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视域下人之生存困境的新思考

2014-04-07 13:46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人道主义马克思

李 璀

(天津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222)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的现代化问题备受关注。人的现代化过程是一个不断摆脱物的依赖性与人的依赖性、发挥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由个性的过程。但人在不断地从群体本位转向个体本位的过程中,面临着相较之前的时代更大的挑战。人在追求“独立”的“单向度”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与自身、自然、社会的矛盾冲突,从而陷入因自身发展状况的不完善而带来的种种生存困境,具体表现为:人没有避免被置于金钱、财富等物的支配下,没有摆脱工具理性向人的生活世界的渗透,没有逃避这个铸造孤独人群的时代。从这一层面理解,个体本位的生存状况并非就是人的现代化的完善状态,它仅仅是人的现代化过程中的过渡形态。摆脱人“异化”的生存状态,须从人道主义的视域观之,逐步调整人与自身、自然、社会三个方面的关系,这样才能促使人的类本质不断地生成、丰富和发展。

一、避免自我的失落、存在的遗忘

个体本位的生存方式存在种种缺失与弊端的根源在于夸大了人的理性,个人被异化为世俗世界的“常人”。传统意义上对人道主义的认知具有一定片面性,认为人道主义就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人道主义,这一理解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例如,在古希腊神话中可以找到人道主义的雏形。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众多哲学家一直强调以善行为中心的人道主义,他们普遍认为人是理性存在物。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论述的最高幸福就存在于理性的运用中。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也突出人的理性特征,例如唯理论创始人笛卡尔认为人天生就是理性存在物。

可见,在对传统的人道主义理解中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人类的理性是否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理性会不会陷入盲动?会不会走向异化?有没有被滥用的可能?在客体化世界中,人唯一的信仰是对技术的信仰。精密的理性计算技术使社会中的一切全盘理性化,理性化所导致的结果是把世界变成“机器所控制的世界”。工具理性所具有的实证主义态度导致人本身的异化。工具理性不断向人类生活世界渗透,导致了价值理性的倾斜以及价值等级次序的颠倒。颠倒的等级按照利益原则进行排列,人成为遵循利益规则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工具或手段,即成为“社会日常性的世界”的奴隶——一种堕落的经济存在物。诸多哲学家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俄罗斯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并不认为人是理性存在物。他认为:“在‘启蒙’时代,尽管信仰理性,但并未陶醉于对自然的认识。理性本身开始被破坏,理性的品质开始降低,因为那种把人同神圣宇宙结合起来的最高理性开始黯然失色,人同神圣宇宙的联系逐渐失去。”[1]别尔嘉耶夫把人性理解为神人性,认为神人性真正的价值体现在为寻找生命的价值提供导向,对神人性的深入思考体现了他对人性的赞扬和对人之精神维度的肯定。他认为,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人道主义在逻辑上包含着诸多矛盾,即把人当成理性与善的唯一化身,或者把人当作自然本原的合理体现,这都会造成对人的奴役。只有具有神性维度的人才能摆脱客体化世界对人的奴役和主宰,即摆脱世俗世界中的“常人”状态。虽然别尔嘉耶夫对人之本质的理解建立在宗教与人道主义相结合的立场上,但可以肯定的是,上述表述避免了对人之本质的单一化、片面化理解。

其实,凡是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智慧、才能,在追求新生活中所显示出来的理想、情感、愿望,即“人类作为‘我’而存在,具有对自己的感觉和知觉、欲望和目的、情感和意志、思想和观念的‘自我意识’,即‘觉其所觉’、‘知其所知’、‘想其所想’的意识”[2]都是对人之本质的最佳诠释,都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的真正体现。也就是说,人道主义精神的真正贯彻不仅仅在于启发人身上所特有的社会性因素,更重要的是促使人按照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自由的创造,使人的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生命本质与超生命本质、人与世界关系的肯定性与否定性等双重本性得以充分发挥。马克思的实践正是发挥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基础,是摆脱无根基生活的现实路径。马克思所指的实践、感性活动并不是指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而是指完整意义的劳动。完整意义的劳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以及对象的人化就是对象经过人的现实改造变成人的对象,变成适合于人并与人成为一体的对象。他强调立足于实践之上的人从来到世间开始就具有感性与感觉,并已经把外部的对象世界、整个自然作为自身内部的一个环节包含在自身之中。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真正地从自在自为的观点去看待人之存在,并建构理想的客观世界图景,原因在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正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具有人道主义意蕴,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集中概括了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全人类解放的宏伟目标。

