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晶姝
(苏州科技学院 日语系,江苏 苏州 215000)
论中国民办高等院校转型的问题和对策
顾晶姝
(苏州科技学院 日语系,江苏 苏州 215000)
中国的民办高等院校在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正面临消失或转型的危机,某些地方的民办高等院校出现生源减少、资金紧缩等问题。如何实现民办高等院校的转型,逐渐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方向发展,是关乎民办院校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中国民办高等院校 应用技术型大学 转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民办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界可以说占有一席之地。从我国1982年开办 “中华社会大学”开始,民办高等教育的大船开始起航。到2005年,全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共有1300多所,包括学历和非学历高校。从学生数量看,民办高校学生总体呈增长趋势,1995年,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总人数为71万人,到2004年,增长到140万余人。从外在看,民营化是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从内而言,民办高等教育有其独特的历史使命,并且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随着高考生源的减少,近年来,很多高校开始出现“吃不饱”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民办高等院校负责招生的老师表示,招生现在比登天还难,每年都招不满,甚至招不到。一些民办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倒闭,比如江苏省的常熟理工学院的民办本三学院,就在2014年停止了招生。为了解决高校发展遇到的瓶颈期,加快地方本科高校(含独立学院、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自2014年初开始,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首先是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国家顶层设计,出台改革试点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制定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其次,省级政府带头制定和推动试点实施方案,落实招生计划、财政拨款等支持政策措施。在省级试点的基础上,遴选若干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试点高校纳入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范围。最后,教育部负责抓紧研究制定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设置标准、专业标准、教师标准、办学条件标准、评估标准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标准体系,为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各地方本科高校(含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也抓紧开始制定方针,落实政策,调整学科内部结构,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方向转型。由于民办高校数量庞大,办学规模、生源层次跨度大,出现问题最早,因此民办高等院校可谓面临“大变革”与“大洗牌”。
民办高等院校在转型时既有良好的基础,又存在很大的障碍。因此,民办高等院校要成功转型,必须深刻分析其现有问题,明晰利弊,从而力挽狂澜,改变民办教育岌岌可危的现状。
2.1 目标定位不明确
首先,从专业设置的方面说,许多民办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没有自身特色。许多学校一窝蜂地追求热门专业,在师资力量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开设一些专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据统计,民办高等院校开设数量最多的前三位的专业分别是:英语、计算机信息与技术和财经。由于开设学校多,竞争力不强,导致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既比不过名牌大学或者公办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又比不过一些中专,职校等职业院校的拥有一技之长的毕业生。
其次,在专业内部课程设置方面,许多民办高等院校师资力量尚不成熟,学生质量时好时坏,却一味模仿公办高等院校进行“高大上”的专业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就业困难、竞争力下降等严重问题。以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为例,许多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苏州大学本一批次的学生毫无区别。比如日语专业,在设置综合日语等专业主干课的基础上,大三的两个学期统一要学习日本文学史,日本古典文学等专业课程。这样的课程偏向喜欢文学方向的学生,或者说有利于继续深造和研究日语语言学的学生。而对于本科四年以后准备就业进入社会的学生群体而言,在专业设置中适当减低专业课难度,另外加入一门实用的技能也许反而比较有竞争力。在苏州的许多民办高等院校实施了“3+X”或“2+2”的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就业竞争力。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例,学生在3年制的大专学历教育中,不仅要掌握一门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会计或外语等一门专业技术,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2 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匮乏
大部分公办高等院校的教师都具有较好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且以江苏省为例,有些公办高等院校的教师学历情况,其中博士及以上学历的比例高达50%以上。而民办高等院校在师资方面相对来说不如公办高等院校。民办高等院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公办高等院校的在职教师、在读研究生,还有一些已退休的老教师。近年来,民办学校在师资建设问题上也狠下工夫,以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为例,天平学院的老师享有和苏州科技学院公办学院老师相同的待遇,可以申请校级科研项目,可以参与校级各种竞赛。同时学校也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外出进修等。可以说,民办高等院校的师资正在逐步加强,但是也要看到,民办高等院校的教师在从教经验和职称、学历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大部分民办高校的老师要从讲师晋升到副教授职称就十分困难。另外,民办高校的老师要搞科研,申请项目,往往还会受到限制和歧视,可以说,还没有一个健全的体制可以保障民办高校的老师和公办高校的老师一样潜心科研,这对民办教育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十分不利。
3.1 加快课程改革,优化专业组合
民办高等院校要和公办高等院校竞争,在毕业生就业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关键在于设置合理的课程目标,规范和打造适合民办高等院校学生的课程体系。忽视学生的实际状况,盲目追求和公办高等院校一样的课程目标,不利于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要谋求发展,必定要加快课程改革,将课程目标由“虚”向“实”进行调整,注重学生的应用性和创造性。另外,对于一些许多院校都开设的热门专业,特别是一流本科院校也开设的专业,要找到自己的课程特色和目标定位。比如,一些民办高等院校尝试让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一门外语的同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比如编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可以说,这样无论对就业还是继续深造都提供了更强的竞争力和可能性。
3.2 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
一个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如果不完善,那么教职员工的士气,学生的发展等方面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许多民办高等院校工资制度不合理,人事管理混乱,教师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教师和其他职工的工作状态。民办高等院校应该建立合理的教学组织、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等规章制度,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维护好教职员工的合法权益,使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最终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灵魂,民办高等院校应该着力于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培养骨干教师,制订合理的教师进修计划,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支持。许多高校近年来开始主张“双师型”教师资格,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比传统的学术型大学对师资的要求可谓更高。比如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探索上走得比较前的德国,在高校教师的培训上,就要求同时具有较强的学术能力和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提高民办高等院校教师的工资待遇是确保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有力后盾,只有待遇稳定,教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为学校的建设作贡献。在德国的一些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师每四年就有为其半年的带薪休假,用来从事研究工作。半年内教师要到对口单位从事实际工作和实用研究,以了解行业内部动态,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有利于将这些引用到实际教学中,最终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术。概而言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民办高等院校转型的关键。
民办高等院校不是高等教育界的“二等公民”。民办高等院校应当清楚明确自己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和使命,在高等教育界,应当和公办大学一样占有三分天下。值得借鉴的是,日本高等教育界层次分明,教育目标明确,有“四年制本科大学”(包括国立,公立,私立)、“专业大学”、“短期大学”等高等教育模式。这样既有效缓解了不同层次考生的压力,又解决了不同层次的学校所面临的招生的实际问题。另外,公平是竞争的起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依赖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经济的支撑。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不应当继续在夹缝中求生存,而应当力求改革,明确定位,重整旗鼓,成功实现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
[1]卢彩晨,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回顾和前瞻[J].教育发展研究,2007.3.
[2]汤保梅.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3.
[3]李妍.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8.
[4]刘希富,胡建勇,木艳.论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4.
[5]郭建如.陕西民办高校的组织转型——以四所民办本科高校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