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

2014-04-07 12:16李峰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暴力事件暴力青少年

李峰

(河南省桐柏县人民检察院,河南南阳474750)

我国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

李峰

(河南省桐柏县人民检察院,河南南阳474750)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既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对此,应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机制,加强校园暴力防治宣传教育,健全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全国范围的校园暴力事件通报机制,加强文化传播管理。

校园暴力;综合治理;防治对策

据最高人民法院等有关部门统计,自1985年以来,少年犯罪一直呈明显上升之势,校园暴力事件已经相当严重,校园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影响力往往很大,给学校的荣誉、校风、学生、教职工以及家长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亟待对其进行研究,强化治理的力度。

一、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

一般来讲,造成校园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四个方面,形成原因较为复杂。

(一)家庭因素

在导致青少年实施暴力犯罪的众多因素中,家庭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促使子女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所需要的个性和行为方式,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对子女产生消极的影响,其子女易形成不良的个性品质、产生反社会的越轨行为。犯罪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年龄越小对家庭的依附性越大,与他亲近的人对他的影响和作用力也就越大。父母对家庭的社会责任感、适度亲情、教育方法以及自身形象是家庭凝聚力强弱的杠杆。家庭凝集力越强,其成员犯罪的可能性越小;反之,对孩子必然产生不良影响。

1.家庭暴力。根据研究证据显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很大一部分来自惯用暴力的家庭。暴力家庭极易让孩子学习、模仿父母的行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孩子很有可能在日后出现暴力行为。

2.亲情不适度。还有一部分校园暴力的施暴者来自过于溺爱或者放任不管的家庭。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孩子在家里处于优越的地位。由于家长宠爱过度,对孩子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一味地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骄横、贪图享乐、唯我独尊的性格。形成这种不良个性后,当他们在与人相处时,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的时候不懂得理解和宽容,往往采用极端的方式(比如暴力)处理问题。与此相反的是,放任不管型家庭,此类家庭亲情不足。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很多父母外出打工,由于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管教,在生活中放任成性,结识不良朋友,一旦遇到适当的环境,就有可能实施暴力行为。

3.家庭破裂。近年来离婚率上升,使很多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重组家庭内,得不到正常家庭成员的关爱与温暖,这些孩子承受着心灵的创伤,形成孤僻、冷漠、偏执、好斗的心态,这也是引发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据统计,父母离异的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正规社会化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青少年从六岁开始至十八岁的这段人生黄金时期,大部分时间均是在学校中求学度过。研究表明,学校的种种因素,如片面追求升学率、填鸭式教学、对后进生的偏见以及不当的体罚等,均可能导致校园暴力的产生。

1.学校片面重视应试教育。近年来,我国虽然一直强调减轻学生负担、重视素质教育,但是在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很多学校很难将其落到实处,依然片面重视知识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流于形式。由于应试教育的思想占主导,升学率成为家长和社会评价一个学校的重要指标,考试成绩成为学校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惜一切代价、采取各种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一些与升学无关的课程,例如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以及一些校园活动能取消则取消、能占用则占用。一部分学生由于成绩差,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歧视,难免产生厌学情绪和挫败感。但是学生内心又是渴望被关注、被接纳,有着强烈的社会交往倾向,于是这些所谓的“差生”就会聚在一起,甚至与社会上的一些闲散人员走到一起。他们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报复老师和同学,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获得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认可”。

2.教师的教育方法欠妥。教师的教育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与校园暴力正相关。一些老师教学方法刻板,只会填鸭式地灌输知识,忽视对教学方法趣味性的探索,导致一些学生厌学、逃课。一些老师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对学生冷漠、缺乏感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当然也就不会对学生的问题予以指导或引导。有些缺乏责任心,对一些有缺点或错误的学生,更是缺乏耐心,往往采用训斥、体罚、冷嘲热讽的方式予以对待。犯罪学的标签理论认为,少年在偏差行为的初期就受到严厉谴责甚至羞辱,被贴上不良的标签,会使这些少年产生适应上的困扰。于是自暴自弃,以更为严重的偏差甚至暴力行为来否定社会,或者进行防卫和适应。[1]因此,这种管教方式的结果,不仅不能消除他们的缺点或错误,反而会强化他们反学校、反社会的心理,随着这种心理不断地强化,当不可抑制时,就会导致严重的校园暴力或攻击行为。

3.学校的监管不到位。学校的管理存在漏洞也是导致校园暴力的原因之一。学生在校期间实际上是脱离了家庭的监护,如果学校没有尽到相应的监护责任,忽视对学生的行为指导,就可能使学生形成不良习惯。例如,学校没有明确的校规校纪,对学生逃课、吸烟、酗酒、男女生交往混乱等行为不加约束与管理;学校安保措施不到位,校外人员随意进出校园等等,都极易滋生校园暴力。

