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峰
(上海海事大学 文理学院,上海 201306)
补偿从字面上讲是抵消损失或消耗,以及补足差额或缺欠的意思,补偿对于社会利益关系协调,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近年来,国内虽然就失地农民利益补偿、生态利益补偿、征地拆迁补偿等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多是具体问题的研究,缺乏补偿经济学的系统理论分析,特别是就补偿经济理论进行的系统分析。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某些社会群体的利益受损,对利益受损群体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补偿,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不长,市场信号机制不健全,生产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生产出来的产品过剩,产品供大于求,导致产品浪费的现象非常突出,促进再生产补偿是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保障。另外,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对自然界进行补偿,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为了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撰写了《资本论》,他在《资本论》中对补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据不完全统计,在《资本论》中共640余次使用了“补偿”一词。马克思不仅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利益的受损,还论述了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以及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导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补偿。本文试图挖掘马克思的补偿经济思想,把马克思有关补偿的论述分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补偿、人与社会之间的物质和价值补偿、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补偿三大类,在此基础上分析马克思的补偿经济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认为利益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目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利益有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揭示了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而导致的工人利益受损,即揭露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的根源,并且进一步揭示了由于这种利益关系导致了社会两极分化,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与巨大浪费,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有关劳资利益受损与补偿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劳动力流通过程的平等交易。马克思在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的概念的基础上,批判了把劳动力等同于劳动的错误认识,提出了工人向资本家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看起来好像是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工人的劳动。工人是为了货币而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但这只是假象。实际上,他们为了货币而向资本家出卖的东西,是他们的劳动力。”[1](P713)马克思认为在流通领域,即劳动力市场上,买卖双方是平等的市场交易主体,二者按照商品价值进行等价值交换。随着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为了获得生活资料,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劳动力成为了一种商品。由于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买卖双方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地位,双方根据劳动力的价值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换。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再生产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所有者和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相遇,彼此作为身分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所不同的只是一个是买者,一个是卖者,因此双方是法律上平等的人。”[2](P195)
二是生产过程中资本对劳动的支配权。劳动力是依附于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只有在生产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因此,劳动力的购买与使用存在着场所的分离。一个发生在流通市场,一个发生于生产过程。当劳动力进入生产过程后,劳动者与资方便不再是平等的关系,资本家获得了对劳动力的强制支配权。劳动者在资本家的安排下进行劳动,当资本家把工人劳动时间延长到超过工人自身价值时,工人开始为资本家创造价值。“资本发展成为对劳动的指挥权,监督工人守规矩地紧张工作。……生产资料成了吮吸他人劳动的手段。不再是工人使用生产资料,而是生产资料使用工人了。”[3]资本家对工人拥有强制的权力,权力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没有了生活资料的来源,为了生活不得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1](P115)
三是剩余价值与工人利益受损。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获得对劳动者劳动过程的剩余索取权,把工人劳动时间延长到超过工人自身价值以上。工人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的时间越长,则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榨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包括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利益受损。“资本家想尽量延长工作日。工作日越长,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而工人则正确地感觉到,超过偿还工资的每一小时的劳动,都是不合理地从他身人榨取的;他亲自体验到工作时间过长意味着什么。资本家为自己的利润而斗争,工人为自己的健康,为每天几小时的休息而斗争,以便在工作睡眠和饮食之外,还能作为人从事其他活动。”[4](P84)
四是工人利益受损的补偿。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资之间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资本家所得到的,正是工人所失去的。“工资和利润是互成反比的。资本的份额即利润越增加,则劳动的份额即工资就越降低;反之亦然。利润增加多少,工资就降低多少;而利润降低多少,则工资就增加多少。”[1](P732)劳资之间的利益矛盾是不可协调的。工人的利益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工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身的劳动力,不得不在一定时间内让渡自身劳动的支配权。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工人在数量上远远多于资本家的数量,工人是分散的社会力量,而资本家是垄断的社会力量,当相互竞争的力量与垄断的力量相互博弈时,必然垄断的力量处于优势地位。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不存在着劳资利益矛盾解决的途径,劳动者应该从争取经济权利的斗争转向政治权利的斗争,只有建立起公有制才能解决劳资之间的利益斗争,“他们应当摒弃“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这种保守的格言,要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革命的口号:“消灭雇佣劳动制度! ”[4](P78)
