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利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辽史》有三处史料记载部族之事,但并不一致,学者依据此三处史料确定的辽朝部族范围必定会有所不同。确定辽朝部族为一种行政区划后,可依行政区划需要具备的要素,对三处史料记载的部族加以分析,以求划定辽朝部族的范围。
学者们对于辽朝部族范围的划定主要有三种看法:其一,岛田正郎等先生依据《辽史·营卫志下》来确定辽朝部族范围,都认为包括太祖十八部、圣宗三十四部,分歧在于是否将辽内四部族纳入。岛田正郎[1]P6-42、韩滨娜[2]、赵鸣岐诸位先生均认为不应将辽内四部族算入,而武玉环[3]P27、张国庆[4]P13、王孝俊[5]三位先生则认为辽朝部族包括辽内四部族。其二,程妮娜等先生将《辽史·营卫志下》《辽史·百官志二》作为划分辽朝部族范围的主要史料依据,都将辽内四部族、四大部族、诸小部族视为辽朝部族。不同之处在于,程妮娜先生认为辽朝部族只由辽内四部族、四大部族、诸小部族组成[6],舒焚将《辽史·百官志二》记载的诸国、大部、诸部都划进辽朝部族范围之内[7],关树东认为还应包括属部,但并未指明属部的范围[8]。其三,肖爱民根据《辽史·营卫志下》《辽史·兵卫志中》,指出辽朝部族范围包含由随行官署、斡鲁朵人户、辽内四部族组成的皇帝行宫部落,《辽史·兵卫志中》所载北府统辖的二十八部、南府所辖的十六部[9]。
学界对于辽朝部族范围划定存有不同认识,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集中记载辽朝部族构成、分类、发展、管理机构等情形的《辽史·营卫志下·部族下》《辽史·兵卫志中·众部族军》《辽史·百官志二·北面部族官》,对于部族相关情况的记载并不相同所致。《辽史》本身对部族范围记载的不同,导致学者对《营卫志下·部族下》《兵卫志中·众部族军》《百官志二·北面部族官》三部分史料价值的认识也不一样,进而在划分部族范围时,会有不同的看法。
学者们主要依据《营卫志下·部族下》《兵卫志中·众部族军》《百官志二·北面部族官》中的一处或两处集中记载辽朝部族的史料来划定辽朝部族的范围,却都没有考虑所划定的部族是否具备成为行政区划的条件。辽朝部族属于辽朝的行政区划,只有具备行政区划诸要素的部族才能被视作辽朝部族。因此,拟以行政区划的诸构成要素,对三处史料记载的部族进行考察,以确定辽朝部族的范围。
五院部、六院部、品部、乌隗部、涅剌部、突吕不部由北宰相府统辖,乙室部、楮特部、突举部隶归南宰相府,北南宰相府俱归北枢密院统辖。北南宰相府、五院部等九部大王及节度使、五院部等所辖石烈夷离堇均由作为中央机构的北枢密院任命,故北枢密院与北南宰相府、诸部大王及节度使、石烈夷离堇之间存在行政关系。
五院部、六院部等九部辖有少至两个多达四个的石烈,因而其层级为北南宰相府——部族——石烈三级管理层级,故这九部位于一定层级之中。既然中央与部族之间存在行政关系,那么辽朝设有各级管理机构便属必然。中央一级的管理机构为北枢密院,地方管理机构分为北南宰相府、部族节度使司、石烈夷离堇三级管理机构。五院、六院、乙室三部为大部族,辽朝设大王管理。品部、楮特等六部为小部族,辽朝置节度使统辖。石烈为部族的基层组织,辽朝设夷离堇统之。
耶律俨《皇朝实录·部族志》载:“契丹之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至涅里始制部族,各有分地。”[10]P377涅里划定部族居住地之事,发生于遥辇时期,而五院部等九部在遥辇阻午可汗时期便已存在,故这九部当时应当有相对明确的界限。辽朝建立后,更是具体的划定了诸部族的居住地。五院部春夏居住于五院部之侧、秋冬居住于羊门甸,六院部春夏居于泰德泉北、秋冬居于独卢金,乙室部、品部、楮特部、乌隗部、涅剌部、突吕不部、突举部居住地分别为鸳鸯泊、太子坟、柏坡山与铧山之侧、徐母山与郝里河之侧、郝里河侧、长春州西、冗泉之侧。史籍记载的诸部族居住地仅是大致范围,并不精确,但据此尚可以知道各部当有相对明确的边界并辖有不等的幅员。
辽圣宗曾下诏“通括南院部民”[11]P159,又《圣宗纪》称:“枢密奏契丹诸役户多困乏,请以富户代之。上因阅诸部籍,涅剌、乌隈二部户少而役重,并量免之”,[12]P114可知辽朝于诸部族均建有户籍,各部管辖数量不等的人口。下面所述部族情况与五院部等相同,不再一一赘述。
