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晨晖
(北京成达睿信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北京 海淀 100081)
团队不行,都是老板您的错(下)
冯晨晖
(北京成达睿信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北京 海淀 100081)
《团队不行,都是老板您的错》,从八个方面,系统分析老板在企业高管团队建设过程中的责任,分(上)、(下)两期陆续刊登。本期刊登(下)。第四大错,职责不清亟需归位。第五大错,企业文化随波逐流。
管理;高管;团队建设
讲第一个真实的案例,跟大家共享。
2013 年 3 月的一天,成达睿信管理顾问专家F老师接到了一个客户方高管 A 先生的电话,对方是新加盟到这家客户。
A:老师你好,我有个问题想跟你探讨一下。
F:你好,你有哪方面的问题?
A:我想跟你探讨一下我们公司战略方面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公司的战略可能有问题。
F:你好,您在公司分管战略管理吗?
A:也不是。战略是董事长负责,战略不是我的主管领域。
F:哦,你能够不拘泥于自己的工作来思考战略,这本身难能可贵。不过,关于公司的战略,你有具体的意见吗?比如说,你认为现有战略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有什么改进的意见?
A:我也没有什么具体意见啦,我就是有很多问题,想跟老板谈一谈,我也没有什么改进意见。
F:你是说,你准备给老板提一堆问题,请老板帮助你回答回答,而你自己根本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也没有任何意见,是这样的吗?
A:差不多吧。
F:我也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你在公司具体分管哪些领域?你清楚老板需要你对哪些结果负责吗?换一句话,你清楚做好哪些事情老板就会认为你很 OK,可是如果做不好,老板就认为你很有问题吗?
A:我是老板的助理,我认为公司管理所有方面都是我的分管领域,我都有权力过问。
F:这件事情是你这么理解的?还是老板这么明确你的职责的?
A:是我这样理解的。
F:也就是说,这些工作你都可以管,也都可以不管,而且做不好你也不用负责,是吗?
A:基本就是这样吧。好像我什么都可以管,又什么都可以不管,公司对我也没有这样的要求。
F:如果是这样,我有两个建议给你。第一,跟你的老板做好沟通,弄清楚什么是老板对你的最核心的要求;比如说弄清楚公司明确你分管的那个职能领域,是不是公司对你的最核心要求?第二,如果你想对老板提出其它什么方面的问题,建议你首先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把问题提给老板,你最好由自己的成熟意见,想清楚了再去和老板探讨。
A :好的,那谢谢你。
F:OK,我们今天先沟通到这里。
各位朋友,听完这段对话,你有什么看法?
作为研究企业管理,特别是高管团队建设方面的专家,笔者从来都不反对高管人员有战略层面的思考,而且笔者从来都认为,作为高管,你不可以只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你应该有自己在战略层面的思考,并且在公司战略形成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而且,笔者从来也都认为,同事之间伙伴之间,互相为对方考虑,和对方形成一定的互补关系,都非常重要,这都是团队合作的体现。
但是,团队合作必须有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每个人必须首先各负其责,模范做好自己的事情。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高管团队的成员,每个人的眼睛都是盯着对方(美其名曰:帮助对方考虑),而不首先着眼于自己分内之事,那这样的团队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团队?
案例中的 A 先生,就有类似的嫌疑。对于哪些属于自己的事情,他没有正确的认知,认为任何管理的事情都和自己有关(当然他也认为又和自己没关,因为自己不需要为做不好这些事情承担责任),这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一个高管团队成员,如果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应该对什么结果负责,就去如此关心上级该负责的工作,是有问题的。如果更多的高管也都是类似的情况,每个人都关心战略,没有人关心怎么做好自己的事情,那长此以往,整个团队将夸夸其谈、不注重落实和执行;这样的团队内部,出现的不会是互相支持和帮助,更多地会出现相互指责和抱怨。
还有第二个真实的案例,也很有意思。
一家公司的高管团队开会,主管营销的副总,对主管行政和人力资源的副总“开炮”。
营销副总:你们后勤系统的人员必须裁员。
行政人力副总:为什么?
