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公共服务的职能与路径选择

2014-04-06 07:15:22王艳玲
关键词:职能公共服务服务

王艳玲

(阜阳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地方高校公共服务的职能与路径选择

王艳玲

(阜阳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公共服务职能已成为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这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高校在开展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存在服务功能定位不合理、服务理念功利化和片面化、缺乏有效的激励和评估机制等问题。地方高校需要通过引领社会发展、拓展服务领域、依托教学科研、完善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地方高校;公共服务;职能

“公共服务”这一概念,来源于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它首先出现在学术研究领域,并通过媒介获得广泛的传播效应,继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获得社会认同并由政府推行而成为公共职能的一种经典模式。公共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从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既是政府及相关参与者的职责,也是社会发展提出的内在要求。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公共服务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指地方高校为直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并以教学和研究研究职能为依托,以其内在学术价值和教育内涵与其他机构提供的服务相区别。

一、彰显地方高校公共服务职能:时代的诉求

英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阿什比指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1]高等学校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的职能也应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知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集中于知识的创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以及高端人才的拥有。地方高校是知识生产、传播、应用的重要机构,积聚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在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社会参与度与日俱增,为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撑。同时,社会对高校的期望也不断提高,要求不断强化高校的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国家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事实上,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出了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逐步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高校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中负有重要职责,必须为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要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地方高校公共服务职能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规模居世界第一,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5%以上,承担着大众化教育和普及化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地方高校绝大多数都依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办学,地方政府和社会在政策、经费上对地方高校支持的同时,必然要求高校强化公共服务的职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服务。不仅如此,地方高校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也是高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公共服务,使广大师生参与不同层次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够有效地锻炼师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使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更加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改变高等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离的弊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地方高校通过与区域社会的互动,增强社会及民众的认同,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实现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基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地方高校凭借自身作为科学文化基地的优势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为区域社会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并逐步成为区域社会的中心。在教学、科研的基础上,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与区域社会密切联系,引领、支撑、服务区域社会的发展,正在成为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

二、地方高校公共服务的现实拷问

虽然地方高校公共服务职能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并且在公共服务的思想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质疑甚至严厉的批评。

(一)服务功能定位不合理,影响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高校公共服务职能的提出,现代社会对高校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并赋予高校太多的职责,几乎社会上所有的问题都认为应从高校中寻求解决的办法。[2]在这种背景下,地方高校对社会需求反应过激,公共服务的定位不合理,过分强调直接服务社会的工具作用,公共服务凌驾于教学、研究之上,经常性地冲击了学校的教学活动和基础科研。“高校教授亲临教学第一线授课的正日趋减少,大批高水平的教师长期置教学而不顾,专门从事科研或科技有偿服务,从中获得社会荣誉和高额收益,教学的主力军变成了一批毕业不久的年轻人”。[3]体现在科研上,则是重应用开发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学科因其贴近社会当前的需要,而得到较高回报并备受推崇;那些满足国家及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为整个科学技术系统的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思想和理论储备的基础研究,则因周期长、无法满足社会即时需要,难以获得政策和经费支持而乏人问津。在这种取向下,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的发展处于一种失衡状态,人文社会科学尤其受到忽视。不仅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科学研究的长远发展也受到明显抑制,不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服务理念功利化和片面化,背离公共服务的本义

地方高校强调为社会服务,其服务理念往往较为功利化和片面化。这一方面表现在由于办学经费短缺,越来越多的高校把服务社会看作获取经费的渠道,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高校公共服务的主要目标,使得地方高校出现了商业化的趋势。过于讲求公共服务的有偿性,重视自身的经济收益,忽视服务的公益性,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在公共服务的旗号下,非职能性的经济活动泛滥。T·特宾说:“澳大利亚、中国这两个在社会其他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的国家,均出现了大学与产业之间的界限正在不断消失的情况。”[4]另一方面表现在服务内容上,以经济服务为主,过于注重科学技术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引领和人文价值取向,不利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有时行动过分,有时服务不周”。[5]虽然获得社会资金支持是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动力之一,但高校不是经济组织、商业组织,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具有公益性,应该面向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引导社会变革、建立社会规范、参与社会决策”,[6]这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共识。如果不能充分履行,高校将得不到其内部成员与外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最终不利于高校的维持与生存。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和评估机制,公共服务实效性堪忧