辽太祖征服奚族后,没有改变奚王府原有的部族组织,只是借平定胡损叛乱之机,以奚王府给役户、诸部隐丁、流散人置堕瑰部,奚王府仍有较大的自主性。辽圣宗对奚王府进行的改造,彻底改变了奚王府原有的独立地位。辽圣宗先将部民户数较少的奥里、梅只、堕瑰三部合并组建新的奥里部,又以奚王府二尅分置南尅部、北尅部,后又以奚王和朔奴征兀惹败绩而将奚王府辖下的遥里、伯德、楚里、奥里、南尅、北尅六部改隶北宰相府。辽圣宗改造奚王府后,五帐分仍归奚王直接统辖,姑且称之为奚王府部。奚王府六部五帐分中的五帐分指奚六部拥有世选奚王职位的五房或五帐王族[13],即“酋长五房族属”[14]P1318,也就是《金史》所言的“五王族”[15]P1587,五帐分至辽朝末年尚存。辽圣宗将奚王府六部改编为奚王府部、遥里部、伯德部、楚里部、奥里部、南尅部、北尅部等七部,但在辽朝仍被称作奚六部。
辽圣宗对奚王府的改造,虽然极大削弱了奚王的力量,但并非将六部与奚王府完全剥离。辽圣宗对奚王府进行的改编,只是取消了奚王府对六部的所有权,奚王对六部仍有一定的管辖权。辽圣宗改造奚王府后,辽朝授予奚王的官职仍为奚六部大王,此时的六部由遥里、伯德、奥里、梅只、楚里、堕瑰改为遥里、伯德、楚里、奥里、南尅、北尅,依此可以断定奚王对六部的管辖权依旧存在。史称萧蒲奴、萧韩家奴任“奚六部大王,治有声”[16]P1335,两人担任奚王时取得的政绩亦可佐证奚王拥有统治六部的权力。又《萧福延墓志》称:“咸雍元年,以霫诸部地方千余里,□□十万,风俗豪滑,尤为难治,朝廷议择勋戚以专统□。册公为奚王,逮至治所,军靖□□□境之闻欢声一振,号令严肃,威惠两行。民阜业而安□,□苛吏望风而凛然”[17]P132,更可证奚王拥有对六部的管理权。
辽太祖在新设堕瑰部之后,任命勃鲁恩为奚王,管理六部奚。此后,奚王均由辽朝中央政府任命。辽朝不仅直接任命奚王,而且置奚王府监军监督奚兵,又设二宰相、二常衮协助奚王管理奚六部。上述事实,说明中央与奚王府六部之间存在着行政关系。公元996年即辽圣宗籍奚王府六部隶北宰相府前,奚王对奚王府六部拥有绝对的统辖权,除奚王、二宰相、二常衮、奚王府监军等由中央直接任命外,奚王府所辖六部节度使当有奚王任命。奚王府六部改隶北宰相府后,奚王不再具有自主权,奚王府六部与五院、六院、乙室三部一样成为北南宰相府统辖下的大部族。中央继续任命奚王、二宰相等职官的同时,遥里、伯德等六部节度使亦改由中央直接任命,遥里、伯德两部统辖的石烈亦当设夷离堇统之。
以辽圣宗改造奚王府六部为界,可将辽朝对奚王府六部的管理层级分为两个阶段:其一,奚王府——部族与奚王府——部族——石烈。起自辽太祖于天赞二年(923)置堕瑰部,止于统和十四年(996)辽圣宗籍奚王府六部隶北宰相府。这一时期,奚王府享有极大的自主权,对遥里、伯德、奥里、梅只、楚里、堕瑰六部有绝对地统辖权,六部节度使当由奚王任命。此时期,可以肯定的是存在奚王府——部族两级管理层级。奚王府六部之下是否存在石烈一级组织尚不能确定,但据辽圣宗改造后的遥里部辖有三个石烈、伯德部辖有六个石烈,可以推测这一时期遥里、伯德两部当亦存有石烈,当时的管理层级很可能为奚王府——部族——石烈。因此,这段时间,管理层级存在两种形式,即奚王府——部族两级制、奚王府——部族——石烈三级制。其二,北宰相府——部族与北宰相府——部族——石烈。辽圣宗改造奚王府之后,奚王府六部改隶北宰相府,奚王府实力受到极大地削弱。管理层级根据部族之下是否辖有石烈而分为两种形式,奚王府部等五部不辖石烈,其管理层级为北宰相府——部族两级制,而遥里、伯德两部均辖有石烈,两部的管理层级为北宰相府——部族——石烈三级制。
《武经总要》载:“中京,旧鲜卑之地,在饶乐府西南,本奚王国牙帐之地。奚部落,南距古北口,北距潢水,东即营州,千余里皆其境土,后为契丹所并”,[18]P496知奚人在被契丹征服之前便已居住在后来的中京道境内。辽朝建立后,允许奚人继续留居原地,因此奚王府六部居住地的大范围是确定的,在这个大范围内,奚王当划定了每一部的居住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辽圣宗时期,辽圣宗改造奚王府六部之后,辽朝似乎重新调整了各部的居住地。因为经辽圣宗改造后,有三部有明确的居住地,遥里部居于潭州、利州之间,伯德部居住于松山与平州之间及中京道西部地区,楚里部居潭州北部地区。《辽史》没有明确记载奥里、南尅、北尅三部的具体居住地,但由奥里是合并奥里、梅只、堕瑰三部而来,故推断奥里部的居住地当是三部原居地,其具体位置不详。南尅、北尅是以奚王的二尅军置为部。曾于辽兴宗时期(1031-1055)出使辽朝的宋朝使者余靖在其撰写的《契丹官仪》中称“又有奚王府掌奚兵,在中京之南”[19]P174,既然奚王府位于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以南地区,作为奚王的南、北二尅军极有可能也位于大定府以南之地。奚王府部为奚王直辖,其居住地当与奚王一起位于大定府以南地区。奚王府部等七部均有相对固定的居住地,故七部居地当有相对确定的边界并辖有一定的幅员。
