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恒芳
(山西大同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创新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自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一文件以来,围绕如何改进和提高大学的思政教育工作,众多专家学者纷纷发表意见献计献策,部分院校也陆续推出或试行了不少整改措施,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在向新的高度迈进。
教育理念是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取向的体现和反映,是构建整个教育框架体系的基石。纵观人类教育的发展历程,无论哪个时期哪种形式——“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这两大基本理念,始终是教育定位并延伸发展的根本和源泉。教育理念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指引教育方向的航标,更是制定各项具体教育教学措施的依据和纲领。因此,教育体制的构建或改革,取决于教育理念的性质和定向,只有定准了基调,方能以此为契机,带动其他各项措施渐次展开,并逐步形成规模。
开拓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必须将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这一基本点放在首位置于核心,纲举则目张,只有通过理念的转变与创新,才能真正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坚定信念,各项具体工作也才能有理可依、有据可循、有条不紊。
坚持从实际出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有一个深刻全面的了解,才能认清问题和症结的所在,也才能懂得寻找出路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高思想道德觉悟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的影响,以及高校思政教育体制本身的问题,面对新形势新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活力、功能弱化、成效锐减的现象愈显突出,具体来说:
首先是育人观念传统老套,强制性、理论式的说教仍旧占据着主导,重形式不管实效的应试教育的做派,并未有太大的改善,更谈不上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体现与贯彻;其次是政治色彩偏重,政治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在课程设置上抽象高深、空洞乏味的内容居多,而大学生们普遍较为关心的时局政要、社会热点以及品德修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却相对较少,这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症结,恐怕是导致学生学习热情淡漠的主要原因;第三是教学形式刻板,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极少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整体教学显得沉闷、乏味,缺少活力和凝聚力。
这些工作领域当中的诸多弊端,相互掣肘、彼此制约、恶性循环,严重损伤了学生的热情,严重影响了德育功能的发挥,严重损害了德育工作的效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归根到底当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因此,一定要狠下决心摒弃旧念、加大力度改革创新,争取从根本上扭转不利局面,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重新焕发青春迸发活力。
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与创新的发展方向,具体来说,应当包含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教育事业的灵魂和根本,更是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和基本要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顺应教育条件与环境的变化,正视价值观念体系多元化的客观趋势,立足于社会的现实需要,转变过去那种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为政治服务的传统观念,相对弱化德育教育的工具性与功利性,而将视角真正凝聚到学生本身上面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重心。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将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发展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致力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塑造,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基础。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立足学生的实际思想心理特点,遵循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成才观和服务社会的崇高理想。
第二,树立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育人观念。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始,美日德法等国先后开始调整教育策略,实施教育改革,虽各有侧重,但基本的指导理念皆为素质教育。我国早在1997年,国家教委就明确提出了向素质教育转型的倡导,然而时至今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其实,无论是文化知识教育还是专业技能教育,首先是对人的教育,所传授的内容无论多少不论难易,当以能够被受教者吸纳并内化成为个人的学识为原则;任何教育手段的施加,目的就在于影响改善受教者的素质和能力——这乃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因此,我们要真正树立起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将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素养的提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贯彻始终常抓不懈。
与此同时,还要强调人文教育的理念。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要改变以往那种一味执着于概念、定义、原理,惯于在理性逻辑、机械记忆、抽象思维上面做文章的唯学术主义育人模式,将人文教育人文关怀融入日常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兴趣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启发学生的个性觉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实现人文教育的回归,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革新的必然趋势。
第三,树立现代意识的教学观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传媒的强势推进,将现今社会纳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势如潮涌,信息的传递方便快捷,沟通的方式多样高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当顺应潮流跟上步伐,推陈出新升级换代,树立起现代意识的教学观念,主要从以下这几个角度出发:
一是单一性教学方式向综合性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说教性强方式单调,可适度减少,同时增设一些兼具操作性与互动性的教学方式,例如:主题研讨课、演讲辩论课、案例辨析课、论著研读课以及适量的校外实践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拉近思想教育与学生内在需求的距离,拓宽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二是理论说教向理性分析的转变。传统的理论说教空洞生硬,缺乏信服力和感召力,当逐步削减,要注重理论与当前实际的有机联系,要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矛盾、社会焦点、典型事例,展开充分的理性分析、道理辨析,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与说服力,提高教学的认同度和接受度。三是人力教学向科技教学的转变。应当改变传统的粉笔、黑板加教案这种基本依靠人力的教学方式,适度引入影像设施、网络传媒、教学课件等手段,增加技术含量,拓宽沟通渠道,丰富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一线授课教师是日常教学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教育理念人格化的直接载体。教师的教育行为,完全受其所秉承的教育理念的支配;科学的信念支持,是教师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的不竭动力。因此,一定要重视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对师资的培训要制度化、现代化,要鼓励引导教师自觉地更新观念,自觉地增强科学意识和现代意识,努力培养一支理论素养高、态度作风正、职业技能优的队伍,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质量,巩固改革与创新的成果。
总之,只有首先解决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才能进而研究“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只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贯彻科学实效的教学观念,才能确保各项改进工作循序渐进稳中有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能焕发活力再创佳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党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国家的长盛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注重实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的根本核心。面对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1]杨晓慧.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6,(12):32-35.
[2]彭庆红,张百年.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政工研究动态,2009,(12):8-10.
[3]石国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指引[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4]郑文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反思与制度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6,(6):60-62.
[5]张玉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137-139.
[6]张秋立.中国教育政策调整的未来取向分析[J].学术论坛,2008,(1):191-194.
[7]周慧.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J].大庆石油学院,2008,(2):13-16.
[8]张岩青.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世纪桥,2010,(9):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