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卓
大石桥市节水增粮项目效益分析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杨大卓
(辽宁省营口水文局 辽宁营口 115003)
经济效益分析和环境影响是节水增粮水资源论证两个重要因素,根据工程的投资费用,运行费用和取得的各项效益,分析评价工程的经济合理性,为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提供资料。而生态环境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有效地防止其次生盐碱化的发生,遏制水土流失,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 效益分析 节水 大石桥市
大石桥市节水增粮行动2012年实施方案项目区位于博洛铺镇、汤池镇,共涉及华山村、劳动村、金家新村、下汤池村、江南村、二道河村、神树村等七个行政村,种植结构以玉米、西香瓜为主,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000亩,其中管道输水灌溉面积8500亩,滴灌灌溉面积1500亩。
项目区内无农业灌溉设施,农业生产水平很低,农民人均年收入仅为6000元,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强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实施该项目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为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全面构建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1增产效益
项目实施后,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彻底改变依靠自然条件的历史,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项目实施前种植玉米10000亩,亩产510kg,项目实施后,玉米管道输水灌溉面积8500亩,玉米亩产增加到770 kg,每亩增加产量260 kg,0.85万亩增产玉米221万kg。按市价1.80元/kg计算,每年可增加收入397.80万元,生产亩成本增加了170万元,每年可增加纯收入227.80万元; 西香瓜滴灌面积1500亩,平均亩产1500kg,按市场价格2元/kg计算,每亩收入3000元,每年可收入450万元,生产亩成本为300万元,每年可增加纯收入150万元。平均每年可增加377.80万元纯收入,经济效益显著。
2.2年灌溉效益
项目实施后每年增加效益377.80万元。年水利灌溉效益分摊系数按0.6计,则水利灌溉效益达226.68万元。
2.3人均增收指标
项目区内现有人口10906人,总水利灌溉效益226.68万元,人均增收208元。
我国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而作为粮食消耗大国,我国粮食安全也受到持续关注。官方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年用水总量已突破6000亿立方米,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且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量的28%。大石桥市节水增粮行动2012年实施节水灌溉面积10000亩。通过节水增粮行动的实施,增加了单位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改善了项目区内的农业生产条件,改变了当地农民靠天吃饭的种植观念,同时提高了当地农民对科学种田、合理开发水资源思想意识。随着粮食质量与产量的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将不断增加,提高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有了更高的保证。这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还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了粮食商品的竞争力,使农业经济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大石桥市节水增粮行动2012年实施节水灌溉面积10000亩。项目区多为壤土、砂壤土、土质较好,土壤较肥沃。项目实施后,通过节水灌溉技术,以适量的水对农作物进行适时的灌溉,可直接把水送到植物的根部,保证了肥料能够及时被作物吸收,达到水、肥、药的高效利用,降低田间排水量,减少田间水、肥、药向河道的排放和流失,也减少了肥料和农药向地下水的入渗和迁移,可避免其在土壤里残留,大大减少了面源污染,有效地减轻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恶化状况。同时有效避免出现深层渗漏,减少土壤养份流失,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有效地防止其次生盐碱化的发生,遏制水土流失,改善了作物生长土壤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为项目区生态环境向良性、健康、循环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5.1评价依据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国家发改委 建设部 2006年)(以下简称《评价方法与参数》);
(2)《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以下简称《评价规范》)。
5.2评价参数
(1)社会折现率
根据《评价规范》及《评价方法与参数》要求,社会折现率选用8%进行评价。
(2)计算期和折算基准年
折算基准年为建设期第1年,施工期1年。参照《评价规范》,工程正常运行期按20年计,各项费用和效益均按年末发生折算。
(3)水利工程分摊系数采用0.6。
5.3费用计算
(1)固定资产余额:工程总投资为896.51万元,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为20年,固定资产按工程投资的85%计取,为762.03万元,固定资产余值按5%计,为38.10万元。
(2)年运行费用:年运行费包括工资及福利费(由于项目区改造后不增加运行管理人员,故不计取此项费用)、燃料动力费、工程维护费和工程管理等费用(按以上合计的15%计取)为97.05万元。
(3)流动资金:流动资金按3个月的年运行费用计算,则流动资金为24.26万元。
5.4国民经济评价
本次经济评价根据《评价规范》和《评价方法与参数》并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5.4.1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国民经济评价项目的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2.65%,经济净现值为264.71万元(is=8%),大于零。经济效益费用比为1.15,本工程投资回收期为7.23年。项目经济评价指标较好。
6.1水环境评价
项目运行过程中,灌溉水源为地下水,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地下水质较好,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较低,适于饮用及农业灌溉用水。因此该项目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好,从水量水质上看可完全满足灌溉要求。项目区内未有较大工业污染,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084-88)及《农用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各项指标均能满足灌溉用水要求。
6.2土壤环境评价
项目区多为壤土、砂壤土、土质较好,土壤较肥沃。项目实施后,通过节水灌溉技术,以适量的水对农作物进行适时的灌溉,可直接把水送到植物的根部,保证了肥料能够及时被作物吸收,达到水、肥、药的高效利用,降低田间排水量,减少田间水、肥、药向河道的排放和流失,也减少了肥料和农药向地下水的入渗和迁移,可避免其在土壤里残留,大大减少了面源污染,有效地减轻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恶化状况。同时有效避免出现深层渗漏,减少土壤养份流失,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有效地防止其次生盐碱化的发生,遏制水土流失,改善了作物生长土壤环境,利于农业快速平稳发展。
6.3生态环境评价
6.3.1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项目实施后由于克服了大水漫灌方式,降低了灌溉定额,节省了灌溉用水,缓解了工农业用水矛盾,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对促进项目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3.2 改善了地下水变化状态
项目实施后,灌水在时间上更均匀,易于作物直接吸收,减少了回渗水量和蒸发损失,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对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起到了有利的改善作用。
6.3.3 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
采用滴灌和管道输水的灌溉方式,把水份养分均匀准确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中,避免地面径流的深层渗漏,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改善了土壤结构,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
6.3.4 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由于采用滴灌和管道输水的灌溉方式灌水均匀,不产生径流,对土壤基本不冲刷,可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
6.3.5 减少病虫害
采用滴灌和管道输水灌溉能保证作物适时、适量的灌溉,可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田间温差和干燥、减少病虫害。
综上所述,由于该项目区气候适宜,植被较好,没有工业污染,同时地下水没有被超采,基本维持本区水量平衡,除干旱因素外,环境对农业生产较为有利。在项目区适宜采用节水工程措施,不仅使农产品增产,而且使项目区及周边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从而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10.3969/j.issn.1672-2469.2014.03.016
TV93
B
1672-2469(2014)03-0046-02
16作者简介:杨大卓(1965年— ),男,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