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委确立了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加快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区域经济发展新举措。为了促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选择主导产业、膨胀产业规模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不可否认,在山东半岛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大力促进农村城镇化,将为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资金、劳动力、基础设施等有效保障。而制造业规模的膨胀又将有力地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的研究和探讨,旨在寻求加快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
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烟台、淄博、潍坊、威海、东营、日照8个设区城市组成的颇具规模的城市链,下辖22个县(市、区)、1003个乡(镇、办事处),面积7.3万平方公里,人口3905万。山东半岛城市群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10215亿元,占全省68.5%,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中坚。山东半岛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因素和经济状况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
从自然特点看,山东半岛地区处于季风区,属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内径流季节变化大,海洋性气候条件适宜,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活条件优越。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按照城市发展的规律,依靠规模聚集,有利于形成对转移人口的强大吸引力。具有较长的海岸线,有济南、青岛等经济大都市,有青岛、日照、东营等进出口的窗口,有烟台、威海等承接日韩经济辐射的敏感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有淄博、潍坊等传统的工商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化基地。这些都有利于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山东半岛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久、规模大、效益高,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它有力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资金和劳动力等资源合理配置,也由于乡镇企业在地理位置的合理分布,促进了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和壮大。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当时城乡分割政策的影响,只能在小城镇集中,从而保证了小城镇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沿海地区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使沿海地区经济发生了大的跨越,农业生产条件逐步得到改善;集体公共积累的增加和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集有了保障。近年来,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有许多国外企业在沿海地区落户,带动了小城镇建设。在小城镇投资方式上形成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内商和外商多元化投资,共同参与小城镇建设的格局。
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山东半岛制造业的发展重点和优势逐步向汽车、机车、船舶、电子家电、橡胶石油化工、钢铁冶炼制材等重化工项目发展。形成了济南重型汽车、青岛专用汽车、烟台轿车为中心的汽车制造业基地,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青岛造船基地、青岛家电产业、青岛、威海子午胎橡胶产业、济钢、青钢等钢铁产业。这些重工行业的发展,极大地影响和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吸收、接纳和安置了工人和农民的就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完善了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实际,探讨适应自身特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以龙头城市辐射带动、以县域经济为连接点、以农村小城镇建设为基础的市——县——乡(镇)村一体化模式,将对山东半岛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这种城乡一体化的模式中,“城”是指地级市、县级中等城市,“乡”则是指农村县级以下小城镇。即形成市(地级以上中心城市)——县(县级市)——乡(镇)村一体化发展模式。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一盘棋,经济一体化。这一模式有以下特点:
一是一体化发展层次明晰化。中心城市既是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又是经济技术的辐射源;县城为连接城乡的纽带,传递辐射的中转站,承担着承城启乡的双重职能;农村则成为城市辐射的接受体。二是一体化的范围扩大了。城乡一体的范围是整个中心城市区域经济的一体,而不是县、乡范围内的区域经济的一体,有利于形成较大区域的经济整体的共同发展。三是一体化符合沿海地区市管县的新型建制,有利于行政职能与市场功能相结合的发展。四是一体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配置。五是一体化可以形成区域性竞争格局,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六是一体化尤其突出了县级综合、协调的功能,不至于出现联合协作的断层,强化了计划和统一的功能。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处沿海,是我国及山东省的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都居上游。它们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农村城镇化水平比较高。但仍然存在着城镇规划不甚科学、布局不甚合理、城乡发展不同步等问题。这些都是在今后的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中必须加以避免的问题。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上下联动、共同发展,恰当地掌握联合协作的幅度和每一个历史阶段发展的程度。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城市化将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条轨道上继续并行,乡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协同发展,城乡进一步融合。不能单一的依靠大中城市或者是小城镇,而要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重点,依靠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结合的城镇体系整体带动。根据实际情况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可以采取逐阶段的发展和适当发展的战略措施,即:先县(市)、乡进行一体化发展,形成第一、二梯度的初级一体化后,再上新台阶,实现3个梯度大范围的区域性城乡一体化。
