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龙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文学作为人类自主创造的精神性产品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其创作过程、作品自身、作品的接受和消费等都难免会受到所处的社会时代思潮的影响和制约,这其中既有文学内部因素的影响,也有来自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消费文化作为一种以市场效益为旨归、以世俗化和娱乐化为特征,以享受、刺激和消费为目的的社会文化思潮,对中国的当代文学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消费文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正逐步被消解、解构,发生着转型和嬗变。
消费文化的兴起与盛行使得中国当代文学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消费和市场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对利益和价值的推崇,消费文化思潮对消费实用的顶礼膜拜使得当代文学的生存和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语境——消费文化语境之中。在消费文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在生产、作品、传播和消费等方面发生着转型和嬗变,消费文化语境也正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生存和发展的新的存在语境。
消费文化语境下,当今的文学生产是一种机械式的复制性生产,不再追求什么传统意义上的精英主义意识和人道主义价值关怀;当今的文学传播更多的是受消费文化影响,凭借着先进的技术传媒手段而出现的快速、简洁、高效,多元化的文学传播;当今的文学消费往往表现为诱惑性、游戏性的虚假的宿命追求,不再追求精神上的启蒙和心灵上的审美体验,而是一种单纯的娱乐化和欲望性的满足;当今的文学接受批评也不再是摆脱外界因素的干扰从纯理论和审美的角度进行的批评,更多是受到了消费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消费霸权的干扰下的伪批评。可见,中国当代文学在新的消费文化语境下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
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下,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具体表现正是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生产主体、文学作品、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消费和批评等方面所发生的具体变化,这一切构成了消费文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转型和嬗变的具体表现。
文学生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创作,是指作家在积累了大量丰富、感性的材料和真实情感的前提下,在创作动机的驱动下完成文学作品的写作过程。可以说,文学生产是一个独特的带有审美性特征的精神性创造。在当今的消费文化的影响下文学生产往往被商业模式操纵而呈现出了一些具体的特点。一是生产主体的多样化。传统精英文学作品的生产主体往往是那些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积累了大量材料和情感、掌握了娴熟的艺术创作技巧、有着强烈的文学创作动机,甚至是有着很强的精英主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创作群体。当代的文学生产主体除了一部分还坚守着那份精英主义的立场之外,则更多的受到了消费意识和商业模式的影响和控制,经过了商业性的策划包装甚至是技术性改造的文字写手,无形中生产主体就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二是生产周期的缩短化。文学的生产周期可以说是文学生产活动所经历的一个完整的过程,一般而言,文学的生产周期越长意味着文学生产者投入到文学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也就越多,这样的作品往往也会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和文本价值。消费文化兴起以后,特别是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商品被无情地投入市场以后,在市场模式运作的刺激下文学作品的生产周期被大大缩短了。归其原因,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价值规律的运行要求文学生产必须尽快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求得生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在中国逐步确立,同时中国也进入消费文化时代,消费文化自然成为了中心和热点。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商业化、工业化、市场经济化、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在意义的解释过程中,消费者或接受者变得比生产者更重要了。[1](P22-23)因此,消费者的需要和消费口味也就变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生产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生产程序的粗糙化。文学的生产程序是指文学生产和创作所经历的必要步骤,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作品从产生创作冲动、积累材料、艺术构思到最后的出版发表的这样一个完整的程序过程。消费文化产生以后,消费者盲目、实用和功利的消费目的使得文学生产不再精雕细琢,而变成了粗糙化的批量复制生产,文学生产程序呈现出粗糙化的特点。
我们分析和考察消费文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的嬗变必然要分析和考察消费文化语境影响下的文学作品的变化。研究发现,消费文化影响下的文学作品在创作题材上、创作模式上和作品的价值上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一是作品题材的娱乐化。在当今消费文化盛行的时代和语境下,消费主义的迅速扩张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当代著名学者周宪在其论文《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指出:“消费社会的理论范式强调的是欲望的文化,享乐主义的意识形态和都市化的生活方式。”[2](P29)在他看来,短暂、即时性的审美趣味追求使消费文化开始摒弃对深度意义、永恒价值、理性蕴含的追求,文学作品的审美性趣味逐步被消费性和娱乐性所取代。二是作品模式的单一化和影视化。文学作品的生产作为一种精神性的独创活动,在消费文化语境下很多作品结构单一、情节雷同,绝大部分作品表现出重娱乐消费的模式,同时为了娱乐的需要和消费的便捷,很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了影视化作品。三是作品价值的低俗化。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下,部分文学作品不再发挥社会精英文化的引领者和精神性的启蒙者的角色,文学走向了消费市场、走向了普通的消费群体、走向了人们的娱乐性消费需求、走向了价值低俗的发展道路,有的文学创作甚至走向了靠所谓的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暴露隐私的写作来吸引读者的境地。
文学传播是指文学作品从作家的生产到读者的接受和消费中间所经历的环节。在消费文化和大众传媒的综合影响下当今的文学传播与传统相比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一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先进,文学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局面,有了多样化的选择,当今的文学传播方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状态和趋势。二是传播程序的简洁化。消费文化产生以后,特别是以网络和影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生使得文学传播程序省略了一些环节,消费者直接可以在第一时间接受作家的作品。例如当今流行的网络文学写作的传播便是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传播程序简洁化最好的例证。三是传播效率的高效化。传统的文学传播更多的表现为是接力赛式和渐进式的,而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的传播则更多的表现为覆盖式的,显然,文学传播的时空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消费文化的发展和盛行影响到了文学领域使得文学消费表现出了一种快餐式的消费特征。文学消费的快餐式是指文学消费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快餐化的特点。如果对文学消费的快餐化做一个描述的话,我们认为快餐式的阅读指的是承受巨大生存压力的现代文学消费者在文学消费的过程中不再是追求文学的审美性和崇高价值,而是随意性地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博取轻松一笑为目的,阅读中往往表现出随意性、便捷性和快速化的特点。阅读的内容也大都为轻松娱乐的、新颖奇特的,能够读者带来感官刺激小说、散文以及由此改编而成的影视化作品等。可见,文学消费的快餐化纯粹是一种娱乐化和便捷式的文学消费观,读者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也使得当今的文学消费如同快餐式的消费一样呈现出了快餐化的特点。
显然,消费文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和嬗变是不利于文学长远和健康发展的,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我们不能任其盲目、自由发展,必须寻找切实可行的途径来引导和规范文学的发展秩序。重建文学的秩序对于我们来说价值重大,一方面,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文学正处于大众文化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精英主义文学被排挤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的局面,整个文学市场被消费的阴影所笼罩。文学秩序的重建可以使得文学场内部各个行动者的空间位置相对稳定,进而使得文学在外界的影响下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性质的稳定性,有利于文学的健康、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对文学秩序的重建也是整个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发展、人文精神提倡和人道主义关怀的要求,更是整个消费社会时代背景下文学向自身回归的必然要求。文学作为人们的主观创造性产物,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决定了文学必须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消费而消费。文学的人道主义的关怀要求我们文学的发展应该更多的反映当今的社会生活现实,真正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使得人们能够在这个文学的世界里享受精神的自由、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以及那文学抚慰下的温情呵护。
(注:本课题是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3年院级课题《消费文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和嬗变研究》的研究成果,是学院科研经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3QN002)
[1]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 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3]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杨四平.论消费时代文学的审美特征及其历史责任的淡化[J].理论与创作,2005,(5).
[5]陈尚荣.读图时代与文学消费的快餐化 [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10).
[6]武少民.从快餐式阅读中突围[N].中国教育报,200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