(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指在家庭、学校之外的各种客观环境。学校不是世外桃源,而是社会中的一个单元,必然映射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那么影响校园暴力的社会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例如,社会价值观、亚文化、经济状况、居住环境、社区结构、大众传媒等等。以下就社会消极因素和暴力文化两个方面加以探讨。

1.社会消极因素。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社会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与之相随的是,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在这一过程中,国家过度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缺失。社会上充斥着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黑社会性质组织泛滥,社会治安形势相当严峻。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现象,对校园里的学生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致使一部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生错位,不以干坏事为耻反以干坏事为荣。此外,由于国家过于注重效率而忽视公平,各项法律制度和各项公共政策没有同步跟进,尤其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整个社会贫富差距严重。社会出现了复杂多样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这也使得社会潜在矛盾凸现出来,近年来社会频发的群体性冲突事件就是最好的说明。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犯罪主要缘于社会分化中社会结构方面无以化解的紧张。而暴力的社会深层根源也在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引起的群体性失范。[2]而青少年学生群体本身就是社会分化在个体生活中的投射和缩影,例如,根据家庭出身,可以把学生分为穷人和富人,干部子弟和平民子弟、和谐家庭子女和问题家庭子女等等,不同的群体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相同的群体之间又产生相互认同。相关研究显示,加入帮派或结交帮派的青少年,其行为更趋于暴力化。根据我们调查的校园暴力事件看,校园暴力多数是群体性的,有的甚至与校外人员结伙,带有黑社会性质。

2.大众传媒。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剧增。而青少年的休闲娱乐时间,大多数与大众传播媒体有关,例如,电视、电影、小说、报刊、网络。目前,我国文化市场混乱,暴力性影视书刊、网络游戏随处可见。有研究显示,青少年越常接触暴力、色情媒体,则其越容易出现暴力行为。青少年由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往往将暴力与勇敢、力量、联系在一起。暴力文化容易造成青少年精神迷茫和心理扭曲,使其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我们调查的一些校园暴力事件中,有的就是出于试验一下网络游戏中暴力手段是否好使的动机。因此,媒体中的暴力内容也是导致校园暴力的重要诱因。

(四)自身因素

校园暴力的频发当然也有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原因。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成长的关键阶段,身体迅速发育、生理机能逐渐成熟,同时独立意识、自我意识也迅速发展和增强。但是其年龄特征决定了其不够成熟和稳定以及社会阅历较浅。当他们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往往缺乏冷静的思考和正确的分析、判断而产生错误的认识,再加上青少年时期特有的好奇心理、逆反心理、攀比心理、冲动心理以及盲从心理等的影响,致使了青少年成为暴力行为的高发群体。

二、校园暴力的防治对策

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之相对应,其预防的对策也不可能是某一个方面的,而是应当采取综合治理之策,方可收到实效。

(一)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的教育。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如果素质教育能真正落到实处,则有利于降低校园暴力的发生。根据前文分析可知,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大多对读书不感兴趣,学习成绩较差,无法在以升学为主的校园中得到认可与尊重,因而自我放弃。同时,学校太过关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压缩或者忽视了其他课程的时间和努力,比如说品格教育、冲突教育、生活技能的教育以及人际关系的教育等。在这里值得重点强调的是冲突教育,在我们的中小学教学大纲中是缺失的。冲突教育是专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冲突问题。美国为预防校园暴力在中小学推行详细的冲突教育,结果显示,接受过冲突教育的中小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商量来降低冲突水平或解决冲突,愿意帮助同伴化解冲突,而且嘲笑同伴侮辱同伴等行为明显减少。[3]因此,我国也可以尝试在学校中推行冲突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冲突,掌握合理解决冲突的策略方法,从而消除或降低暴力事件的发生。

当然,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不是单靠学校的力量就能完成的,必须由政府主导。政府要改变以升学率作为对学校的考评机制和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筹码。真正扭转教育理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将教育的目标由单纯的升学考试转变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均衡发展的境界。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老师和同学。当学生与老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时,学生才会对老师信任、对学校产生依恋感和归属感,同时,学生愿意向老师吐露心声,并传递校园讯息,使老师能够随时掌握学校安全状况。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老师。学校必须加强老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人格力量。教师应当多关爱学生、倾听学生的诉求,不要偏爱或歧视特定的学生,更不能体罚、公开侮辱学生。这样,学生才真心愿意听从老师的指导、服从老师的管教。

(三)建立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机制

对学生的教育不是单靠学校一方就能独立完成的,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机制,例如规定家长联系日、家访日等。一方面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另一方面让学校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一种合力,有利于及早发现学生的偏差行为,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对于特殊家庭的学生(父母离异、单亲、家庭贫困等等)学校要给予特殊的关爱和指导。不是每个家长都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传输对孩子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让教育经验丰富的家长作主题发言,使其他家长得以分享其教育方法。此外,学校也要为家长提供表达意见的畅通渠道,让家长的意见能够及时地反馈给学校。

