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帆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41)
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天人们对自己生活和劳作的小环境——建筑,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与期待,例如:生态建筑、健康建筑、绿色建筑等。这些要求与期待在本质上,是回应与解决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在建筑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社会环境问题、生存环境问题、自然环境问题等。
在探究这些建筑问题的成因时,人们逐渐意识到,由于对建筑内部使用功能和外在审美形象的创作要求,使建筑成为了原本和谐连续的生态环境中的一个个“异物”,它让生态环境间原本和谐的物质与能源交换发生了障碍,即新建筑的出现改变了建筑周边环境原有生态环境的有机平衡,进而导致了诸多建筑问题的产生。为克服这种交换障碍,人们援引健康、生态、绿色等词汇,一方面借以表达能有某种可与周遭环境和谐共生建筑诞生的愿望,另一方面为其制定了相应的实现评价原则或建筑规范,使这些美好憧憬得以有效实践。这些对建筑营造的美好憧憬的表达方式虽各有侧重点,可它们始终是在探讨环境、建筑、人三者之间的和谐共生主题。所以,时至今日我更愿意用“可持续建筑”这个词来认识和解决人们对营造可与环境和谐共生建筑的诉求。
“可持续建筑”中的“可持续”提法,源于“可持续发展”概念。它原本是指一种资源的利用模式。在1987年联合国发布的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被定义为:“既能满足我们现今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由环境、社会、经济三大要素组成。它不简单等同于生态或是环境保护,而是提出一种和谐共赢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领域的提出和确立,分别是在1993年国际建协的芝加哥会议和1999年国际建协的《北京宪章》中。可持续建筑的理念是追求降低环境负荷,与环境相接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其目的在于减少能耗、节约用水、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健康、提高生产力、有利于子孙后代。
虽然当下我们在实践中已经创作了不少的“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可是在客观上这些建筑并不能有效解决当今建筑所面临的相关环境问题。因为它们的“节能系统”,“绿色系统”是构建在各自封闭的环境之中,不与建筑的周遭环境相互自然开放、流通。受限于各种因素,这些建筑模式在研究时过分简化研究模型,导致研究系统与实际环境系统存在较大差异,在实践中又使建筑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互隔离,不能相互融合,让建筑内外环境间可能出现较大的生态位差。当这种生态位差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伴随着时间的累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建筑在环境中可持续存在的条件也就走到了尽头。因此,可持续建筑创作核心应是:营造一种既能满足人们对使用功能的要求,又能使建筑内外环境在建筑使用的全寿命周期中,生态位差尽可能小的建筑。
“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建筑”在创作理念上有些相似,但又不尽相同。它们都是“尽可能不破坏当地环境元素的循环,并尽可能确保当地生态体系健全运作的建筑设计”。但是它们在实践中,生态建筑是通过利用环境特色与相关自然因素,使之符合人类居住,并降低各种不利于人类身心的任何环境因素;而可持续建筑则是通过建筑本身的功能和形象组织,构建一个既满足人对建筑功能需要,又具有内外较小生态位差的建筑环境,从而达到环境、建筑、人三者的和谐共生。这两者一个是通过对环境条件的利用,使建筑符合人的需要,体现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一个是通过在环境运行规律和人对建筑的功能需求之间,寻求一种能使两者生态位差最小的建筑营造方式,通过对建筑内外环境的可持续设计,达到对人类可持续生存的目的。这两者一个是直接体现人本位的设计思想,一个是通过环境本位的设计间接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在实践过程中,后者在设计理论上
[1] 辛岳芝麻,胡松涛,刘国丹.高原低气压环境下人体散热特性的实验研究[C]//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08
[2] 李静,刘加平,何泉,等.高原气候条件下的西藏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和盲点[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35(3):240-242
[3] 王培清,冷御寒,徐国涛.西藏藏东南地区民居建筑热环境现状分析[J].建筑科学,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