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10 点1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五号卫星发射成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85次发射,主要用于开展空间技术试验和环境探测。
11月6日,广东省电磁兼容量值比对工作启动会在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第二基地召开。主导实验室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介绍了此次比对活动的前期准备情况,对比对活动实施方案的一些关键步骤作了详细说明。
开展电磁兼容量值比对工作在广东省尚属首次。选择电磁辐射骚扰场强作为本次比对试验项目,充分考虑了广东省电子电气产业快速发展、电磁兼容测试需求的不断增长及各电磁兼容实验室之间的能力、特点。电磁兼容测试的技术含量较高,对人员操作、测试设备和测量环境等都有很高要求,各实验室之间的测试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测试结果容易引发争议。
开展比对,可以考察各实验室检测技术的可靠程度,发现问题,查找原因,积累经验,提高综合技术能力;可以搭建一个技术交流的平台,促进广东省电磁兼容实验室之间的技术交流,确保测量量值准确、统一,共同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助力。
日前,航天器故障诊断与维修室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研究在轨航天器健康管理状态的单位。
据介绍,新成立的航天器故障诊断与维修室下辖诊断预测组、传真维修组和软件总体组等科研平台,将重点开展航天器故障诊断、状态监测、健康评估和延寿管理等技术方法的研究,评估航天器在轨健康状态,对异常处置方案进行验证。作为航天器健康管理的关键和基础,在轨航天器诊断与维修一直是航天大国研究的重点领域。
2007年,中国依托该测控中心开始建设国家级航天器在轨诊断维修中心,到目前,已完成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研究。航天器故障诊断与维修室的成立,将推动中国国家级航天器在轨诊断维修中心的建设。
日前,陕西动力机械研究所天鹰4B指挥通信车电气系统首次完成了远程双向北斗卫星数据传输试验,探空火箭探测系统从火箭探空仪经气象雷达车到指挥通信车的气象探测数据采集、传输通道最终构建成功。至此,指挥通信车电气系统设备完全具备了参加后续整车环境试验和全系统联试的条件。
该所相关设计人员在顺利完成电气系统台面联试和充分的模拟测试验证基础上,进行指挥通信车与气象雷达车的数据通信联试工作。在连续6天的时间里,完成了各功能模块的调试和完善工作,突破了两车之间的数据格式转换、传输功能测试等技术。
在完成了指挥通信车电气系统设备载车安装后,设计师对车载状态的设备、探空仪系统和气象要素测量仪进行了通电检查、完成了设备调试及试验,为后续整车环境试验和全系统联试奠定了基础。
日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中国电科41所研制的五个项目成果进行鉴定,通过鉴定,五个项目均填补了国内此领域的空白。
其中,“光纤陀螺用保偏光纤截止波长校准装置”、“保偏光纤高消光比校准技术研究”、“光纤应变传感器校准装置”、“光纤光栅参数校准装置”等四项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光电测量仪器现场校准技术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全光纤结构偏振模色散传递标准为国际首次提出。
日前,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自主研发的国内最大空间环境模拟器KM8在五院天津滨海航天城超大AIT中心厂房内正式动工开建。
新建的KM8空间环境模拟试验设备为立式容器,是继KM6之后,我国最大、最先进的空间环境模拟设备。KM8将在大型真空容器空心法兰结构设计、不锈钢板式热沉研制、真空抽气方法优化技术、大载荷水平调节系统等方面实现多项技术创新,建成后将成为世界口径第三的热真空试验设备。
目前,KM8空间环境模拟器容器系统已经开始施工,该系统也是现场施工时间最长的分系统。容器系统现场安装施工完成后,将进行真空系统、热沉系统、测控系统等其它分系统的安装以及系统联合调试,调试完成后交付型号用于真空热试验。KM8空间环境模拟器预计于2014年下半年完成建设,并交付型号试验。
KM8空间环境模拟器将主要承担我国载人空间站、基于东五平台的大型通信卫星、大型遥感卫星等各型号航天器的热平衡、热真空试验任务。
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美国海军金属加工中心(NMC)领导的一个制造技术项目小组正在研究一种性价比更高、寿命更长的电化学腐蚀保护方案以解决海军舰船上不同金属连接处发生的电化学腐蚀。NMC快速响应小组将一种隔离材料整体应用在海军特定的合金紧固件上。这种隔离材料将可大大降低海军舰船的维修成本。
据了解,目前防范不同金属间电气连接的隔离套筒由于装配失误和缺陷容易遭受腐蚀破坏,造成构件未老先衰的现象,本项目将选择一种耐用性更高的商用材料直接应用到紧固件的制造过程中并满足海军所制定的要求。预计项目成果将解决6艘LPD17“圣安东尼奥”级船坞登陆舰法兰装配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问题,这些法兰主要用于LPD17中钛制海水管路系统的装配,预计该项目将降低LPD17全寿命周期中潜在的腐蚀问题所引起的维修成本。
据悉,等待进一步研发和验证的隔离材料预计将为LPD17钛制管路系统节约30%的维修成本,目前该管路未来五年的维修成本预计将不低于120万美元,而再下一个五年将增长到410万美元。
目前项目组正在对套有隔离材料的紧固件进行机械性能测试以及对隔离材料进行局部测试,最后测试结果将提供给NAVSEA05P2编写材料选择信息文档和采购规范。最后,NMC将修改LPD17钛制管路中套有隔离材料的紧固件的安装顺序,预计将在2015财年的第二季度在日本佐世保美国海军季度LPD的维修周期内首次应用该项目成果。