营销副总:你们都是成本中心,你们养这么多人干什么?都是你们养这么多人,害的公司给我们这么大的指标压力。
行政人力副总:我们行政和人力系统裁不裁员,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这个我们还需要评估。但是,能不能完成公司给你的指标,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还是先考虑你自己的指标怎么完成吧。
大家分析一下,在第二个案例中,营销副总有没有问题,有什么问题?
笔者认为,也许从老板和公司的角度,需要考虑行政和人力系统是否人员超编,是否需要裁员缩编,但是,这个绝对不是营销副总的事情,也绝对不应该成为营销副总来对行政人力副总开炮的理由。
不要忘记了,团队合作必须有前提。我们需要再次明确,这个前提就是:每个人必须首先各负其责,模范做好自己的事情。
很显然,这个营销副总并没有做好自己的事情,交待的任务指标他更没有权力去指责行政人力副总。如果一个公司任由这样的指责发生而不去干涉,那每个人完不成公司,岂不是都可以拉别人做借口和理由?
因此,在高管团队建设中,有一个问题不可以回避,那就是,每个人是否都能模范做好自己的事情?
笔者在管理咨询和培训实践中发现,很多时候,每个高管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和上司、下属及同级的看法,其实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这个问题,到底应该如何来解决呢?笔者认为,首要的是要形成对于每个人应该承担什么职责的团队共识,其次对于其职责履行情况也要形成共识。
笔者建议,如果按照下面的思路来梳理,各位老板,没准你很容易就会发现高管团队这方面问题的严重性。
第一,属于你的重要职责,你做的很好的都有哪些?
第二,属于你的重要职责,你从来不做,或很少做,或者虽然做但是结果差强人意的都有哪些?
第三,属于你的上司的重要职责,但是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的,有哪些?
第四,属于你的下级的重要职责,但是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的,有哪些?
第五,属于你的同级的重要职责,但是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的,有哪些?
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系统梳理完,再做一下交叉对比,那每个高管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将一清二楚;每个高管的时间精力应该如何调整,职责应该如何归位,也将一清二楚。
问题是,这些工作应该由谁来做?难道不应该由老板牵头来做吗?
各位老板,如果你发现有不少下属不能很好完成自己的工作,却经常对他人的工作说三道四(还美其名曰:帮助对方考虑),你说,你的高管团队建设是不是有问题,这是不是你的错?
最近这一两年,接触了不少水泥混凝土行业的老板,这其中,有不少老板的确希望抓紧时间挣钱捞一笔,但也不乏想把企业做成百年基业的企业家。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可以经营百年而屹立不倒,那百年之后的企业与今日之企业相比,还会有什么不同,还能有什么相同或相似?
百年历史浩浩荡荡。试想一下今日之中国与今日之世界,再试想一下百年前之中国与百年前之世界,会有多大的不同?
世界格局的变迁,政权朝代的更替,政治文明的变化,法律环境的迥异,经济发展水平的万千,还有科技的日新月异,人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千差万别,有太多的因素,会影响着我们所处的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客户,我们的供应商,影响着我们周遭的各个利益关联方,也影响着企业的运营,影响着企业内部组织环境和生态的变化。
一切都可能改变,唯一不变的是“一直在改变”,那么百年企业,还能剩下什么?或者说,什么会不变?
本人以为,百年企业,不变的是对商业本质和管理本质的坚守。
商业的本质,是客户满意才可成交,此所谓客户价值。百年里只有始终能够做到坚守客户价值,才可能成就百年的企业。百年里只有能够始终做到善待员工,传承员工价值的理念和客户价值的理念,才可能会让员工做到超越客户的满意。百年里只有人心的不变,才是百年基业的根本。
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
就如中国医药行业的老字号同仁堂门前所悬挂的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既是三百多年历史的同仁堂对于产品品质的追求,更是三百年来同仁堂员工对客户价值文化的坚守和传承。
真正能做到百年的企业,企业文化的传承自有可遵循的规律;而致力于做百年企业的企业,自然应当向百年企业学习。
然而更多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更是乏善可陈,存在着更多的随波逐流;如此随波逐流,在企业高管团队中都会有明确的反映,也会成为团队不行的核心标志。
第一种随波逐流,是企业没有明确的核心文化要求。
中国有句古话,叫“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企业文化没有明确的要求,那么企业选人时必会标准过于宽泛,在育人时必标准不清。这样一群价值观差异巨大的人在一起共事,必然充斥各种矛盾和冲突,导致标准缺失、时间反复、内耗严重,必然导致队伍精英人才流失,团队缺乏凝聚力,哪儿会有效率,企业怎能不败?