二、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

在当今时代,人与自然矛盾日趋激化,人不得不去面对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价值认识的缺失、人与自然张力失度等方面。个体意识的张扬以及自身利益的扩张成为人进行感性活动的目的。这种目的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人的创造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人无限地张扬自身的力量,放纵自己的贪婪,企图全面地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盲目开发,最终却为自身的发展设置了障碍,为片面的现代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使国家陷入生态危机中。可见,环境问题与人自身的社会结构以及人对自身本性与地位的意识和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以追求利润为动机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污染环境等现象最终将影响社会整体的发展状况。人道主义价值观要求人正确对待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这种关系不是要求人顺从某种外在的生态学规范,而是意味着在人自身的存在、发展与生命活动中揭示自然的存在本性,实现自然的存在价值,把自然转化为一种具有生命价值的存在,而这需要在人的实践过程中完成,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现。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因此,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3](P344-345)

在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中人将自然界的任何一种物种尺度加以对象化,使之变成“属人的自然”。在这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能抑制、消解人的主体性,要注重提高人的自觉意识,全面发挥人的生命本性。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自然人化与人自然化。自然人化不仅仅指人通过使用工具对自己所生存的自然环境进行现实的改造,使自然符合人本身生存、发展与完善的需要,而且要避免对自然造成损害,恢复自然人化的正面价值,同时还要发展人与自然打交道的多种可能性。大体上可以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分为两大类,即实用关系和精神关系。审美关系是精神关系中的一个方面。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较为单一化,只能存在一种实用关系,而审美关系是伴随人的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的。将自然中存在的令人畏惧的自在对象变成与人有密切关系的自为存在,变成与人的生活、情感发生各种各样的异质同构关系的条件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3](P77)可见,人的实践活动改变了人与自然之间对立与矛盾的状态,能够使人获得一种较高的审美体验。自然的美是人的创造,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人自然化是为了充分享受和发展人的自然生命和生存,使人回到自然所赋予的多样性中去。人的多样性不仅仅体现在动物式的纯粹生命活动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所特有的生活活动中。在人所特有的生活活动中实现人的自我创造、自我生成的本性,发挥人自身潜在的才智、能力。使人摆脱人的制造物的奴役和各种桎梏的束缚限制,取得非概念所能规范的对生存的自由享受。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生存发展中至关重要。从实质上说,自然是人类发展的一部分,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性关系是关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课题。人与自然的伦理性关系是一种内在的统一性关系。在这统一性关系中,人是最高目的。“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4]但马克思又强调把人确立为最高目的绝对不能脱离底线,所以今天的环保意识应从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本原统一的角度来理解,而不能把人和自然按照以前对立的关系加以处理。“我讲的‘天人合一’,首先不是指个人的心理而首先是使整个社会、人类从而才使社会成员的个体身心与自然发展,处在和谐统一的现实状况里。这个‘天人合一’首先不是靠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靠人类的物质实践、靠科技工艺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对这个发展所作的调节、补救和纠正来达到。这种‘天人合一’论也即是自然人化论。”[5]马克思既没有用人类实践去构造一个新的本体论模式,也没有界化出新的“二元分裂”。他认为,自然的客观实在性是人类进行改造的前提条件和客观依据,人类的实践发展进程与主动创造力度决定改造自然的程度,那种以人类为崇拜对象的传统人道主义最后会导致反人道主义。

自然人化与人自然化的最终旨趣是解决人的自身发展、人性的完善问题,即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愉悦人的身心、优化人的心灵正是人道主义的主旨所在。马克思所要实现的共产主义实际上就是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所以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就是人道主义,完成了的人道主义就等于自然主义。”也就是使人和自然回归到原来的一体化关系中。正如马克思所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他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认、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的解决。”[6](P120)也就是说,在一种理想的社会图景之下,人道主义将会成为处理社会存在着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主要的指导思想,并处于首要地位。

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正义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在强大的工具理性的支配下,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解决贫穷与失业状况,保护社会中每一个体的正当权益?如何实现人类的社会文明与人之发展的多向性追求?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在于对社会发展中不正义问题的解决。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规范的呼唤和实利的追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和消除社会现实中诸多不正义问题。马克思早在他的著作中反思了人类的生存境况,并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财富大量增加的同时,人降低到了动物层面,人受所造物的统治。特别在帝国主义时期,垄断是最本质的经济关系,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可见,在一个社会经济制度中,如果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不改变追求高额垄断利润这一根本目标,就会使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处于无政府状态。私有财产制度和资本、异化劳动都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障碍。马克思认为,改变人被异化的状态的首要条件就要消除社会的强制分工,消灭私有制,使人可以直接地占有生产资料,使交往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他主张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消除一切剥削和压迫,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质就是为了实现社会正义。这种社会正义建立在无产阶级立场之上,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的实证的、科学的分析基础之上,是科学的人道主义的真正体现。可见,正义的基本精神、科学的人道主义观念就在于关注每一个社会存在者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意义。直到今日,人面对的诸多矛盾更加复杂,实际生活中不正义问题更需要改变,这已然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焦点问题。

