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歌
(武汉东湖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优化输入,强化输出”
——试析汉语写作对英语写作的启示
胡英歌
(武汉东湖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本文结合汉语写作的成功之道,将Krashen的输入假设和Swain输出假设经过整合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提出“优化输入,强化输出”的方法,从提高对写作重要性的认识、优化输入强化输出相结合、输出形式多样化、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四个方面来提高英语写作教学。
优化输入;强化输出;汉语写作;英语写作
中国学生在学过几年汉语后就可以写出文采不错的文章,甚至有些学生在少年就成为才华横溢的作家。可是中国学生在学了十几年英语后依然“提笔无语,开口无言”。即使同样是阅读了大量文章的情况下,英语作文水平的提升依然不及汉语作文水平的提升。除了母语这个外在环境外,又有哪些因素制约了中国学生英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在中国学者和教师对此困惑不解之际,二语习得领域两个影响较大的假设的出现—Krashen(1985)的输入假设和Swain(1985)的输出假设—对此困惑提出了新的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案。
语言学习是一个从语言输入到语言加工再到语言产出的过程。勿容置疑,输入对二语习得非常重要,是其学习的源泉。学习者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听力活动,能够不知不觉的接触外语,潜移默化的获得外语知识,形成外语的“语感”。从逻辑上说,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Krashen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二语习得的唯一条件,输出只是输入的自然结果,对语言习得没有直接作用。针对输入假设的不足,Swain(1985)根据加拿大法语沉浸式教学结果不理想,提出了输出假设。该假设认为,二语习得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也需要可理解的输出。
在输出理论发展过程中,对输入输出的研究出现整合趋势,比如Gass,Harmer都对输入输出的作用同时进行研究,并指出了其不可分割的关系。输入输出理论被介绍进中国之后,有关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涌现:有的从理论上对输入输出假设进行阐释;有的具体探讨了输出假设在听力和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有的分析了输入假设在阅读或者词汇课上的应用等等。然而,对于如何借鉴汉语写作的成功之道将输入输出整合理论应用到英语写作中却鲜有人尝试。本文将探讨中国学生汉语写作课堂上的成功之道——优化输入,强化输出——在英语写作上的作用,希望给中国的英语写作教学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一)输入假设
输人假设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Krashen提出的,又称为“i+l”理论。该假设指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唯一途径,而语言输出并非语言习得的必要环节,它只是语言习得的一种标志和强化已有语言知识的一种方式。
Krashen认为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输人必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语言习得才有可能发生:(1)可理解性输人。学习者的理想学习环境必须是可理解性的,这是语言习得的重要条件;(2)包含着已知的语言成分(i);(3)略高于已知语言水平的成分(i+l)。学习者根据自身的语言水平(i)有选择性地接受新的知识(i+l)从而习得语言能力。
(二)输出假设
1.输出假设的基本思想
Swain(1985)等人对加拿大法语沉浸式教学做了调查,发现学生在法语听力和阅读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在口语和写作方面却无法达到本族语者的水平。于是她得出结论,可理解输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有很大作用,但仍不足以使学习者全面发展他们的二语水平。[1]她认为语言输入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实现语言习得的充分条件;要使学习者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仅靠可理解输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可理解输出。语言输入和输出涉及不同的认知过程。输入时学习者的注意力放在对意义的理解上,涉及以语义为基础的认知过程;输出迫使学习者注意语言形式,涉及以句法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她认为,只有这样语言学习才能从语义加工过程过渡到句法加工过程。前者在理解中普遍存在;后者在语言的准确表达乃至最终的习得中十分重要。因此,输出在语言习得中具有重要作用。
如上所述,汉语写作在经过短短几年的学习和训练后就可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高度,而英语写作耗时耗力,历经十几年的学习,中国学生仍感到难以提笔?除了语言环境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地方值得中国英语学者和教师深思。
写作是语言和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创造性的输出,而创造最初级阶段是模仿。如果想要模仿就需要有大量的模仿对象,就是输入源。如果想要学生后期创造出比较好的作品,首先其模仿的对象必须是经典优秀的,而这些优化的输入源又是通过阅读这个途径进入学习者的大脑。这就是本文所提出的优化输入的理念,只有保证输入源—阅读—是经过优化选择的,在后面的学习加工中才能输出不错的作品。综观中国学生在学习汉语之初就大量朗读背诵中国的文化精髓,唐诗宋词以及一些经典的散文等,这些都是经过优化选择的输入源,让学生大量阅读背诵。这就为学生后面输出好作品准备了原材料。这也应了中国那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学生大脑中储存了这么多原材料之后,必须经过学习吸收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于是有了写作课的诞生。中国大部分学生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被要求写日记,周记,作文等。其实就是强迫学生将自己所储存的素材经过大脑的转化吸收,最后以自己的形式输出。这就是本文提出的第二个理念—强化输出。
借鉴汉语写作的成功模式,笔者认为输入和输出都至关重要。将输入输出假设进行优化整合应用到英语写作中,以阅读促进写作,也许会为广大英语教学者走出当前的写作困境带来一些启示。
(一)提高对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写作作为语言输出技能之一,在语言学习中有重要作用。“在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过程中,写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作不仅有助于巩固输入的语言材料,而且还能为培养口语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2]写作还能锻炼人的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提高对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对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
