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菁慧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江苏 南京 211170)
教学敏感的表征维度在“SSTL”高职课堂实践模式下的应用
周菁慧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江苏 南京 211170)
“SSTL”(student-subject and teacher-leader),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兼顾传统“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与现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优点,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等特点,利用教学敏感要素,提高高职课堂教学质量。
SSTL;教学敏感;表征维度;应用
教学被看作是特殊的人在特殊时间,特殊情境中构建的一次性事件。[1]教学敏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审时度势,把握教学时机,创设师生心理活动情境,生成有效教学的自我意识。[2]
“SSTL”(student-subject and teacher-leader),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高职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教师的主控性高,能及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缺点是教师完全控制住了课堂,学生缺乏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与传统的模式完全不同,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易被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不好控制。“SSTL”教学模式结合以上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适用于当下的高职课堂。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相比,具有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缺乏探索精神的特点,但是他们更热爱交际,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在这种情形之下,教师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其在“SSTL”课堂实践模式下应用教学敏感要素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名合格的教师需具备一定的教学敏感,这如同画家绘画需要敏感地使用色彩,作家写作需要敏感地运用词汇,厨师做菜时需要敏感地掌握多种调味品的特性一样,去把握教学中的敏感维度,提高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敏感是从教学情境的场域性,教学语言的思想性及教学声音的感染性这三个维度来加以表征的,在课堂上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利用教学敏感,针对学生特点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情境的场域性
布迪厄指出“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式构架”。[3]教学情境中的场域性是指课堂教学环境如同教师和学生共建的心理场域,师生置于其中感知教学情境的变化以及所采取的相应行为。教师对课堂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保持高度敏感,善于把握和领悟瞬息即逝的教学信息,及时转化课堂教学中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在互动中体验知识,进而深化对所需学科知识的理解。教学情境触动着师生的情感,哪怕一个图形、例子,符号均能引起学生思索和联想。
(二)语言的思想性
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把语言的运用放在重要的位置。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一切哲学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语言学问题,哲学无非是通过语言分析把问题讲清楚。[4]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则把语言作为人存在的家,他认为“语言是人的存在的基础。[5]”对一名优秀的教师而言,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语言敏感力,而且还能够通过语言的魅力去洞察学生的内心深处,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其外在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声音的感染性
声音的感染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的有声语言敏锐感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声音的感染性,尽力将声音传递到学生心灵深处,使其产生共鸣,对大脑形成正面的刺激,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激扬的讲话声逐步让学生的情感和思维随之活跃起来,共建良好教学氛围。
(一)教学情境场域性的应用
1.利用教学要素,创建灵性教学场景
在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首先师生双方都应利用好教学情境的主体性要素,不光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产生及时感应与有效反馈等敏感行为,也要引导学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对接和适时跟进等敏感行动。教师通过教学媒体等手段等来灵性和活化教学活动,立体、动态多维刺激学生学习多元化的需求,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依据教学情境信息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在教学实践中,因势利导,选择恰当的时机,力求创设一种生活情境,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将生活题材引入课堂之中,让学生体会到活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例如:在《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授课中,讲解到某些航行设备,如雷达应答器,声纳探测器时,可将今年3月初发生的马航失联班级搜救事件联系起来,在搜索该飞机黑匣子行动中,采用了许多书本上提及的设备,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2.围绕教学目标,营造良性教学场域
在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要求,制定有利于师生心灵互动的教学方案,设计有利于师生激发思维的教学方式,创设一些贴切工作实际的的教学环境,建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教学心理场域。可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
3.针对教学对象,创设适宜教学环境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因地制宜,审时度势,针对学生的特点来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形成性评价来优化原有的教学环境,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学中注重采用启发式和探索式教学,深入浅出,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分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时消化和吸收。
(二)语言思想性的应用
优良的师德素质是展现教师语言思想性的前提。只有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把自己对学生的爱倾注到教学实践中,真心地去爱学生,激发其学习热情与斗志。
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语言修养水平。教师课堂上的一句话,说得好则使学生,终身受益;说得不好,会使学生一蹶不振。教师课堂上的用词需字字斟酌,杜绝“语言暴力”现象,给予学生精神和行动上的“正能量”,提倡和谐、活泼向上的课堂氛围。
(三)声音感染性的应用
1.课堂导入
上课铃一响,学生很难立即从休息状态调整到上课状态。教师如果此时开始讲课,没有跟上进度的学生,缺少教师应该给予的关注度,长期以往,会造成其对课堂失去兴趣的现象。教师应通过语言魅力有效地将学生引入课堂。这一阶段以提问复习为主,难度适中,数量适宜,不占用过多时间。教师在提问的同时,明确说是“点名提问”,提醒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2.课堂控制
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行为是走神、看手机等,往往这时教师所讲的内容与其已有知识无法衔接,容易走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揣摩学生的心理,不断地调整教学进度、内容、语速和语调,将学生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
3.课堂结束
即将下课阶段,也是学生精神易分散期,教师可布置随堂上交的作业,或者是通过多媒体手段来总结或预告下次课内容。熟练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创造性使用语言,铸造语言的风格美、音色美、节奏美,意境美,使学生产生留恋课堂的情绪。
在施教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6]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针对教材的疑难点和关键问题充分利用语言艺术,采取放慢讲话速度或增大音量以提高学生的注意。表述问题时,思维要具备逻辑性,语言严谨而不失风趣、幽默而不庸俗、简明而不枯燥,给听者带来美的享受。讲课的语言要在准确、生动的基础上,还应注意运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如讲授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时,需使用充满激情、带有哲理性的语言;在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沉闷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多使用幽默和亲和力强的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教态力求庄重大方,板书合理,注意仪表和教态美,通过讲、演、写、画,将语言、演示和板书有机结合,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敏感。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H·Spencer)提出,要在教育过程中造成受教育群体在精神上的兴奋,从而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7]在高职课堂“SSTL”教学模式实践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情境的场域性,语言的思想性和声音的感染性,充分调动教学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习者增强记忆,加强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逐步提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高职院校校企互动“双师型”ESP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课题编号:B-b/2011/03/021)
[1]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43.
[2]景韵.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敏感的表征维度与形态 [J].职教论坛,2011,(33).
[3]刘博.教育场域中创新推广的资本分析——从布迪厄的观点出发[J].开放教育研究,2010,(1):45.
[4]M.麦金.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
[5]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过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17.
[6]张加瑄.如何提高高职课堂教学效果 [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7]李峥.愉快教学法在高职英语课堂应用效果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