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江波
(敦化市黑石中心校,吉林 敦化 133706)
小学班主任“人本”育人观浅谈
于江波
(敦化市黑石中心校,吉林 敦化 133706)
“人本”育人是指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一种教育思想,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人文精”贯穿教育的始终,并融入自信教育、自主教育和责任教育。
小学班主任 “人本”教育 自信教育 自信教育 责任教育
“人本”育人是指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一种教育思想,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崇真、向善、尚美的美德;自尊、自信、自律、自立的品格;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理智处世、宽容别人、追求和谐的风貌;志存高远、报效租国、胸怀天下的志向[1]。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人文精神”贯穿教育的始终,并融入自信教育、自主教育和责任教育之中,为学生的人格塑造奠定基石。
(一)关注名人效应
利用班会或学科学习的恰当时机,为学生讲有关名人的故事,从学生最热爱的爱迪生、爱因斯坦、达尔文说起。达尔文小时候学习成绩并不好,在老师和父亲眼中是一个极平常的孩子,甚至被认为智商偏低。但他酷爱大自然,在母亲的支持下采集大量标本,又以惊人的毅力坚持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最终成为举世文名的大生物学家和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晚年这样感慨:“我这样一个才智平庸的,居然能够在那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信仰,实在出人意料。我的小学老师和我的父亲甚至认为我是一个平庸的孩子……”面对这一人生感慨,学生有什么理由不扬起自信的风帆呢?
(二)创设情境活动,增强教育感染力和学生自信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凡有活动,无论大小,不论个人或集体,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提供有利条件帮助、指导,让学生通过经历、体验获取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如组织学生观看交通安全警示的视屏片断,通过一幕幕血淋淋、惨不忍睹的交通事故现场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写出针对交通安全方面的心得体会,并进行评比。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从而增强教育感染力,培养其自信。
(三)以失败为基点,找回自信
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面对各种考试、各种竞赛,“失败”是难免的。一些学生往往经不起失败的打击,一蹶不振。怎么办?正面积极引导。这不正可以收到“受挫教育”的效果吗?于是耐心细致地开导:“失败是成功之母”、“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再让学生回顾名人风采:爱迪生发明电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居里夫人通过一次次失败的阻拦发现了镭……明确: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打倒。
(四)强化学生“强势智慧”,淡化学生的“弱势心理”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要淡化学生的“弱势心理”,强化学生的“强势智慧”。“横看成岭侧成峰”,教育工作者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这一亮点点亮学生的弱势力暗区,以强带弱,发挥强势效应。学生一旦看准自己的潜能、自己的强势,看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就会沉下心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一心一意做好自己喜欢的事。这样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就会增添几分。
同时也要给予学生特殊的表扬,给学生加上自信的“光环”。有一位老师表扬了每次考试都是最后一名的学生,说这位学生今天的成绩比过去的成绩提高了许多,这证明他在努力,一个不断努力的人是值得表扬的。自那次表扬后,那位一向自卑的学生再也不低着头。他主动找同学和老师请教,成绩逐渐提高。这一事例告诉我们:应主动给学生加上“光环”,这是学生自信的根本,是学生昂首挺胸的动力。
“人之初,性本善”。的确,人是向善的,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有渴望优秀、渴望成功的力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学生在未定型期,他们的成长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而肩负“教书育人”使命的教师对他们的正面的、有效的引导则更不可或缺。法国人帕斯卡尔说:“人必须认识自己,如果这不能有助于发现真理,至少这有助于规范自己的生活。”教师何不在教育实践中把教育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教育呢?
