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学惠
(北方民族大学 外语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2)
浅析维拉·凯瑟作品中的印第安文化
熊学惠
(北方民族大学 外语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2)
在美国文学历史上,许多作家都在作品中塑造过印第安人物形象,关注过印第安历史与文化。作为上个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女作家之一的薇拉·凯瑟,她的作品映射出多元文化的创作主题,其小说也贯穿这样的印第安情结。本文主要从宗教、艺术、土地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她的小说所反映的印第安文化,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促使人们深刻思考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薇拉·凯瑟 印第安文化 人与自然
不同阶段的美国文学作品中都含有印第安因素,映射出了印第安文化。维拉·凯瑟生活和写作时期,印第安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往往是概念式或者漫画式的。在凯瑟早期作品和晚期作品中都贯穿着对美洲固有的印第安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敬。印第安文化虽然一直是凯瑟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但她早期的作品中,独立个体的印第安人形象却没有。在小说《云雀之歌》和《教授的房子》中,凯瑟赞颂了以穴居遗址为背景的悠久灿烂的印第安文明。
代表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美国西南部带给了凯瑟丰富的想象和无尽的创作灵感。在凯瑟的孩提时代,她就被美国西南部费尔达方山的神秘故事所吸引。1915年夏,凯瑟实现了她的梦想,与伊迪斯·路易斯踏上了西南这片土地,神秘的费尔达方山上的小溪、花朵、树木、岩石及人类居住遗留下来的痕迹都使她着迷。她爱西南的自然风貌,更爱那里的人民,而最使她感兴趣的则是那里的印第安和墨西哥文化。在她眼里,每一个印第安部落都有鲜活的特征,每一座小小的教堂都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每一个墨西哥人的歌曲、舞蹈、礼仪和文明都使她心驰神往。凯瑟对西南的热爱集中体现在《死神迎接大主教》和《教授的房子》中。在《死神来迎大教主》这部小说中,凯瑟走出了博物馆和文化遗址,走进了印第安人的村落和草原,走进了他们的生活。本文主要从宗教、艺术、土地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她的小说所反映的印第安文化,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促使人们深刻思考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宗教是关于超自然力量、超人类的一种社会意识,是综合了意识和行为的一种社会文化体系。宗教的终极目标是教导世人克己禁欲,以求来世灵魂的升华。印第安人的宗教伴随每个人的生老病死,他们在宗教活动中表达喜怒哀乐。
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更多的是源自于他们对祖先的崇拜和对天地的敬畏。在印第安人看来,精灵无处不在,他们会祭拜一棵树、一头牛、一只鹦鹉。在《死神来迎大主教》中,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表现在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的意识中。在遭遇一场罕见的风雪时,拉都神父的印第安向导哈辛托把他带进了一个神秘的洞穴,这里是佩科斯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圣地。哈辛托在山洞里做了一系列诡秘的事,神父为探究竟,半夜起来,看见“墙那边站着他的向导,站在一个看不见的踏脚处,两臂张开,身子贴着岩壁,耳朵对着新糊的泥巴,在谛听,似乎是用超感觉的耳朵在谛听,他看上去像是由极度的忧虑支撑着贴在岩壁上”。虽然主教厌恶这个山洞污浊的气味和阴森的气氛,对哈辛托的古老信仰既不理解又不认同,但此刻,他的虔诚和忘我还是赢得教主的尊重。拉都主教的教区里生活着数十支不同族群的印第安人,他们有着奇异复杂的宗教仪式和图腾崇拜,他们在宗教中表达喜怒哀乐。随着与印第安人的交往加深后,在那里,他听到了大地最古老的声音,体会到了印第安人对自然和大地的崇拜之心,并逐渐认同他们的文化。主教学会了以更开放的态度对待宗教和文化差异。