日前,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7所自主研发的用于真空模拟系统中的大型太阳模拟器顺利通过交付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该太阳模拟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用于真空系统中的太阳模拟器,主要作用是为真空测试环境提供照射光源,通过模拟真实太阳的发光特性,实现外太空环境的太阳辐照模拟以及可变条件的光照特性模拟。该太阳模拟器具有高辐照度、大尺寸光斑、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可长时间持续工作等优势,各项技术指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该太阳模拟器是207所近年来成功交付的第三套太阳模拟器系列产品。它的投入使用,有效提高了国内真空环境下对目标的测量范围和测量精度,对我国的模拟测量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在经历为期5周的热真空试验后,首颗伽利略卫星已经转移出“凤凰”(Phenix)试验舱。
试验在位于荷兰诺德韦克的欧洲空间研究与技术中心(ESTEC)进行。从10月份开始,这颗卫星被放置在直径4.5m的“凤凰”试验舱内。而抽出舱内的空气后,可形成一个类似的空间真空环境。在这个六面铜墙组成的真空环境中,不断重复极限温度。通过液氮致冷,最低温度可达到-180℃。
第二颗卫星正在进行类似的试验,以及模拟与火箭分离过程的震动测试。第二颗卫星的热真空测试将在2014年早些时候开始。这两颗卫星计划在2014年中期搭乘“联盟”号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发射场发射入轨。这也是首批2颗全运行能力(FOC)卫星。
下一颗伽利略卫星计划在2014年3月运抵ESTEC试验中心,而在随后的1~2个月内会有更多的卫星到达。
近日,中航工业沈飞可靠性试验中心和网信中心共同组织开发完成了可靠性试验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和运行,不仅有助于实现均衡生产,也为今后公司科研生产综合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又一个资源平台。
整套系统以试验管理为中心,研发过程严格遵照可靠性试验的试验顺序、试验结构及试验流程,从公司下达的试验计划管理入手,连接相关试验文件及规范信息,以试验进程管理和试验数据统计的主线带动整个可靠性试验中心基础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该系统实时反馈的试验工装信息、试验文件信息、试验设备信息将为试验计划的科学制定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提升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该系统运行后,将可靠性试验中心各型号各批次所有试验件统一纳入信息管理。通过系统的建立,将更加顺畅地梳理可靠性试验中心工作流程的运行,明晰各科室的责任,明确计划下达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减少很多人力环节,实现试验全过程的无纸化。同时,试验过程中详细可靠的数据将为后续的试验管理及绩效考核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
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顺利通过芯一级氧箱和箱间段联合体低温静力试验考核,这是一院迄今为止完成的国内最大规模低温静力试验。低温静力试验,是飞行器进入太空前最为重要的试验之一,只有通过这些“考核”,火箭和飞行器才能够顺利飞向太空。这次长征五号芯一级氧箱和箱间段的低温静力试验,是考核联合体的传力设计以及载荷能力是否能满足要求,相比真实飞行状态载荷,要施加更多加载力,对试验提出更高要求。
低温加注与增压技术曾一度成为该院低温静力技术发展的“软肋”。为了破解短板,科研人员对多项技术进行同时攻关,在最短的时间内研制完成了国内首个低温静力试验加注与增压系统建设,填补了该院大型低温试验能力的空白。这次试验的另一个亮点是将“自动协调加载系统”和“低温加注与增压系统”两者联合在一起,并且把之前的手动加载变成自动加载,进行了技术更新,使以往的加载过程中每个通道都需要一个人现场手动控制,而这次试验的24个通道一个人采用自动加载就能完成。将效率提高了24倍。此次试验成功,标志着航天一院成为中国航天系统内唯一具备低温静力联合试验能力的单位。
为了高效完成试验获得准确试验数据,研制人员费尽心思,通过多项技术的使用,确保了试验安全进行。本次试验所需要的加载力接近300吨,远大于之前所设计标准,试验人员经过大量的模拟仿真计算、验算和复算,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最终拿出了合格的试验设计方案;为了检测某关键零件损伤程度,设计人员还引入了“声发射技术”对低温贮箱增压全过程进行了监测,作为一种较新型的无损监测技术,之前用于常温性试验,低温静力试验中还是首次使用该技术,检测数据为试验开展提供了必要支持,确保同类零件安装更加牢固,使试验更加安全可靠。
日前,GE公司最大的涡轴发动机GE38完成了一项300小时的耐久性试验,向配装美国海军陆战队未来的CH-53K又向前迈进了一步。GE38的原型机完成了GE公司最苛刻的试验项目,是GE公司在最大极限温度下工作时间最长的发动机。
在配装GE38发动机后,CH-53K可以在高温环境下外部挂载最重达27000磅(约12258kg)的载荷飞行110海里(约204km),这是目前服役的CH-53E“超级种马”的3倍。
当和“超级种马”配装的T64发动机进行对比后可发现,7500轴马力(5512.5kw)的GE38发动机的功率增长了50%、耗油率降低18%、部件数目降低63%。试验表明,GE38发动机满足海军陆战队的需求,在耗油率方面有足够多的裕度空间,而且将显著降低CH-53K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到目前为止,GE38已经在工厂中进行了3100小时的试验,将于2014年完成所有试验科目。CH-53K原型机将在2014年下半年进行首飞,海军陆战队希望在2019年成立首支CH-53K中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