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论坛暨《建筑学报》创刊60周年纪念活动

2014-04-07 05:47
世界建筑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学城镇化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论坛暨《建筑学报》创刊60周年纪念活动

China New Urbanization Forum: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4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论坛暨《建筑学报》创刊60周年纪念活动于10月31日在上海美兰湖国际会议中心圆满落幕。

本次活动由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由上海市建筑学会、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CDI悉地国际、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加坡鼎世集团、上海开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金晶(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协办,由上海世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独家承办。同时,论坛亦得到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及主论坛所在地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持。

出席本次论坛的主要嘉宾有: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车书剑,原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宋春华,上海市宝山区区委书记汪泓,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郑时龄,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畅,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现代集团总裁张桦,原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吴之光,原上海现代集团董事长,上海市建筑工程咨询工程咨询协会会长严鸿华,以及中国工程院士戴复东、魏敦山、程泰宁,全国建筑设计大师黄星元,全国建筑设计大师、深圳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孟建民,全国建筑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指导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等《建筑学报》编委出席。

开幕与致辞

为期一天的主论坛在紧张有序的节奏中进行,上午的议程由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周畅主持。上午9时,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畅宣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论坛暨《建筑学报》创刊60周年纪念活动正式开始。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车书剑致开幕词,宝山区区委书记汪泓就宝山区的城镇化发展及整个区的拓展与转型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作为东道主则为此次盛会在上海的召开表示了感谢与期待。

《建筑学报》新书揭幕与特别贡献奖颁发仪式

《建筑学报》的3部新书在随后的揭幕仪式上亮相。第一本《建筑学报60年论文集》全面梳理了新中国的建筑理论和建筑创作的历程;第二本是《建筑学报》的第一、二期的翻印版,此版在学术界是不多见的,对年轻的建筑学者来说具有一个很好的收藏和纪念的价值;第三本是今年的第九和第十期的合刊,它对《建筑学报》60年的发展历程、办刊方针和发展的方向作了详细的介绍。

在3部新书介绍完后,车书剑、宋春华、吴之光、曹嘉明、郑时龄及程泰宁先生被邀请登上主席台与与会者一起见证《建筑学报》这一历史时刻。车书剑与宋春华一同为新书揭幕。

紧接着举行的是《建筑学报》特别贡献奖颁奖仪式。在《建筑学报》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专家学者为这本刊物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设立该奖是为了怀念和表彰为《建筑学报》作出巨大贡献的老前辈们。

栗德祥、鲍家声、戴复东、王建国、李秉奇、庄惟敏、孟建民、周文连、郑时龄、黄星元、曹嘉明、曾坚作为历届编委代表上台领取了证书和奖杯。

主旨演讲

在后续的议程中,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车书剑,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宋春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普利兹克奖首位中国籍得主王澍分别进行了精彩演讲。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车书剑提到,过去的几十年,旧有的、传统的城市化发展的模式带来种种问题。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要摒弃高能耗、高排放,高扩张的模式。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坚持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坚持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绿色高效的发展模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围绕“建筑与城市共生”这个议题展开了深入地讨论。城市必须珍视建筑的品质和环境。地标建筑应该代表一个城市对文化的追求,而不是恣意攀比。郑世龄院士举了一个例子: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它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城市文化的地标。真正的地标建筑是不可复制的。

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宋春华在随后的演讲中重点提到了“空城”、“鬼城”现象。如今“鬼城”现象比“奇奇怪怪的建筑”还要严重。他还说道,每一个城市在城镇化中,应根据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确定自己独有的、多元化的文化主题,最终才不会趋同。同时遵循正确的设计方案,坚持规划设计创新,辩证地处理好功能、技术和形式的关系,力求做到实用、经济美观的统一。

在下午进行的演讲中,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首先浅析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建筑设计发展道路”,并对此提出了“提倡关注本土地域和文化集体意识诉求的自下而上的适宜性”、“重拾合情合理的‘平凡建筑’的价值观,关注面广量大、一般标准的建筑产品品质提升”、“关注城乡地域发展的均衡,探索乡镇和乡村建设创新,回应新型城镇化推进策略”等6条路径。