从汉语写作的成功之道我们可以得出,对英语写作认识的提高可以立足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增加英语写作课堂的设置。现在大学中写作课都是夹在在精读课中进行的,只有在考大学英语四六级(以下简称四六级)之前才会分出一点时间来练习。课堂上时间非常有限,授课老师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对写作进行专门的练习。因此笔者认为大学应该专门设立英语写作课,或者从精读课中专门分出课时用于写作教学和练习,让学生接受系统的学习。
二是提高作文在各种考试中的比重。比如语文作文在各种考试中的比重均为40%,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而当前英语作文在四六级中的比重为15%,这不足以引起学生对写作的重视。甚至有些学生直接放弃作文部分,仅凭其他部分也能获得一个理想的分数。如果英语考试中将作文比重提高到30%或更多,就会强迫学生重视写作,从而不断的练习,这是强化输出的一种形式。
(二)优化输入强化输出相结合——以阅读促写作
要想制造出精美绝伦的作品,除了精湛的技艺以外,还需要质量上乘的原材料。英语写作的原材料就是大量优秀的英文文章,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诗歌,散文,议论文,小说等。如同学生阅读大量的精彩绝伦的汉语文章一样,他们也需要阅读大量经过优化选择的英文文章。学生对英文的鉴赏能力还比较弱,这时需要教师为学生选择一些合适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既要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经过大量的优化输入之后,就会尝试强化输出。在输出过程中,大脑神经不自觉地将自己输出的文章与前面输入的文章进行比对,注意到自己文章的优点和不足。这就是王初明教授提到的“促学语言的五个基本特征”之一:语言理解与产出结合——理解与产出存在永恒的不对称性,而有效地制造这种差距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增强学习的动力。[6]
比如在学生备考四六级中,普遍认为写作很难提分。笔者为学生精心选择了一些精彩文章,以及一些精彩范文。这些文章有的长于严谨的结构,有的胜于精辟的论点,有的优于精彩的语言。笔者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揣摩这些文章,甚至背诵有些精彩文章和段落,最后强迫他们输出——可以模仿这些文章的结构,可以模仿其句式结构,甚至只需用到里面比较好的单词也行。
学生在最初强化输出时显得比较被动,比较生硬。于是笔者就鼓励他们一边模仿一边创造——学生可以用到文中自认为比较好的一部分,然后加上自己的语言,使其演变为自己的作文。在输出时,学生会注意到自己的文章与范文有哪些差距,然后会找出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对症下药,不断使自己向目标语靠近。
(三)输出形式多样化——刺激学生的写作兴趣
尽管阅读材料比较多样化,但目前大学英语写作形式单一,学生对写作除了应对考试之外,再无他趣。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可以将写作形式多样化。比如话剧,散文,小说等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创作。这也是强化输出的一种表现形式。
输出形式多样化灵活化方面,当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初明教授倡导的“写长法”写作教学改革。此法的基本思路是:针对学生学外语多年而不会运用的困境,以设计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和写作冲动的任务为教学重点,在一定的学习阶段,顺应外语学习的规律,通过调节作文长度要求,逐步加大写作量,促使学生冲破外语学习的极限,由此增强学习成就感,提高自信心,将外语知识加速打造成外语运用能力。
“写长法”就是基于输出形式多样化的理念,不在意作文的形式,更在意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愿意写文章了,强化输出无形中转换成内在动力,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就变得水到渠成。
(四)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反馈能促使学习者注意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反馈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反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除批改式反馈外,同级反馈(学生之间的信息交互)和会谈式反馈(师生之间的信息交互)可以在不同层次给予学习者语言形式、内容,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帮助。比如教师在批改学生文章时,注意到该学生基本功不错,只是文章的逻辑思维混乱。此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推荐逻辑思维缜密的文章供其参考学习(优化输入),同时经过比对分析发现自己文章的不足在哪里(思维加工)以及如何改善,形成逻辑严密的文章(强化输出)。
需要注意的是反馈需及时,并且贯穿整个写作过程。反馈不是一稿定终制,应是写作-反馈-修改-再反馈的过程。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符合学生学习的心里特征。因此反馈应具有选择性,在不同的阶段侧重点不同,而不是在每个阶段都给出全面的评述。比如学习者的学习是从语义加工过程过渡到句法加工过程,那么在最初反馈学生作文时应该关注比较基础的措辞表达,随后在学生表述能力提高后,再关注更高层面的句式结构,文章结构等。
本文结合汉语写作的成功之道,将输入输出整合理论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是一次比较大胆的尝试。语言都是相通的,那么其写作方法也应是相通的。因此笔者相信,汉语写作的成功之道经过具体调整之后对英语写作也应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在提高对英语写作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在在源头上为学生优化输入大量精彩美文,让学生学习背诵模仿。在中间加工阶段,教师应采取积极的引导机制,让学生知道如何仿写甚至创造类似的美文。在强化输出阶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多样化形式输出其作品,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输出活动能激发学生注意到自己中介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距,发现自身语言知识的缺陷和不足,从而及时利用输入阅读材料中相关的目标语知识补缺补差,完善中介语。输出还能促使学生用目标语对正在吸收的输入材料进行思维,检验对目标语的形式结构所形成的假设,并参照阅读材料及时修正假设,不断接近目标语。最后教师应该提供比较完善系统的反馈批改机制,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探索学习解决方法,并最终不断实现向目标语的靠近。
[1]李萍.语言输出假设研究二十年:回顾与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60-64.
[2]陈润瑶.Swain的“输出假设”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3]王初明.拓展理论内涵,指导教学方法[Z].2013年外研社“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研修班”第一期上的报告,2013.
[4]卢仁顺.“输出假设”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34-37.
[5]何莲珍.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途径:基于交际的输入与输出[J]. 2013年外研社“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研修班”第二期上的报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