第一步,发展农村小城镇。合理布局乡镇格局,依托现有乡镇基层组织,统筹安排、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发挥区位优势,适当撤乡并镇,形成农村小城镇。第二步,县、乡一体化发展。县城建设要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在集中抓好基础建设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中心镇,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中心镇为骨干的城镇格局,达到合理配置各类资源,人口布局合理,物流相对集中,资金重点投放,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民提供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第三步,市、县、乡一体化发展。在县(市)乡(镇)村一体化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将城乡一体化向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展。即把市辖的若干县(市)的“小一体化”经济纳入整个市的范围内,实行更广泛的社会化协作联合。其目标延伸到乡村工业化的方向上来。借助半岛旅游产业优势,打造市、县、乡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山东半岛作为一个区域经济群体,要形成新的经济隆起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除了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种经济关系外,还必须强化农村经济的功能,通过实施农村城镇化,充分发挥规模与簇集效应,形成城乡一体化、经济同步发展的格局,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各县级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在全国较为普遍地展开,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深刻地感到在经济发达地区仅仅进行县级农村经济发展规划还是很不够的,应当在县级规划的宏观指导下进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统一规划。
总体思路是:按照区域经济管理的梯度推移发展战略模式、点轴开发策略模式,明确优化城市布局,重点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合理发展小城镇,形成优势互补的城市体系。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培植发展济南、青岛两大龙头城市,强化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围绕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强化集聚和辐射作用,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发挥在山东半岛经济带中的带动和主导作用。重点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县级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城市集群。
济南、青岛是城市群的两大核心城市,是促进半岛群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济南市作为省会城市,是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省的政治、经济、文教、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全国区域性金融中心。是经济发达、设施先进、管理高效、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大都市区。其地区服务职能最发达。青岛临近海岸,是山东省对外经济的窗口。青岛强则半岛强,半岛强则山东强,作为半岛的前沿,它是城市群地区制造业职能最突出的城市。它有条件汇集更多的物质流和信息流,并把它们更好地发散出去。今后我们要强化青岛的中心城市地位,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城市建设档次。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郊经济的发展。济南市商河县的玉皇庙镇近年来借助区位优势,实施工业立镇战略,在培植玻璃、机械加工、纸塑制品和农产品四大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了一大批总投资近亿元、利税几个亿的钢铁、化工和饲料加工企业,使原来以农业为主的镇,在逐步向农业产业化和制造工业配套化的方向转型。
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发展时期的乡镇企业的大本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器与蓄水池。小城镇地处农村与城市结合的地带,是实现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它不但肩负着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使命,而且承担着支持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重任。发展小城镇,促进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连片发展,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引导农民逐步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
1.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水利、公路、铁路、电力、仓储、信息等的建设,通过这些配套设施的建设,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新的广阔的就业领域。能提高其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城镇内外企业和个人经商办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能增大农民向小城镇聚集居住的吸引力,从而促进小城镇房地产业的发展,拉动建材、建筑等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农村经济一个长期发生作用的增长点。
2.发挥小城镇的地域优势。吸引并鼓励乡镇企业进驻城镇,建设工业经济小区,提高乡镇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增强其行业竞争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再次发挥其吸纳农业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
3.小城镇面向城市、农村两个领域,上联城市,下靠农村,是城乡之问联系的纽带。它具有交通枢纽功能,物资、信息、资金集散等多种功能,它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能够将城市先进的产品、技术、需求信息等向农村地区传递,能将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和乡镇企业产品较为顺利地向城市输送。通过这种双向交流方式,扩大了农村商品市场,使小城镇成为工业品的销售网点和农产品的集散地。