总之,由于生产资料的产权关系,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过程的剩余索取权,劳动者的利益受损,进而导致了资本主义的一系列矛盾。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由于资本逻辑,工人的利益受损在资本主义体系内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偿。
再生产是不断反复进行的生产过程,人类社会是不断再生产的过程。“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5]完成再生产,必须要求生产
张出来产品卖得出去,否则无法换回货币,就无法开始下一阶段的生产。再生产要求实现生产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另一部分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这在表现为总资本的结果的产品价值本身内形成一个运动。这个运动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6](P437-438)
一是再生产过程的价值补偿。社会再生产是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一系列过程构成的。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销售出去,才能换回货币,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才能把这些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以开始下一阶段的生产。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则生产过程中断。“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像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2](P127)商品如果销售不出去,无法实现再生产过程的价值补偿,则下一阶段的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
二是再生产过程的物质补偿。由于生产过程中消耗了物质资料和劳动力,这些生产要素的价值部分或全部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要进行再生产则必须能够买回这些生产要素,这样才能继续进行生产。在销售出产品后,原来生产过程中的这些生产要素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为了继续再生产,则必须能够重新买回这些生产要素,实现再生产过程的物质补偿,这样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生产。“劳动资料大部分都因为产业进步而不断革新。因此,它们不是以原来的形式,而是以革新的形式进行补偿。”[6](P190)
三是物质补偿与价值补偿相分离的固定资本。对于固定资本来说,则由于它的价值是逐渐转移到商品中去的,因而当商品售出时,固定资本得到了价值补偿,但是由于固定资本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只有当固定资本报废时,才需要补偿其实物形式。资本家“必须设置折旧基金,以用于经过若干年才一朝到达其再生产期限,从而要全部补偿的那部分固定资本”。[6](P202)
四是再生产补偿的比例协调。再生产要求生产资料与消费资两大部门之间能够相互进行交换,在使用价值上满足相互的需求。这样便要求:一方面两大部门内部比例要协调;另一方面两大部门之间的比例也要相互协调。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因而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6](P438)
五是再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补偿。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力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要维持生产过程,同样要求实现劳动力的补偿。“劳动力只有表现出来才能实现,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发挥出来。而劳动力的发挥即劳动,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等,这些消耗必须重新得到补偿。支出增多,收入也得增多。”[2](P199)此外,由于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劳动力有着生老病死的过程,除了劳动力自身的补偿外,还需要劳动力的延续。“劳动力所有者是会死的。因此,要使他不断出现在市场上(这是货币不断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的卖者就必须‘像任何活的个体一样,依靠繁殖使自己永远延续下去’”。[2](P199)
六是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补偿比例。社会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要求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平衡,包括:一是“I(v+m)=IIc”,即第二部类生产出足够的消费品,以满足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需求;同时根据该公式,还可以派生出以下公式,即二是I(c+v+m)=IIc+Ic;三是 II(c+v+m)=I(v+m)+II(v+m)。 扩大再生产则要求生产出多余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满足扩大的规模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要。
总之,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平衡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对于商品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工业革命迅速推进的同时城市化迅速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人口大量在城市聚集,这些都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打破,从而出现了生态补偿的问题。“人类要维持生存与发展,必须持续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一旦物质变换受阻,再生产就难以为继,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7]马克思有关生态断裂补偿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马克思在定义了劳动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P207-208)在劳动过程中,人运用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加工出满足人们需要的商品。在农业社会中,人类种植各种农作物,这些农作物吸收土壤中的各种化学元素,经过光合作用,变成碳水化合物。这些碳水化合物可以被人们直接食用,满足人们的营养需求,或者被家畜家禽食用转化成动物蛋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些碳水化合物经人畜消化后变成有机肥,有机肥中的化学元素重新返回到土壤中,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闭合的物质循环过程。
其二,工业化与新陈代谢断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移到城市,人在城市里进行工业等活动,同时也要消费农产品,这些农产品经市民消费消化后以排泄物的形式留在了城市,形成了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在伟大的德国化学家尤斯蒂斯·冯·李比希的理论基础上,马克思认为:通过把食物和纤维运输到千百公里以外人口不断聚集的新城市工业中心,资本最后掠夺了土地的营养,如氮、磷、钾等,它们不是返回土壤,而是在城市造成了污染。”[8]因此,人与自然之间不再是闭合的物质循环,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化学元素无法再返回到土壤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闭合的新陈代谢受到了中断,对农村来说土地中的有机成分、化学成分减少;对城市来说消费后产生的排泄物在城市造成了污染。“在伦敦,450万人的,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来污染泰晤士河。”[9](P115)马克思分析了城市化的发展对农村的影响,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农村土地肥力无法得到补偿,土壤肥力下降。“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2](P579)这样由于新陈代谢循环的打破,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的断裂。“大土地所有者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一个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而同他们相对立,又造成一个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的工业人口。由此产生了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联系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而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 ”[9](P918-919)