有关研究表明,“71%多儿童能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并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对自己的犯规行为产生羞愧感,表现为低头、脸红、手摸衣”[2]。所以当学生犯错时,教师不必急着指出学生的错误,而应让学生自己分析错误、认识错误,并予以宽松的环境,让其自己反省。追究犯错的根源,明确犯错的根源是属行为习惯性的,还是思想性的,从根源入手,解决问题。
自主教育,让学生评价或处理自己的言行,自行解冻道德意志的休眠状态,既可以使学生养成自觉、自律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可以有效地规避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中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我想这为教师走进学生开启了真诚的窗,给教育提供了宽松的师生交流平台,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
(一)感受名人风范,萌发责任意识
利用教学资源,感受古今中外的名人风采。如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政治抱负;现代民主革命者林觉民舍小家顾大家,放弃美满幸福的个人生活,投身于民主革命斗争中;少年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邓稼先,在戈壁荒漠默默奉献,以自己的个人幸福和生命为代价,在中国原子弹领域创造了奇迹,等等。学生在读、听、学这些名人事迹时,无形中唤起自己的爱国责任意识,也明确:原来读书只为自己、个人、小家是那么渺小。在学生的心田,自然地播撒了责任的种子。
(二)以史为鉴,升华社会责任意识
当今的学生生活在幸福的年代。舒适安逸的生活容易滋生慵懒的生活态度和不思进取、自私自利追求享受的消极人生观。教育者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采取就地取材的原则,了解家乡、了解家乡的历史,学习先辈、了解革命先烈的光辉斗争历程,感受“国荣我荣,国耻我耻”的思想观念,感悟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触动责任的心弦,唤起明确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起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一)拘小节
人们做事要讲求大方,不拘小节。而在育人上,却恰恰相反,要拘小节。成熟的教师应懂得:教育无小事,事事为育人;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
育人工作事无巨细。要想规范学生行为,就得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等小事抓起,切实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对学生要求拘小节,教师更应拘小节。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的一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尤其要注意细节。学会坦诚大方地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与过失,学会真心诚意地向学生道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坦诚大方、守信的品质无形中会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细节决定成败”,在教育过程中不但要在思想上,更要在行为上重细节。
(二)亦张亦弛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育人之道,也应一张一弛。班级中总有几个“小丑”角色。他们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不惜肆意胡闹。他们渴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决心成为教室中的“焦点”。作为班主任,“管”理属当然,并且义不容辞。若一味地紧束,那原本松散过度的身心会被压得太紧而突然猛“弹”。为防止这一严重教育后果的出现,就该适时松弛一下。哪天或哪件事上做得相对有进步,教师的目光就不该紧盯,暂时转移视线,冷却一下,让他喘口气。弛,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以退为进”,为更有效的教育奠基。
(三)难得糊涂
“水至清则无鱼”。对一些细小的非原则性、思想性的错误,可装不知道,难得糊涂。犯错的学生心知肚明:错在哪儿,该如何改。此时,学生会庆幸老师没发现或没收网,否则自个儿的完美形象就会受损。基于学生的向善性,学生今后定会自律。比起抓住细末不放,进行一番思想教育的处理方法强多了,此也可称为“不作为教育”。
(四)得理也让人
生活中,我们常常得理不让人,这样可维护自己的利益。教育中,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上常得理不让人。这样做,未必都能有很大的收效。我们在育人中不妨来个得理也让人,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历史上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诸葛亮的 “七擒七纵”:孟获最终被诸葛亮的真诚所打动,真心诚意地臣服于蜀国。我们对于学生屡次犯同样错误的现象,是否可以一学呢?屡犯屡规,屡规屡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慢慢反省自己的过错,逐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根本上主动改正错误。
(五)非语盲信号的运用
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细小的事情,如上课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说闲话等。若教师放下手中的活,针对这些事情教育一通,有一点得不偿失。可以换种批评、提醒的方式,如严肃的眼神、话语审问突然停顿、声音陡然提高、放慢讲话速度等都可引起学生的注意,起到提示、警醒的作用。
对于学生课堂中的精彩表现,可报以真诚的微笑,以示鼓励、赞许。对于犯错的学生,可予以轻按肩膀的手势,以示原谅和鼓励。
非语言信号运用得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建立在师生互相信任、情感容易交流的基础上的。非语言信号的运用,往往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六)暖色调的批评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忠言是否一定要逆耳呢?委婉的批评往往带着一种暖意,既让学生主动地发自内心地接受老师的批评,又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情感的滋润。
批评也可以带上幽默,这使的教育在轻松的谈笑间进行,效果甚佳。如有的学生晚自修在看报,得知情况后,可以跟这位学生笑着说:“我忘了给您沏上一杯茶了。”言下之意学生就会明白,类似的错误就不会再犯。
总之,人性化的教育技巧,需要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摸索。班主任在育人的过程中不停止“自育”,不断更新知识,完美人格,在具体实践中练就慧眼、巧嘴、勤脚,积累教育资本,提高素养,增进教育产能。
让教育者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发挥教育者的导向性和示范性作用,为学生夯实人生大厦的基石,为学生绘制明天美好的蓝图打好底色。
[1]齐建民.中国人文教育学习读本.商务印书馆,2008:89.
[2]李桂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九):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