(四)加强校园暴力防治宣传教育

学校应加强校园暴力防治宣传教育,一方面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暴力的危害及后果进而远离暴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强化学校教职工和管理者对校园暴力的认识、提高他们早期预警和干预技能。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例如,邀请相关专家做专题讲座,使全体师生清楚地认识校园暴力的行为类型、表现形式,提升其对校园暴力的危机意识;针对经常可能发生的暴力行为的处理进行模拟演习,使教职工熟悉暴力事件的处理技巧和流程,强化其面对暴力事件的灵活应变能力;邀请相关公检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学校进行法制宣讲,提高师生的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将法律规范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在一起,选择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增强学生的学法用法能力,明确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等等。总之,多种方式并举,将“校园安全、人人有责”的理念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五)健全校园安全管理机制

为有效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最为直接的是加强学校的安全防范措施,健全安全管理机制,让施暴者无机可乘。

第一,加强校园进出管制。要有效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尤其是预防校外人员对学校人员的施暴行为,进出口的管制是重要的措施之一。可以在校门口安装金属探测器或设立电子门禁系统,实行24小时值班制。明确规定校园开放时间,并规定在开放时间之外学生除非有特殊情况不得走出校园,校外人员进入校园要进行相关信息登记。

第二,加强巡逻。研究显示,校园暴力和侵害事件有集中于某些特定时间和地点的倾向。学校可以联合警察、社区义工、家长代表等组成巡逻组。针对学生上学、放学途中,校园里的偏僻角落,以及学校周边的网吧、玩具店、游戏厅等进行巡逻,尤其是夜晚、放学后、下课期间,巡逻工作应当更加频繁。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制止或加以引导,以防止学生实施暴力行为,让学生的课外时间和重点活动区域都不会出现监护的真空。在这个方面,“德阳模式”值得借鉴。四川省德阳市兴隆中学,曾经一度学生拉帮结派、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盗窃、抢劫、敲诈勒索等经常发生。为了治理这种现象,学校与当地派出所联合,在学校设立警务室,将学校安全纳入社区警务安排之中。在学生上学、放学沿线的9个村建立监控点,选出30多名家长代表组成“维权监督岗”,成立了由学校、家庭、驻校民警组成的帮教组。这一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学校周边及上下学沿线再没发生一起治安、刑事案件,学生违法违纪现象得到控制。

第三,设置匿名投诉系统。建议学校设置一个匿名的报案专线或者信箱,安排专人值班接听、受理。当学生发现任何威胁自己或他人的安全情况,可以匿名的方式向学校提供相关信息。

第四,班级组织“自助、自救小组”。一方面促使同学们团结起来打击校园不良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

(六)建立完善全国范围的校园暴力事件通报机制

建立校园暴力事件的通报机制,是为了切实掌握校园暴力发生的实际状况,可定期统计分析校园暴力事件的消长规律以及暴力行为类型、形成因素,有助于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制定相应的治理对策。这可以说是克服校园暴力的第一步。我国台湾地区根据其教育当局所构建的“校园安全及灾害事件实时通报系统”,将校园内发生的紧急灾害与侵害事件即时呈报,并详实记载事件的类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涉及事件的人员、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学校所做的处置等。日本从1982年就开始对校园暴力进行统计,并发表详细的统计报告,每年出版《青少年白书》、《文部科学白书》,其中都有学校暴力事件的相关数据记载。[4]相比之下我国大陆地区,对于校园暴力事件,学校总有一种“家丑不易外扬”的心理,尽量隐瞒、不愿上报,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通报机制,以致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官方数据。这对于校园暴力防控机制的科学构建极为不利。

(七)加强文化传播管理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我国的文化传播制度。文化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音像制品、影视作品实行分级管理。禁止未成年人观看具有暴力、血腥、恐怖以及性爱性质的影视作品。报刊、电视台等媒体,对于犯罪情节的报道要有所节制,不要为了吸引眼球而过度渲染。网络游戏的分级管理和时间限制也十分必要,目的是防止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此外,我们可以利用媒体,做一些青少年教育管理的专题节目,组织专家讲解校园暴力处理原则及可行措施,对学校、家长、学生进行分类指导,防止校园暴力的蔓延。

[1]王鹰.校园暴力的形成与消解[J].政法学刊,2007(4).

[2]张善根.社会转型与校园暴力的法社会学思考[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1).

[3]曾建国,秦秀清.构建应对大学校园暴力的安全教育机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4).

[4]史景轩,王印华.校园暴力视角下日本日本教育的矛盾和冲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92.

DF792.6

A

1673―2391(2014)11―0132―04

2014-08-17 责任编校:周文慧

猜你喜欢
暴力事件暴力青少年
反性别暴力
青少年发明家
“暴力”女
暴力云与送子鹳
向暴力宣战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社会戾气背景下极端暴力事件的影响因素探析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