辽太祖以俘获的诸民族俘户而置此八部。突吕不、涅剌拏古两部为大、小黄室韦户,迭达迭达、乙室奥隗、楮特奥隗三部均属奚人,品达鲁虢为达鲁虢户,乌古涅剌、图鲁两部以乌古人置为部。
突吕不室韦、涅剌拏古、乌古涅剌、图鲁四部隶属于北宰相府,迭剌迭达、乙室奥隗、楮特奥隗、品达鲁虢四部归南宰相府统辖,北南宰相府隶归北枢密院,这八部与中央俱存行政关系。八部均不统辖石烈,辽朝以北南宰相府——部族两级制层级加以管理,各部俱设有节度使。史籍载迭剌迭达部居住地在庆州南,没有记载其它七部的具体居住地。辽朝继承了涅里制定的部族各有分地的传统,故推测辽太祖在设置此八部之时便划定了各部的居住地,其它七部当有具体的居住地。因此,八部居住地当存在相对明确的边界,统辖有不等的幅员。
此四部俱为奚人部族,于辽太祖征讨东、西奚时,归降于辽太祖。辽太祖将这些降俘奚人安置于诸斡鲁朵中。辽圣宗将四部从斡鲁朵中析分出来,各置为部族。这四部俱隶属于南宰相府,而南宰相府隶归北枢密院,故可知其与中央存在行政关系。四部皆不辖石烈,位于南宰相府——部族两级制管理层级之中,辽朝于四部并设节度使予以管理。辽朝规定了撒里葛部、窈爪部、讹仆括部的居住地,分别为泽州东、潭州南、望云县东。史书没有记载耨盌爪部的居住地,辽圣宗将其从斡鲁朵中划分出来,当为其划定了居住地。因此,这四部当存在相对明确的边界并辖有不等的幅员。
辽朝为侦察奚人活动而从契丹八部之中各析分出二十户戍守于奚人地区,契丹八部当指迭剌部、乙室部、品部、楮特部、乌隗部、涅剌部、突吕不部、突举部。辽朝置二十详稳统辖这二十户契丹人,命其居住并戍守于落马河及速鲁河之侧。
辽圣宗时期,因户口蕃息而置为部,设节度使以统之,特里特勉转变成为辽朝的行政区划。该部隶属于南宰相府,南宰相府归北枢密院统辖,故其与中央存在行政关系。特里特勉部不辖石烈,位处南宰相府——部族两级制管理层级之中,辽朝设有节度使。辽圣宗将其升格为部族后,重新划定了特里特勉部的居住地,令其居于橐驼冈,因此特里特勉部居住地当有相对明确的边界并辖有一定的幅员。
辽朝抽取诸斡鲁朵及横帐大族的奴隶,分别设置稍瓦石烈、曷术石烈,专门掌管捕鸟、冶铁之事。辽圣宗以这两个石烈户口蕃息,而将其升格为稍瓦部、曷术部。南宰相府直接统辖稍瓦、曷术两部,作为地方机构的稍瓦部、曷术部与中央机构北枢密院存在着行政关系。两部以石烈升为部族,故均不统辖石烈,位于南宰相府——部族两级制管理层级中,辽朝设节度使管理两部。辽朝仍命稍瓦、曷术两部居于原地,稍瓦部居住在辽水东,曷术部居于柳湿河、三黜古斯、手山,两部存在相对明确的边界并辖有不等的幅员。
辽圣宗以各族人户设置此五部。辽圣宗析分四辟沙、四颇惫户分置隗衍突厥部、奥衍突厥部,纪楠楠认为四辟沙、四颇惫“可能是某些直属中央朝廷或皇帝本人的部民”[20]。辽圣宗将人口增长的涅剌室韦即涅剌越兀分出部分人户而置涅剌越兀部,分别以回鹘户、鼻骨德户置薛特部、达马鼻骨德部。
隗衍突厥、奥衍突厥、涅剌越兀、薛特四部均隶属于北宰相府,达马鼻骨德隶南宰相府,北南宰相府为北枢密院辖制,五部与中央存在着行政关系。这五部均不统辖石烈,位于北南宰相府——部族两级制管理层级之中,辽朝并设节度使管理五部。《辽史》明确记载薛特部居住于慈仁县北,其它四部均由辽圣宗创置,当划定了四部的居住地。此五部当存在相对明确的边界,统辖有不等的幅员。
辽圣宗以隶属于诸斡鲁朵的诸国降俘人户蕃息,分别设置上述十五个部族。奥衍女真、乙典女真两部以女真俘户置,斡突盌乌古部以乌古俘户置,迭鲁迭烈、北敌烈两部以敌烈俘户置,室韦部以室韦俘户置,术哲达鲁虢部以达鲁虢俘户置,梅古悉、颉的、匿讫唐古、北唐古、南唐古、鹤剌唐古六部俱以唐古俘户置,伯斯鼻骨德部以鼻骨德户置,河西部似以内附而来的河西党项户[21]P149置。
北宰相府统辖奥衍女真、迭鲁迭烈、室韦、术哲达鲁虢、梅古悉、颉的、北敌烈、匿讫唐古、北唐古、南唐古、鹤剌唐古、河西、伯斯鼻骨德等十三部,南宰相府统辖乙典女真、斡突盌乌古两部,北南宰相府俱隶北枢密院,因此十五部俱与中央存在行政关系。十五部均不辖石烈,位于北南宰相府——部族两级制管理层级之中,辽朝于诸部均置节度使管理。《辽史》载乙典女真居住于高州北,术哲达鲁虢与伯斯鼻骨德居于境外。此处的境外指境内即行政区划以外的属国地区,亦被辽人视为辽朝的疆域,但两部均戍守于辽朝境内,因而将两部视作辽朝部族。其它十二部的居住地不详,鉴于辽圣宗以诸国俘户设置为部,推测辽朝当划定了诸部的居住地。十五部当存在相对明确的边界,统辖有不等的幅员。