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和他们的艺术激情是密不可分的。他们不善言辞没有文字,把对艺术的激情融入了宗教仪式和质朴的日常生活用品中。
印第安人的教堂外观简陋,但内部装饰以色彩浓烈华丽著称,小小的祭坛上摆满了印第安人手制的各种栩栩如生的圣物。在杰西神父家里,拉都主教看到了一只在部落里代代相传的木鹦鹉——“那是用一块木料雕制而成的鹦鹉,大小和真鸟完全一样——这东西非常轻,表面上有着古木那种洁白的天鹅绒似的光泽(虽然几乎没有经过雕刻,而仅仅是磨光成形,却活脱地像真鸟一样,可以说是鹦鹉的一只木标本了”。这手工制作的宗教器物不仅承载着印第安人朴素而虔诚的信仰,而且是他们朴素生活的象征。
印第安人在宗教舞蹈中尽情地舒展身体,祭祖祈福。拉都教主目睹了两个印第安小男孩的舞蹈。“他们全神贯注在他们的舞蹈上,两人手臂和肩膀的动作流畅而柔软”。他们用丰富的肢体语言传递情感,维系部落生活的活力。他们把艺术的激情融入了宗教仪式和舞蹈中;在质朴的部落生活中,传递文化,与天地和谐共处。
人与大地的关系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毫无例外,凯瑟在《死神迎来大主教》中诠释了她对土地的关爱。她用淳朴的语言描写了印第安人的土地情结。在白人文化中,土地无生命可言,它只是获取生活资料的客观场所。印第安人认为大地是万物之母,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最初动力和最终归宿,万物依靠大地而生,大地养育万物而成。印第安文化对大自然是尊重的,土地和人一样拥有生命。他们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印第安人从不试图改变大地的容貌,从他们的住所可以看出他们为实现与大地融合做出的努力。“岩石方山上的霍比族印第安人的村庄建造看起来同它坐落在上面的岩石一个样,远处是察觉不到的。纳瓦霍印第安人的草屋在黄沙和柳树丛中,是有黄沙和柳树筑成的。”他们的房屋呈现出朴素美、自然美和和谐美,而屋里的人就真正成为天地的子民。他们来源于尘土,又回归尘土,他们以轮回的方式回报大地,死后把能量还回大地,供养其他生物。小说中的印第安人尤萨比奥和拉都神父一起旅行,神父注意到他不论到哪里,都尽量不打搅大自然。他和其他印第安人“经过哪里,都不留下痕迹,就像鱼从水中穿过,鸟从空中飞过一样”。印第安人的做法是变成风景的一部分,而不是挺身与之抗衡。他们尊敬大自然,不愿吵醒它。印第安人对大地的敬畏使拉都教父在新墨西哥的传教备受挫折。拉都教父“没有办法将他对欧洲文明的记忆移植到印第安人身上,他宁愿相信在哈辛托的背后有一个古老的传统和经历,并且是任何语言都不能对他表达的”。因此,印第安人一向清心寡欲,柔弱自守,清静无为,慈爱真诚,用博大的胸怀关爱大地,用他们的身体表达了对大地之母的感激与敬爱。
白人用锄头、砍刀和重型机械划开大地的胸膛,印第安人用他们的身体、心灵拥抱天地自然。印第安人把他们对祖先、对生命、对世界的敬畏和崇拜都融入了宗教信仰、艺术生活和土地里,他们用身体记录文化,传达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
维拉·凯瑟每个时期的作品都烙印着西南部印第安文化的主题,她的小说再现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观念。在作品中,凯瑟瑟传播印第安人尊重大地的深层道德,赞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古印第安人文化,字里行间洋溢着她对大地的深情,更散发出浓厚的生态意识。总之,薇拉·凯瑟的小说在艺术与现实的相互对照中凸显生态文化意识对人类共同命运的终极关怀,可谓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其作品所体现出的生态共同体文明意识,超越了时代与国界,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陈妙玲.《死神来迎大教主》的生态视角解读[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
[2]杨彦.生态共同体文明意识:薇拉·凯瑟小说的世界意义[J].河北学刊,2014(3).
[3]薇拉·凯瑟.周微林,译.死神来迎接大主教[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8.
[4]赵薇.薇拉·凯瑟及其小说中的印第安主题[J].社科纵横,1996(2).
[5]朱炯强.薇拉·凯瑟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6]张健然.薇拉·凯瑟与印第安生态智慧——以《大教主之死》为例[J].小说纵横,
[7]Stouk,David.“Willa Cather and the Indian Heritage”in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J].Vol.22,No.4(Dec.,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