要领导(村支书以及村长)都是由本地的居民担任,他们对于自身所处的环境比较熟悉,能够很好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但是长此以往也会造成思维、行为方式的僵化,不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能够在新形势下转变工作思维。面对社会思潮的变化,结合“大学生村官”现象,在当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新型人才培养与引入机制建立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2.5 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缺乏有效处理废弃物的配套设施

农村居民在处理废弃物问题上是以自然的、原始的方式进行,也就是顺从家庭沿革下来的方式。由于农村在处理废弃物上所造成的影响没有城市废弃物严重,所以长期以来农村环境建设受到的关注度也比较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出台,农村居民在处理废弃物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并没有建成相对健全的基础配套设施,同时也缺乏有效处理的技术性措施。

3 我国农村应对废弃物处理的可行性建议

3.1 意识层面转变

3.1.1 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农村废弃物处理上,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主导。认识到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不计代价的、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1]。要强化农村居民对废弃物循环回收利用的意识,通过广泛的知识宣传,转变农村居民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经济、环境与社会价值。

3.1.2 因地制宜,因村制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从实际出发,把农民满意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在海南省林昌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当地政府没有搞过硬性摊派,主要是依靠、组织、引导、尊重农民,让农民在实实在在的实践中看到发展的方向,在实实在在的收益当中体验到好处。政府为村民请来规划设计师,进行资金预算以及规划设计,得到居民同意,方才实行措施。所以,在处理农村废弃物上,也要坚持这个原则,将其他地区的经验借鉴过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合乎当地百姓的民意,才能将工作做好。

3.2 政策层面完善

3.2.1 建立协同参与治理机制

缺乏资金会直接导致很多技术层面上的措施难以有效开展。在林昌村生态文明村建设中,他们的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资金补贴与补助、社会人士的捐款、村民自筹以及村民投工投劳。在农民自筹方面,根据量力摊派、不硬性规定的原则,富裕的居民可以多拿些,资金相对紧张的居民可以少拿一些,大家都积极地投入文明生态村建设当中,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样,其他地区也可以借鉴这种资金筹措模式,同心协力建设地区生态文明。

3.2.2 建立规范的制度化激励机制

根据奥尔森的组织理论,环境问题属于公共物品。假设一个村庄只有10户人家,那么这10户人家就会为了自身生活的环境而相互合作,因为他们能够直接、快速地感受到合作所带来的效益;假设一个村庄有1 000户人家,那么他们合作起来就变得困难。因为人一般会选择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式,自己往往会选择逃避,却借机享受公共服务,如费孝通所说,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谁看不惯,谁就得白服侍人,半声谢意都得不到[5]。因此,组织规模越大,就越不可能去增进它的共同利益。但是一种独立的和“选择性”的激励会驱使潜在组织中的理性个体采取有利于组织的行动[6]。根据这种理论,可以由政府主导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逐步形成规范的制度化激励机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和吸引专业技术人才负责废弃物处理的统筹协调工作,以此来有效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难题。

3.2.3 完善新型人才培养和引入机制

农村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需要有新的人才和思路,在培养大学生方面,可以采取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方式去培养。国家可以在招生时直接面向全国招收适应农村发展形势要求的新型人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逐步建立新型人才引入机制。通过大学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建立人才储备[7],使他们具备接受新思想、新思维、新技术的能力,充分熟悉自己将来要从事的事业,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工作思维方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3.3 技术层面改革

3.3.1 保障基础设施供应,寻求多渠道发展机制

以海南省林昌村为例,该村在取得了资金保障的前提下,大力改造村庄的路况,将资源进行整合,建造沼气池,为每一户居民提供燃料,而且利用剩余的残渣作为农家肥,村民受益颇多。不仅实现了该村的循环发展模式,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环境改变的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比如改变了种植水稻习惯,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逐渐发展热带农业产业,实现了人均年收入从不到2 000元增加到3 800元的局面。

3.3.2 借鉴先进治理技术,实现资源优势整合机制

从多个国家废弃物处理对比的视角来看,瑞典在处理废弃物方面所展示出来的技术创新思维值得学习。瑞典在处理废弃物方面,其核心在于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废弃物处理技术来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回收效率。其处理废弃物有四个层次:首先考虑回收再利用;回收再利用有困难的,尝试生物技术处理;生物技术处理不了的,焚烧处理;如果确实不适合焚烧的,再掩埋。在新农村废弃物治理这个难题上,可以借鉴创新的工作思路来启发和切实提高新农村废弃物的处理水平,实现资源的重新整合,发挥其多重功能价值,将废弃物的危害降到最低的程度,从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1]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7,211.

[2]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7,236.

[3]张华帅.新农村建设中水生态环境的研究——以抚宁县为例[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4(2):34-36.

[4]周生贤.推进“村容整洁”是新农村环保工作的重大任务[J].环境保护,2007(01):9.

[5]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4.

[6][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格致出版社,2009:30-41.

[7]李永亮,李健.农村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敖其村为例[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4(5):51-52,84.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废弃物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制造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废弃物的产业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电子废弃物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管理的思考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