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妮 徐跃勤
洪洞走亲民俗活动的调查分析
谢 妮 徐跃勤
晋南临汾作为帝尧古都“平阳”,有着丰富且珍贵的尧舜文化资源,其中在洪洞县历山村和羊獬村之间延续着千年亲戚关系的“三月三”走亲民俗活动,弘扬了亲情的伟岸与雄厚,凝聚了乡里邻里之间的关系。在亲情备受重视的今天,其旅游发展趋势显得越来越强大,已步入发展潮流中。本文对该民俗活动的流程、产生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做详细的概述,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尧舜文化 洪洞 走亲 民俗活动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的历山村和羊獬村等村庄之间,每年农历“三月三”和“四月二十八”都会举行盛大接送尧王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的走亲戚活动。该活动起源于尧帝的女儿们嫁给舜,两人结成了亲家的传说,并将这种亲属关系代代相传下来,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活动即使在战火年代或文革时期等艰难岁月中也从未间断过。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亲情,并且已将定期回家探望亲人纳入法律之中,亲情文化备受关注。在这个延续着四千年从未间断过的民俗活动和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中,其中的精神和力量值得我们现代人钦佩和学习,其中的亲情文化价值也值得大家探讨和研究。该活动于2008年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传承和发展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为更好的传承和保护这一民俗活动做出更大的努力。
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和四月二十八前后,活动都会如期举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活动的交通工具有所变化,从刚开始的徒步接送,到后来的摩托车接送,再到现在是汽车接送。活动流程大体没有发生改变,演奏的曲牌种类减少,活动参与者逐年增加,对周边的整体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准备工作
1.每年在二月中旬时,负责接送娥皇、女英的村庄就开始筹划活动,依据往年活动进展的情况,对该年活动的流程做一个初步的规划和调整,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
2.接着着手筹备基础工作,清点所有的道具,查漏补缺,以保证活动道具的完整和齐全。主要的道具有铳,大锣,大旗,龙凤幡旗,威风锣鼓,“肃静”“回避”牌,11对銮驾仪仗,驾楼(二女神像神龛)等。
3.精心挑选安排每个送亲位置的负责人,督促其勤加练习锣鼓和曲牌,保证活动的流畅和现场的热闹。
活动的筹备工作是由历山和羊獬村之间22个村庄轮流自发进行的,活动每年都非常隆重的进行,表达出对娥皇、女英的爱戴和尊敬之情,也表现出村民们对这一亲情关系的重视。
(二)活动路线图[1]
活动路线图组成了一个圆圈,将周边的村庄紧密的联系起来,活动中在每个村庄停留的时间不相等,当走到杨家庄和洪堡村时,村民们会用馍馍、野菜(为了传承尧艰苦朴素的精神专门做的菜肴)热情款待送亲的人,俗称“腰饭”,中途晚上住宿在万安镇。
(三)活动流程表[2]
四月二十八的活动场景和三月初三的大致相同,场面同样热闹非凡、气势恢宏,村民一样虔诚跪拜、送行,表达他们对娥皇、女英的尊敬和感激之情,这里就不再赘述。
(四)参与者的态度
该项民俗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有:两地村民、周边村庄的村民、临汾市周边的游客、摄影爱好者和前来考察的学者。根据分别对这些人士所做的采访,得出以下结论:
1.几乎每年都会参加该项民俗活动的两地村民和周边村民,他们或者对该活动有着深厚的情感,或者只是祖祖辈辈口耳相传下来必须要来参加。总之,他们的态度是虔诚的,对娥皇、女英是敬重和感激的。
2.偶尔来参加该民俗活动的临汾周边的游客,他们或是专程前来感受热闹活动的,或是迷信前来烧香祈福的。总之,这一民俗活动的外在热闹程度和内在祖先信仰吸引着他们,使他们感到新奇和崇拜。
3.偶尔来参加该民俗活动的摄影爱好者,他们大多数是来采集活动场面照片的,从而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照片来了解该项活动,让真实活动场景跃然纸上,既成就了摄影者,也让民俗活动被更加真切的表现出来。