4.与鼓励兴办工业园区相结合。依托当地资源,建立各类专业化加工小区,联接城市带动农村,使小城镇成为农村人口转移和乡镇企业集中地,农村人力、物资、资金的聚集地。大规模招商引资,鼓励外来人员到本地投资办厂,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刺激消费,带动经济发展。青岛市城阳区利用区位优势,加大力度,引进外资,为他们提供优越的发展环境,引导和带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吸收和安置大量农民,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成为东方明珠。城阳区现已形成蔬菜、果品、水产、畜牧、花卉五大农业优势,形成以乡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国内引进企业和私营企业为代表的投资主体及机械、电子、纺织、化工、建材、食品、饮料、医药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产品出口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中已形成市场流通、房地产开发、交通运输、仓储并举的发展格局。
县域经济是在以县城为中心,全面发展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以带动乡镇所在地小城镇发展,形成卫星城市。通过农业深加工项目向县城集中,新型工业园区在县城或城郊落户,吸收和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县城建设和发展。通过培植主导产业,扩大老工业基地建设,大规模地招商引资,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促进县城建设。要加大外向型经济发展力度,面向世界,发展国际经济大联合;面向国内市场,向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积聚各种资源优势,打造本地区位品牌。龙口市委、市政府把在城乡一体发展上做表率、打先锋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县级作为城乡一体建设基本单元和前沿阵地的主体作用,坚持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完全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他们充分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绝不是所有乡村都变为城市,更不是城市乡村化,而是消除城乡差别,使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的过程。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突破。先后被授予“全国综合发展百强县”、“中国食品百强县”、“中国果菜十强县”、“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市”、“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寿光市通过蔬菜批发市场建设,聚集了外地大量客户来经商,带动了本地生产专业户发展,使县城发展为门类齐全、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新型县城。寿光市场的发展培育了蔬菜生产基地,全市逐步形成了12万亩韭菜生产基地、30万亩大棚蔬菜生产基地、6万亩食用菌基地和l0万亩露天蔬菜生产基地等十几处连片的生产基地和百华里蔬菜大棚生产带。丰富的蔬菜资源成为市场的坚强后盾。市场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全市形成了以蔬菜批发市场为核心、以乡镇蔬菜分市场为补充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与蔬菜生产密切相关的蔬菜种子、竹竿竹器、钢丝、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市场应运而生,其中蔬菜种子市场和竹竿竹器市场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专业市场。全市发展蔬菜购销公司、经济公司100余家,农民专业协会及技术小组100多个,蔬菜运销专业户、专业村、联合体近万个。
各中小城市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发展主导产业。要优势互补,不能盲目贪大求洋。要围绕整个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勇于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跨区域联合,甘于作“凤尾”,甘于做配角,搞好配套服务。特别是小城镇更要拾遗补漏,从小项目做起。一些近郊城镇可以结合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吸收大城市转移的人口和产业,成为大城市的卫星镇,直接接受城市文化和城市观念的辐射。市、所在地的区、办事处,是城市和农村的过渡区,对城市有很强的依赖性,有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的经济前驱性。要紧紧围绕城市规划要求,在完善城市配套上下功夫。建立适合城市居民需要的副食品基地,建立适应城乡市场需要和吸引城市工业扩散的工业结构,努力发展第三产业。上上下下,相互联合,互相支持,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实体。淄博市依靠传统产业优势,实施工业兴镇,形成了博山瓷器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日照市充分利用沿海海域宽广的优势,形成了围绕海域发展的生产、加工、销售及旅游等多行业发展的氛围,带动市县乡一体化发展。
半岛城市群有日照、青岛、烟台、威海、东营5个地市临近海域,有较长的海岸线,发展对外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青岛作为全国较大的进口港口,是对外贸易的领头羊。烟台渴望成为以现代制造业为中心的综合性区域中心城市。威海和日照在积极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东营作为新兴的石油工业城市,在努力拉长产业链条,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在这些地区要围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吸收国外技术和项目来本地落户。半岛城市群应以经济国际化为市场导向,强化与日韩的经济联系,把与韩国的经济合作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并进一步向内地延伸和扩散。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业向深度、广度发展,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更大程度上使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带动小城镇发展。从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来看,外连海外、内接农户的“市场+企业+基地+农户”是山东半岛农业产业化经营比较成功的模式。通过乡镇企业的集中带动城镇规模的扩大,增强小城镇的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形成规模收益。
参考资料
1.张晴,罗其友,刘李峰.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的做法与经验.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2):76-80.
2.张立生.经济发达地区开展乡(镇)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必要性的探讨.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7,(6):45-48.
3.王成新,李新华,王格芳.城市群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5):50-54.
4.姜迎春,熊伟.龙口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调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49-53.
5.孙晓娜.浅析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经济研究导刊,2009,(23):61-62.
6.李兴山.现代管理学.现代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