随后,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就“城镇化的国际趋势和中国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出了几点建议。她说道,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共性的趋势。中国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既存在着经济社会体制机制方面,比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软件的问题,城乡规划建设相关的硬件支撑问题也同等重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在演讲中重点提出了“建筑策划”这个被当今中国建筑师忽略的程序。建筑策划,最根本的是对设计前期的讨论。如今的建筑设计现状包括了理论的建设和过程的缺失。庄惟敏认为,在整个建筑项目的全过程,建筑师和策划师的关注必须从开始就介入,策划师在前期占主要工作,他们需要和建筑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作为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得主,王澍的演讲作为当天主旨演讲的压轴,备受期待。他以“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之道”为题,从儿时生活的北京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开始讲起,到他旅行的乡村,再到他现在生活的城市杭州。他一直用他在乡村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去影响城市,关注的是一种在中国被贬抑了一个世纪之久的哲学。他坚信,文化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只有真实所见的、具体的文化才有其真正的意义。

上海市建筑学会专项颁奖典礼

在7位嘉宾的精彩演讲之后,迎来了上海市建筑学会专项颁奖典礼。会上对“金晶杯·2014首届玻璃建筑设计大赛”的获奖者们进行了颁奖。

随后的议程上,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宣布上海市建筑学会原学术部更名为“建筑创作学术部”。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周畅和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对“建筑创作学术部”全体组员颁发聘书。

全球首个“世界城市日”

10月31日当天正值2014年全球首个“世界

城市日”之际。首个“世界城市日”的主题为“城市转型与发展”,本次论坛亦是“世界城市日”的六大分论坛活动之一。

同时,出席首个“世界城市日”启动仪式的英国领事维克里、中建八局党委副书记金伟等嘉宾也受邀参加了此次“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论坛”。

分论坛

11月1日,中国新型城镇化论坛的两场分论坛分别在现代集团与同济大学同时进行。

4名嘉宾围绕“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于上午在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正式展开了为期半天的演讲。下午,嘉宾与与会者则考察了上海市的优秀建设项目。

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分论坛上,来自全国八大名校的嘉宾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创作文化之路”为题则进行全天候的主旨演讲。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论坛”召集了有识之士,汇聚名流精英,从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筑创作、建筑文化、建筑技术、绿色建筑等方面进行分享交流。本次活动为参会者创造了一个开放、高效、权威的平台,共同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出谋献策,创造更坚实的学术基础,共同助力新型城镇化的集约高效、智能环保之路。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论坛暨《建筑学报》创刊60周年纪念活动”成功举办后,本刊对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建筑学报》主编周畅进行了采访。

WA:此次《建筑学报》60周年并没有举行“庆典”活动,而是以“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论坛暨《建筑学报》创刊60周年纪念”的形式进行了学术探讨,请问您是如何确定这一主题的?

周畅:党的十八大和两会之后,党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是要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作为专业人员,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建筑学报》作为专业刊物不仅应该宣传这一方针,更应该对“城镇化”进行科学的解读。

“城镇化”的进程并不是简单的数字统计学上的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数字上的增长,真正的城镇化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镇化。对于到底什么样是真正的城镇化,我们建筑和规划行业应该为国家和社会拿出自己的答案,专业刊物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建筑学报》创刊60周年,我们响应中央的号召,反对铺张浪费,同时希望能够隆重、热烈,作为学术刊物,我们选择以学术论坛的形式来表达一种纪念。《建筑学报》从创刊之日起,梁思成先生就明确指出,这本杂志“是为国家总路线服务的”。“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的大政方针,值得我们来探讨。所以,我在考虑会议议题时就定下了“城镇化”这个主题。

我们今天所说的“城镇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定名为“新型城镇化”。这个“新”,既有内涵又有外延,涵盖了许多层面,包括了理念上的新型、设计上的新型、规划上的新型。我们希望能够围绕国家的方针,以正确的、导向性的学术观点和学术理论来指导中国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WA:《建筑学报》是解放后创刊历史最长的建筑专业刊物,展现了中国建筑行业60年来重要的成果和变化。请问这次活动做了哪些工作来呈现这一阶段的变化?