4.专程前来考察的学者,他们带着学习和深入调研该项活动的心情,潜心扑在活动的全部内容上,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来更好的将该民俗活动传达给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项民俗活动所包含的亲情和伟大,呼吁人们重视亲情,传承亲情文化。
(一)活动规模小,内容单一
在规模上,走亲队伍的每一个人都会负责不同的工作,因此每个人的分工是明确的,队伍的数量也是一定的,其中主要组成人数大约100多人,人数较少,只能构成一个小的规模;活动的内容比较单一,除了传统的威风锣鼓表演和曲牌的演奏,其他的表演形式表较少,应该多增加一些表演活动;由于活动是以走亲形式进行的,对于有些前来观摩参加活动的人来说,若是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就无法尾随队伍参加走亲活动,只能在历山村和羊獬村等固定的场所观看活动仪式,使得走亲队伍中游客人数无法增加。
(二)活动时间短,周期比较长
活动的进行时间被设定为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和四月二十八之间,由于其特定的背景意义,活动进行的时间比较短,加起来总共只有八天;活动每年只在特定的时间段举行一次,像是庙会一样,只是短暂性的举行,之后便忙碌其他事情,好像这项活动每年习惯性的就在固定的时间举行一次,活动周期比较长;由于走亲队伍只是一个小规模,这使得走到每个村庄的时间和表演时间都比较短,停留时间也相对比较短,可以适当的增加队伍规模,延长停留时间。
(三)活动宣传力度弱,宣传方式少
在活动进行前期,没有做足对外宣传工作。前期的宣传工作至关重要,宣传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前来参加活动人数的多少。一个好的宣传效果既能吸引更多人前来参加活动,又能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应该联合电视台、广播台、报纸等传媒媒介,让活动举办的确切时间、地点对外公开并广为人知,让更多对此活动感兴趣的人们能及时掌握活动举办的最新动态;在活动进行的中期,只有现场参加活动的人能感受到活动的气氛,没有邀请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连线活动现场和对群众做采访互动。如果能很好的利用这样的宣传模式,联系多家电视台做直播,相信活动宣传效果会大大加强;在活动后期,没有在网上展览活动现场照片和阐述活动现场具体情况,每年活动的动态很少更新。关于活动的贴吧比较少,人们在网上讨论和交流活动心得的机会少。
(四)缺乏活动纪念产品
由于活动是伴随庙会而进行的,其销售的物品只包含当地的一些风味美食、服饰与家用品等,整个街上出售的关于活动的纪念品少之又少,几乎没有。纪念品是能够勾起旅游者在当地旅游情景回忆的纽带,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不仅能够很好地包装当地的民俗特色,而且还能带给旅游者足够的吸引力。每当旅游者看到纪念品时,就会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计划着下一次的出行,增加了旅游频率。因此,设计和推出活动纪念品迫在眉睫,这对于提升文化特色、增加回访率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
(一)加强政府支持力度
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很好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政府在资金上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为了更好的发展这项民俗活动,洪洞县政府以及临汾市政府应该给予更大的帮助。政府积极向省级部门和国家申请保护活动的资金,并且加大宣传力度,呼吁社会关注这一民俗活动,将活动融入临汾市旅游发展规划当中,在发展临汾市旅游的同时,带动该活动的发展;在接待外界相关人士考察临汾市的时候,将该活动重点详细向他们介绍和推荐,使其有机会深入当地考察和访问,以期得到他们的关注和宣传。
(二)加大企业联合手段
在山西有许多知名的景区都是由企业家支持和赞助的,例如:介休绵山风景区。发展旅游需要庞大的资金,而且在资金的筹备上难度相当大,因此,有必要让企业看到该活动的发展前景和价值。可以双向树立宣传企业的美好形象,争取企业的赞助,达到双赢的局面;可以与尧陵、尧庙和华门等相关知名的企业联合打造尧文化圈,在宣传尧文化的同时,广泛宣传该活动的内容和意义,扩大该活动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与,亲身感受。
(三)提高社会关注度