可怕的是,不少企业的一把手对此认识不够,还满足于自身“平衡者”角色的发挥,而不知这对企业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第二种随波逐流,是核心文化要求有内容缺失,缺乏正能量。
就比如去年混凝土行业的深圳海砂楼事件,企业在红海竞争里盈利的确不易;然而为了盈利企业可以不坚守建筑质量的底线,企业上下都能长期容忍海砂筑楼而对潜在的质量风险视若无物。
这样漠视客户价值和社会责任的企业,怎能百年?
第三种随波逐流,是核心文化要求仅仅停留在纸面,而没有执行力。
这种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假文化。那种假文化,更多是做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在具体实践中更多体现为三个不一致:①企业文化和高管行为不一致;②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体制不一致;③企业文化和企业利益机制不一致。缺乏了企业高管行为的保障,缺乏了企业制度体制和利益机制的保障,再好的企业文化理念,也只能成为空文。
这三个不一致中,以企业文化和高管行为不一致的危害最大。这正如家长天天在家里打麻将,而希望家里的小孩好好学习好好做作业一样,百分之九十的小孩最后对麻将一定很熟悉,至于作业做好与否则另当别论。
面对如此情况,有百年追求的企业,该怎么办?重塑企业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不二的选择。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最关键的有这么几点。
第一,重新凝聚团队共识。既要传承企业优秀的文化基因,又要检讨企业文化中存在的缺失以补充新的内容,重在高管团队内部凝聚共识。
第二,检讨行为体制机制。要针对地性研究企业高管团队的群体行为或个体行为,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体制、企业的各种激励机制,哪些与企业文化共识相冲突相矛盾的,一对一找出来,明确改进的举措,并督导落实。
第三,提炼故事传播文化。不少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都很文绉绉,在传播过程中不易理念,更不易遵照执行;而有经验的企业,更愿意用故事去诠释文化,用企业自己的故事让企业文化离员工更近,这样的企业文化故事更真实,更容易被员工理解和接受,传播的效果当然也会更好。
这些工作,需要有统筹协调,才可能有效地推进和落实。
从建设百年企业的角度来考虑,企业文化建设首要的责任就在于老板。
各位老板,如果你发现企业高管团队内部充斥着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的冲突,如果你发现你所倡导的文化理念最终得不到落实执行,这,难道是不是你的错?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3 号海淀科技大厦 7层(100081)
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的竞争逐渐变大
在过去十余年里,工程机械行业巨头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你追我赶、互不相让。这种同城对手的贴面竞争。在前期虽不无摩擦,但总体上,极大地刺激了双方竞相储备人才、增大科研投入、改进技术、改善售后服务,两家公司一度从中受益。
然而 2007 年以来,行业格局发生变化,从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产业集中度趋于分散。在此背景下,双方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激进的销售策略,通过降低成交条件,鼓励客户利用金融杠杆购买本方产品,甚至采用超越商业伦理和法律底线的暗战手段,争夺市场占有率,在做大自己的同时挤压对手的生存空间。
企业的竞争无论有多激烈,都是市场行为,因此行业呼吁与政府调停均未能制止两家的同城恶战。然而,缺乏商业伦理的高度竞争,自身孕育着风险。随着市场需求下降,客户违约现象越来越普遍。业界逐渐意识到,双方的财务报表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光鲜,暗藏已久的回款隐忧正面临显性化的危机。
湘江北去,把长沙城切分为东西两岸。中联重科工程机械行业的“同城德比”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与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隔江相望,总部距离不过 20 余公里。
在过去 20 年里,均由小作坊起家的两家企业从割据群雄中脱颖而出,虽发展模式迥异,却互为砥砺、交替领先,直至成为业内两大巨头,蔚为一时瑜亮。二者更领头形成集群效应,带动湖南本省的上下游产业链,令这个农业大省的省城敢于期待“世界工程机械之都”的桂冠。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2014 年一季度混凝土行业运行分析及全年展望