周畅:我们是希望能够用有学术价值的成果来纪念《建筑学报》60周年,这是我们策划纪念活动的出发点。

首先,我们请历史上从创刊到现在的100多位编委,每人挑选一篇在《建筑学报》上发表过的最重要的文章,那些已经过世的编委,由我们来帮他挑选;没有做过《建筑学报》编委的院士、设计大师和理事长,我们也邀请他们每一位挑选一篇曾经在《建筑学报》发表过的文章,或者邀请他们来写一篇文章,汇编成《建筑学报60年论文集》,这本论文集基本涵盖了中国建筑界最高层次的专家,尽量全面反映60年来我国建筑界所走过的历程。我们将发表过的文章扫描,保留当年发表时的版式,而不是重新排版,又把《建筑学报》500多期的封面加进去,再把杂志每一个阶段内容重点加以总结。全书800多页,分量很重,从这本书可以看出大师们的个人成长、《建筑学报》的发展,以及中国建筑发展的脉络和历程。

第二,我们把《建筑学报》1954年创刊的第一期和第二期重新制作。因为封面有一个金边,当年这两期被业界称为“金边学报”,这两期很特别,它们的页码是连续排列的,第二期紧接着第一期。我们将这两期扫描,请印制公司做了“高仿”,呈现出类似当年的纸张和印制效果,加上函套,作为《建筑学报》60周年的纪念。

第三,《建筑学报》今年的第九、十期做了合刊,刊登了许多研究《建筑学报》的文章,包括封面、内容、趋势、发展历程的研究成果,也拟定了一些题目,采访了许多专家和学者,让他们谈谈有关《建筑学报》的感触。

WA:《建筑学报》对于中国建筑设计发展的推动,您认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畅:《建筑学报》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创刊、停刊、复刊、发展等多次的历史沉浮,但它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宣传党和国家的建筑方针,建国以后基本上所有重要的重大建筑,在《建筑学报》上都有反映;在我国特定的时期,《建筑学报》及时引领建筑创作的发展方向,不失时机地结合实际工程组织了相应的学术研讨,正确地引导建筑设计的方向;我们持续宣传了中国著名建筑师和设计机构,是发掘和展现建筑师的才智和成果的舞台;我们及时介绍了各个时代的设计作品,开阔了建筑设计的视野,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趋向;我们利用学术资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建筑学报》由于所处的特殊背景和地位,有机会经常参与国家经济建设以及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论证和研讨,我们也把为各级政府服务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组织业内专家学者参与其中的活动,包括新技术、新成果的鉴定,新城镇建设,灾区的灾后重建等;此外,《建筑学报》也是一个中国建筑界对外交流的平台,我们不仅刊登报道国外的重要设计作品、归国的中国建筑师的作品,也作为建筑学会的会刊,充分利用参加国际建筑师大会的机会,与其他国家的建筑媒体进行交流。

WA:《建筑学报》接下来有怎样的发展目标?

周畅:前辈们精益求精、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和他们在学术上求真务实、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是《建筑学报》的传统和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同时,要坚持综合性、学术性、权威性的特色,在保持严肃认真的传统办刊风格下,也要在理念、制度、组织、编排上有所创新,有较强的可读性和针对性,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会坚持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报道主流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作品,宣传为国家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建筑师和他们的设计思想。但我们也会表达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观点,开展学术争鸣和学术讨论,甚至学术批评;公正客观对待中国建筑师和外国建筑师的作品,及时介绍国际建筑界的各种学术思潮。使《建筑学报》从一本单纯的学术刊物走出去,成为中国建筑学术刊物的代表,融入世界建筑刊物的大潮之中,这也是我们所有编者、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心愿。

猜你喜欢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学城镇化
中国建筑学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线路防火设计标准》将于2022年5月1日起实施
中国建筑学会标准《建筑物及电子信息系统隔离防雷技术标准》发布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两项团体标准编制工作启动会议在宜兴召开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