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对一些已有“定论”的文艺现象和看似属于“常识”的理论观点做出新的读解,在批评实践中认识或阐述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本期发表的三篇论文共有的特点。第一篇论文以历史的眼光和多维的视角,分析、阐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尤为注意这种民族观的形成与特定的历史语境以及各种社会文化思潮之间的错综关系,使我们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民族观的形成有了多层面的观照。第二篇论文对“革命样板戏”作了新的解读,指出样板戏试图借助对日常生活的仪式化表演来构建一种“反现代性”的意识形态,并通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理论,对中国当下的文艺与文化做了反思。作者试图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特点,但由于展开不够充分而影响到思考深度。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的观点是第三篇论文的主题,指出其错误在于混淆了科学技术与科学技术社会功能之间的区别。论文的新意主要体现在讨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指出当代文艺的某些意识形态特点即形成于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虽然由于材料占有和理论分析的不足,影响到阐释的深度和观点的准确性,但作者能在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注意其理论内涵的“洞见”可供借鉴的做法,却是应该肯定的。(孙文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