2014 年一季度,国内经济增速及投资增速均有所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使得基础建材产品的需求增速被拉低:一季度水泥产品产销量增速为 4%,低于去年同期 4.2 个百分点;商品混凝土产销量同比增速为 15.21%,低于去年同期 12.6 个百分点;但水泥制品产量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较大增幅。一季度,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962.7 万元,同比增长 22%,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 4.7 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 82.8 万元,同比增长 20%,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 8 个百分点。
受工业和投资拖累,2014 年一季度国内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创 2012 年 4 季度以来季度新低,显现了经济下行压力。第三产业对 GDP 的贡献率近五年来首次超过 50%,达到51.1%;第二产业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要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速高 3 个百分点左右;服务业贡献率明显增加;最终消费支出占 GDP 比重比去年同期有所提升;万元 GDP 能耗同比下降;同时居民收入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加快等等。
2014 年一季度经济结构出现了一些变化,但由于春节的因素消费在经济中常常占比较高使得一季度的经济结构具有特殊性,与全年经济结构有较大差别,因此不宜用一季度的产量去推断全年的经济发展趋势,投资的波动与工业增加值的变化仍是推断全年经济发展需要考虑的重点。
来源:中国行业咨询网
2014 年 1~4 月西北地区混凝土市场发展简析
2014 年 1~4 月,新疆商品混凝土累计产量 247.23 万立方米,同比下降 12.19%。宁夏商品混凝土产量 100.75 万立方米,同比增长 9.78%。青海商品混凝土产量 55.57 万立方米,同比增长 98.22%。甘肃商品混凝土产量 215.93 万立方米,同比增长 1.44%。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西北地区仅新疆商品混凝土产量增速下降。按传统常规,进入 4 月新疆建材产销就开始步入旺季,增加值增速将逐月稳步提高,但今年却是例外。据有关人士分析,行业增速回落主要原因是建材市场需求动力不足,主要建材产品产量下降。而当前建材工业产能过剩、供求关系失衡也导致主要建材产品价格不断回落。
青海地区商品混凝土产量同比增速最大,达到 98.22 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青海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目前公路、铁路、水利、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各地都有所启动,对建材产品的需求拉动较为明显。
甘肃地区商品混凝土市场今年也呈现淡季不淡的情况,在去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大部分建材产品产量继续增加。
宁夏地区受滨河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力度加大等因素影响,宁夏区建材行业产能强劲释放,呈现高速增长。一季度建材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5.45 亿元,同比增加 23.6%,带动混凝土市场需求。
来源:水泥商情网
发改委称 4 月水泥出厂价环比继续走低
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公布数据显示,1~4 月全国水泥产量6.72 亿吨,同比增长 4.3%,比 1~3 月增速提高 0.3 个百分点,但同比仍处低位,比上年同期低 4.2 个百分点。1~4 月行业完成投资金额 247.3 亿元,同比下降 2.4%,实现利润 99亿元,同比增长 269%。受季节及部分地区气候因素影响,4月份水泥市场需求波动,水泥出厂价格环比继续走低 。 4 月份全国通用水泥平均出厂价格为 309 元/吨,比上月下降了 1.95 元/吨,比上年同月上涨 8.42 元/吨。截止到今年 4月底,全国新增水泥熟料生产线 10 条,增加熟料生产能力1400 多万吨,水泥粉磨生产能力 4300 万吨。
来源:水泥商情网
冯晨晖,北京成达睿信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从事水泥及混凝土行业的管理咨询与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