从实质上讲,正义问题是一种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整个社会中,全部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生产活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针对李嘉图现代经济学中的“分配”观念进行了分析。他说:“虽然,这种分配对于新的生产时期表现为前提,但它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是一般生产的产物,而且也是历史生产的产物。”[7]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也存在这样的论述:“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6](P32)可见,就人的本性来说,生产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在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资本的价值增值职能就是通过人的利益追逐和利益分配来体现的。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追求的一切价值目的,例如自由、平等、正义都与人的现实利益有很大的关系。

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之下,生产者和经营者仍然将追求最大利润作为目的,仍严格遵循着“效率原则”。那么,社会应该怎么分配利益、按什么原则分配利益,分配的结果是否公平,能否满足最少受惠者的利益,能否激发每个社会成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对以上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会导致利益与功利分配的正义或不正义。同时,经济权利的不平等会造成政治权利的不平等,进而造成形式上的自由而实质上的限制。所以,正义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不在于利益和功利本身,而在于人与社会在何种基础、何种关系中获得利益和功利。正义的利益分配必须有利于推动人创造活动的实现,必须以实现超越的主体性维度和对“内在自由”的追求为依据。如果社会忽视对人本身自由、创造、人格完善理想的追求,就会走向人之生存的反面,就不能克服利益关系的矛盾与不合理的现象,最终使人陷入一种堕落和普遍异化的生存状态。在未来理想的社会形态里,社会能够公正合理的分配利益与功利,产品能够自由进行交换,这正是在技术合理性逐步完善化的趋势下对人之创造力的一种肯定,是对每个社会成员给予的人道主义安排。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着诸多代替人的个性价值、掩盖人的独立个性的因素,例如别尔嘉耶夫说:“至今类的道德还决定着道德评价,至今虚幻的感觉还控制着人们。部落的道德还很强大。对荣誉的理解与此相关:家庭的、部落的和民族的、阶层的以及军队的荣誉,这个理解代替了对个性价值的真正理解。”[8]这种片面的理念应及时予以纠正,因为社会中每个人的实际利益都应该被认可,每个人的价值都应该被尊重。正义精神作为人道主义原则的一种体现,能够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和实际的影响。所以,人道主义观念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进行任何探索都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与前提,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结语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民主化的形式掩盖了劳动者受剥削、受奴役的地位;体系化的管理形式掩盖了劳动者劳动强度的增大;等价交换的形式掩盖了劳动者被剥削的实质。在这样一种经济制度与社会结构下,作为个体的人所拥有的坚持真理的求真意识与关注人发展的求善意识是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的。当今,人与自身、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人的生存意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悬置,大部分人处于一种失去自由的虚无主义状态,这就是人道主义危机的突出表现。在这个价值理想逐渐丧失、道德良心逐渐弱化的时代,在感性活动基础上发挥人的本质力量,创造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反省人对价值认识的缺失,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这些都是人类的社会文化观念与人道主义观念的永恒体现。

人道主义为解决虚无主义问题以及人之生存困境问题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参照系。它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是对人类社会和攸关人及其生存问题的深度思考。人道主义精神的贯彻具体体现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理想性。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又不断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这是哲学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更是人道主义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当今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有着多元追求的社会,多元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对中国人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建立多元共存的规范——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不仅仅是反思历史进步的尺度,同时也是讯问真善美的标准。因此,人道主义的精神价值应该体现在对人性的关照上,应该超越政治、种族、习俗、特定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直面人之生存困境,推动人自由全面的发展,避免人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缺少批判性、否定性和超越性的“单向度”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而人则需要确定自己对待它们的态度,他应当作出选择。人的存在的具体历史制约性并不排除他自由的和明确的目的创造。”[9]总之,摆脱人之生存困境难题须不断地敞开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的空间,理解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探寻、观看、选择通达的存在者,遵循基本的价值规范——人道主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破解存在的意义,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才能极大地提高人的精神文化水平,实现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民主。

[1]别尔嘉耶夫.历史的意义[M].张雅平,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15.

[2]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

[5]李泽厚.历史本体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6.26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0.

[8]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 神与人的生存辩证法[M].张百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8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9.

猜你喜欢
人道主义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陶德麟先生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人道情怀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救援无国界,志愿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跟踪导练(一)5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