在临汾市的广场做现场宣传活动,抓住旅游节前后段时间,联络周边的景区一起做宣传,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充分利用传统的散发传单、小册子的方法,在车站、宾馆、旅店等聚集人多的地方提供咨询服务,使人们更方便快捷了解该活动;做好网络宣传和营销,随着网络的发展,整个世界都联系了起来,人们的互动更加方便,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将信息通过热门区域网传播出去,尽可能公开旅游网址、信息,全方位增加访问频率,同时建立文化保护与募捐网站,呼吁社会各界人士为文化活动的传承和发展助一臂之力;吸引更多对民俗活动感兴趣的专家学者以及摄影师,可以借助专家学者丰富的知识和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将活动的全部以专业的学术形式展现给世人,争取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和宣扬,使得活动更加神秘和有价值。一位好的摄影师可以将场面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对于视觉有强烈的震撼效果,无疑增加了宣传力度;当然尽可能联系旅行社为其做宣传,这样有望招揽更多的游客;发动全民共同营造民俗活动的文化氛围,把民俗文化活动形象融入到日常生活教育中,让人们在交流中深刻感受到当地文化的魅力,烘托出当地浓郁的文化特色,做无声地宣传。
(四)重视人才技能培养
在人才的培养上应该是刻不容缓的,它决定着未来活动的发展和传承。1.景区规划人才的培养。没有好的规划就没有好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因此,要注重培养这样的人才,他既要对这项民俗活动感兴趣,又要具备着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之培养,有利于活动的长期发展。2.技术人才的培养。敲打锣鼓以及吹奏曲牌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常年的学习和勤加练习,如果缺乏培养这样的人才,这些技术就会悄然退却,尤其是曲牌,会全部曲目的人本来就不多,这项工作尤为重要,一定要加以重视,使得这项手艺得以发展和传承,在继承当中创新,兼容并蓄基础上推陈出新。3.导游人员的培养。一个好的导游人员可以将民俗形象完美无疑的展现出来,因此应该在活动前培训一些导游人员来协助活动的宣传和讲解工作。
(五)建设民俗文化形象[3]
1.注重本土化。首先,在深入研究景区内在本质的基础上,结合自然景观的基地来创作。其次,应该从保护和开发有民族文化意义、历史纪念意义的文化遗址来突出本土化,使建筑群风格和式样都符合本土化。第三,重点强调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以一种活化石的姿态,为人类文化意识的理性和现实的倾向性奠定了基础,将民俗文化品格与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2.坚持可持续发展,防止民俗旅游文化褪色对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外界生活方式的注入往往会改变当地的文化,尤其是文化相对落后和封闭的地方,所以在建设文化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被同化,警防当地文化的“褪色”,坚持自己的文化活动并更好的传承下去。3.设计本土产品,产品的形式代表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利用特有的文化产品构建民俗文化形象。
在进行该项民俗活动考察的过程中,由于时间、地域、活动的流动性等情况,使得一手资料的收集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当地村民和活动参与者的采访,来具体了解活动的现场情况,通过听活动负责人李学智老爷爷讲关于接姑姑活动的故事以及为这一民俗活动传承和保护所做出的努力,更加深入了解该活动。其次是收集和查阅大量的相关参考文献资料来完成本文,但是关于记载和讲述该活动的资料比较有限。最后是进行完成该项调查的团队成员是本科生,包括笔者的认识能力和阅历不够深刻,因此文章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
[1]程安霞.“三月三接姑姑”走亲仪式活动田野考察报告.文化遗产,2010,(4).
[2]李学智.舜耕历山在洪洞.山西出版集团三晋出版集团,2009.119—133.
[3]麻益兵.民俗文化的现代旅游表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48.
谢 妮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旅游系
徐跃勤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责编 杨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