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金茂,邓祖文,卢 坚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肇庆 526020)
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问题,规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规格和标准。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需要重新审视并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的人才定位,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标准和要求,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文件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1]作为纲领性文件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作了总原则和总方向的规定,不仅为高职院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明确办学思路以及推进教育改革提供了导向作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由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性所决定。
高职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区别中等职业教育在于它所培养的人才主要不是依靠现有的技术和经验进行一线实际操作的人才,而是具有较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扎实的职业技能为基础的主要从事技术应用与指导的一线生产和管理人才。高职教育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属于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带有明显的职业岗位性特征。高职教育区别普通高等教育在于它主要不是培养以从事理论研究和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学术型人才,而是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岗位工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类型,主要培养能够从事某种具体职业岗位工作的应用型职业人才。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根据职业岗位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计划,通过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开展系统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技术性,培养学生的技能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高职教育通过实施技术教育,使得毕业生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社会生产和管理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
根据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性,可将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定义为: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社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技能职业型人才,学生不仅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以满足经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虽然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有了总原则和总方向的规定,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高职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主要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目前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专科层次人才。因而不能把高职教育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进而将高职教育看作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与中等职业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理论知识的深度以及实践技能的高度要远远优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区别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高职教育人才类型属于技术技能型,即按职业岗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前高职教育尽管在指导思想上定位于职业教育,但在实践中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基本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做法,未能从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实际出发,根据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相应地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以致培养的学生未能掌握前沿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不突出,岗位工作能力不强,难以适应职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
高技能人才是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即既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目前高职教育由于过度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的技能没有得到充分训练,特别是受实践基地、师资力量、实践经费等方面的限制,现阶段高职教育实践教学难以达到相应的规模和水平,学生职业技能和操作技巧仍处于较低层次,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发展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行业企业发展服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面向社会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强调职业岗位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表现出较强的基础性和行业性特征,人才培养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由于社会和家庭对管理岗等“体面”工作的推崇,造成许多高职院校不能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偏离了人才培养的区域性和地方性要求,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愿到基层和地方工作。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色,要依据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来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知识结构是指人类知识内化到个体头脑中的知识体系的分布情况和结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是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必要条件。高职教育要把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相结合,重视基础知识对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作用,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职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1.科学文化知识。知识是形成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人的素质和能力就失去了必要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主要包括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是高职人才必须掌握的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是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高职教育要树立文理并重的理念,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使其在社会交往中成为广受社会欢迎且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
2.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从事本专业所必须的基本知识,也是进行专业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本源性和基础性的特征,它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为学习和从事专业性工作作必要准备。通常专业水平较高,专业学习能力较强的人往往具有较为扎实、专业和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高职教育不仅要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更要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宽广而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再生能力。
3.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侧重于专业基本原理,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基础理论分析能力。专业技术知识侧重于实际操作和具体应用,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岗位工作所需的最新科技知识。高职人才拥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不仅是胜任技术密集型岗位工作的需要,也是提升专业技术能力,适应将来岗位工作变迁的需要。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项特定的社会活动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形成的,离开了知识的学习,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得到发展。然而掌握知识又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合理的能力结构是从事职业,适应社会,寻求发展的基本的条件,高职教育要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1.获取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指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建构岗位工作所需的整体知识网络,懂得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实用价值,表现为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更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指学生在职业岗位上运用现有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高职教育要采取建构主义学习法,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自主建构属于自己的整体知识网络,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指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现代职业岗位不仅需要职业者高起点的动手能力,更需要职业者利用心智技能从事创造性活动。职业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更好地解决职业岗位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高职教育要按照现代职业岗位工作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运用前沿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厚技能,同时还要掌握从事研发和创新活动所需的新技能和新工艺。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根据当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提供独特的、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现代社会要求职业者具备一定的岗位创新能力,并对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进行创造性活动。高职教育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和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市场化、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的需要,是拓展高职毕业生就业渠道、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2]
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和条件,能力是知识的内化和抽象,也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素质则是知识和能力升华的结果,是多种品质的内在结合。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解决如何做事的过程,而提高综合素质则是要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高职教育只有把做事和做人统一起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
1.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政治理论、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基本品质的总称。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居各种素质之首,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主要由思想认识、思想情感和思想方法组成;政治素质则由政治信念、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组成。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思想认识还不够深刻,社会经验还不够丰富,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高职教育要强化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改造主观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一个思想觉悟较高,政治立场坚定的人。
2.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与一定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人们在特定的工作中以其内心信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规范并约束职业内部人员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教育要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形成较高的行业规范意识、职业纪律意识以及职业道德意识。
3.身体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是指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方面的素质。心理素质是以身体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和行为的综合。在竞争程度和劳动强度较大的社会生产第一线,没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将难以完成工作任务。高职教育要重视身心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其在职业岗位中以充足的精力胜任工作,以坚韧的毅力参与社会竞争,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职业素质主要是指职业岗位素质,即具有职业岗位工作所要求的行业眼光、职业态度、思维能力和行为方式,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它受到教育程度、实践经验、工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职业素质较高的人往往表现出较高的专业智能和创新潜能,不仅能够适应高技术含量的工作,还能了解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高职教育主要为社会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根据岗位工作的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使学生形成较高的职业素质。
1.职业技能素质。职业技能素质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训练日渐形成的操作技巧和思维活动的能力。职业技能素质是高职人才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以及所从事的具体工种科技含量的高低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区别所在。职业技能素质主要包括懂得基本的职业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规范意识,形成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技能。高职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适合岗位工作需的职业型人才,要把实践教学摆在突出位置,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积累丰富的职业经验,使其形成较高的职业技能素质。
2.职场应变素质。职场应变素质是指在一定的职业岗位场所中能够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及其变化的能力。职场应变能力的高低直接体现了职业人在职场中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不仅是职场应变素质的体现,也是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职场应变素质主要包括准确定位职业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自主学习职场所需的技能和技艺的能力,具备灵活应对职场所需的沟通和协调能力。高职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转化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让学生在新的职场中能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环境,为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3.专业创新素质。专业创新素质是指在现有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以及技术变化的需要,提供适应新的发展所需要的具有较高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专业创新素质的高低与专业创新知识和创新欲望具有很大的关系,专业创新素质水平较高的人,对发掘现有事物的缺陷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欲望,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也较为强烈,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高。高职教育要打破思维定势和习惯定势,提倡大胆发言和大胆假设,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重点课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以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为例”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JY-2013-B-a001-3-2)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Z].2006.
[2]陈寿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8,(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