其三,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资本以追逐利润为目标,必然不断扩大生产,不断利用自然界的物质,从而导致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越来越多,而生态断裂问题越来越突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2](P579-580)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
其四,产权制度与生态补偿。资本主义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只有实行公有制,才能打破资本逻辑,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断裂。“在这个领域内的自由(自然必然性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9](P928-929)
总之,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导致生态断裂和生态危机的根源,只有公有制才能解决生态断裂问题,补偿由于生产劳动而导致的物质消耗。“从一个较高级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2](P87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补偿经济思想对于中国现阶段具有重要的启示。近年来,由于劳资关系矛盾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隐患。据中国社科院《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群体性事件有三大根源:一是征地拆迁,占到群体性事件总量的50%;二是劳资关系;三是环境保护。后两者加在一起占到群体性事件总量的30%。[10]另外,由于生产的盲目性导致了产品供大于求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因此,正确处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补偿问题对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正确处理劳资利益矛盾,促进社会公平。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群体越来越大,而由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时间不长,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导致的资方盲目追求利益而任意损害工人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据全国总工会的统计,2012年1~8月,全国共发生120余起因劳资矛盾引发的百人以上的罢工事件,规模30人以上的更是多达270起。这既侵害了工人的利益,加大了社会收入差距,又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要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维护工人权益,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公平界定劳资双方利益边界,努力实现劳资双方的互利共赢。
二是正确处理社会再生产的补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再生产过程的补偿是生产过程循环进行不断发展的前提。无论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都要实现物质和价值补偿。这便要求健全市场体系,特别是市场信号体系,促进商品流通。要协调物质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协调。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产品价格逐渐放开,然而由于农村多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农民种植什么作物是根据上年的市场行情进行判断的,这样导致了市场信号的滞后,往往是“农民种什么,什么东西卖不出去”,菜贱伤农、粮贱伤农的问题特别突出。农产品供求市场的不可预测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导致了社会产品的巨大浪费。只有健全市场信号,平衡交易需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市场的平衡,促进再生产过程的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闭合循环。工业化、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必然趋势。但是,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正确处理化学元素的补偿,把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及时返回到大自然中,也会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断裂,从而导致人类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这些化肥、农药会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农田中的有益生物,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循环,甚至这些化肥、农药会渗透地下,影响地下水的安全。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地下水被严重污染,甚至出现了“癌症村”等现象,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要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补偿,发展有机农业,促进化学元素回归土壤,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千方百计地拓展产品销路,这样一方面造成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另一方面造成巨大的营销浪费,如对产品过度包装等,这些都不利于自然的补偿。因此,要对企业进行一定的规制,更加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防止过度包装,防止对自然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之,《资本论》论述了社会再生产过程,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转本质上就是生产不断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也就是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讲述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三类补偿,即劳资之间的利益补偿、人与社会之间的物质和价值补偿、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补偿,从本质上讲这种生产的补偿就是生产可持续。马克思的补偿思想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03.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9.
[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毛新.基于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2,(7):10-15.
[8][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J].张峰,译.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5):97-104.
[9][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陆学艺,等.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