依上所述,辽朝共计有51 个部族符合行政区划需要的条件,可纳入辽朝部族的范围。辽朝部族保留有游牧民族的生活特色,故其居住地仅有大致的范围,行政中心亦非固定于某地。周振鹤认为其亦可视作行政区划,“许多政区都没有明确的边界,只有大致的范围,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是正式的行政区划。还有些政区的行政中心也不明确,如秦代的闽中郡,我们至今不知其郡治所在,但该郡确是秦代正式设置的政区”[22]P9。辽朝建立后,随即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着手将原有部族改造为行政区划,以诸族俘户新置的部族更以行政区划模式而设。作为辽朝行政区划的部族,已由建辽前的松散统辖关系,转变为强有力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1][日]岛田正郎.大契丹国--辽代社会史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2]韩滨娜.略论辽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2).
[3]武玉环.辽制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4]张国庆.辽代社会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王孝俊.辽代人口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程妮娜.中国地方史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7]舒焚.辽史稿[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8]关树东.辽朝部族军的屯戍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6).
[9]肖爱民.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两翼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元]脱脱等.辽史(卷32)[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元]脱脱等.辽史(卷14)[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元]脱脱等.辽史(卷10)[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任爱君.契丹对奚族的征服及其统治方略[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2).
[14][元]脱脱等.辽史(卷85)[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5][元]脱脱等.金史(卷67)[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6][元]脱脱等.辽史(卷87)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7]向南等.辽代石刻文续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
[18][宋]曾公亮,丁度.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六下)[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9][宋]余靖.武溪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0]纪楠楠.辽代民族政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1][元]脱脱等.辽史(卷13)[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2]周振鹤,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先秦卷)[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