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公共服务,缺乏有效的激励和评估机制。一方面,大多数教师和学生仍固守传统的角色定位,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在公共事务上。而高校往往也没有为公共服务的有效开展提供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措施,教师的评价往往通过高水平论文数量、项目经费、教学效果等可量化指标来衡量,而学生社会实践评价往往流于形式。这直接影响师生投入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进而阻碍了地方高校公共服务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对于高校的评估不利于高校公共服务的全方位、深层次的展开。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估仍然以学校办学条件 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而对地方高校与社会结合,对社会的贡献率,则没有纳入或较少纳入对高校的评估体系之中。这种评估导向极大地影响着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积极性,造成地方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新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问题缺乏前瞻性研究,进而影响地方高校开展公共服务的的实效性。

三、地方高校公共服务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引领社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

随着地方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对高校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而地方高校为了获得来自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也积极主动地为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满足公众对文化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然而,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信息和知识的生产、加工、利用和资源配置为主要生产手段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处在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前沿、站在文明至高点上的高校,理应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和人们的精神家园。地方高校提供的服务“应不仅仅满足于关注社会的当前需要,而应具有前瞻性,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为社会持续发展创造新的思路和机会。”[7]也就是说,地方高校不应只是被动地适应社会,只满足社会的当下和直接需要,而应该是主动地引领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长期和整体需要。正如弗莱克斯纳所言:“大学不是风标,不能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大学必须时常给社会一些它所需要的东西,而不是社会所想要的东西”否则,“大学就会犯荒唐的甚至是灾难性的错误”。[8]因而地方高校在开展公共服务活动时,为了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应该勇于承担批评社会和引导社会的责任,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精神力量,对现实社会中的不良倾向进行独立的批判,成为一座照亮社会前行的灯塔。

(二)拓展服务领域,丰富公共服务

一是拓展地方高校公共服务的覆盖领域,既要服务于城市社区,也要服务于农村社区。地方高校一般是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的高等学校,从空间布局来看,大多处在地级市区域。因而地方高校在开展公共服务活动时,往往主要是服务于城市的发展,存在服务半径过小的问题。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战略部署的提出,地方高校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地方高校作为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基础,是新农村工业技术改革和创新之源,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不仅要为农村社区的科技推广、农科研人才培养服务,也要推进农村民主与法制和文化事业的进步,促进城乡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二是拓展地方高校公共服务的内容领域,不仅包含经济服务,还有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的服务。在这方面,美国斯坦福大学已走在前列,服务内容十分广泛,“在政治领域,斯坦福大学成为政府智囊团的重要成员之一,为美国政府的各项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帮助;在经济领域,学校协助企业技术开发和智力更新并孕育了硅谷,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教育领域,学校通过东Palo Alto学习中心、‘上进’项目等各种组织帮助当地青少年的学习与成长”。[9]地方高校需要利用所拥有的科学文化优势,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开展服务活动,并逐渐成为区域社会生活的中心:利用科学技术优势,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成立研发中心,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成为区域科技服务中心;利用师生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素养,引导师生适当参加所在区域社会的政治活动,加强对区域政治环境的影响,并发挥高校在理论上的优势,做好理论研究、舆论导向、政策咨询等服务,成为区域政治服务中心;通过自身的文化建设,开展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影响、带动、辐射所在区域社会的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如开展各种文艺演出、书法、绘画等艺术品展出等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成为区域文化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学术讲座、函授、委托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训方式进行知识推广,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为地方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的保障,成为区域教育服务中心;地方高校拥有的办学硬件、数据资源等优势,许多资源都可以适当地向社会开放,如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电教中心等,与社会实现资源共享,共建和谐社区,成为区域资源服务中心。

(三)依托教学科研,充实公共服务

地方高校的公共服务必须依托于教学和科研基础,体现教育内涵和学术性,这是与其他社会组织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区别的本质所在。在美国加州大学,公共服务的定义是教师的科研、教学和专业技能的延伸,以达到为社区和更大社会谋福利。[10]德里克·博克在其《走出象牙塔》中指出“大学凭常规的学术功能,通过教学项目、科学研究和技术援助等手段承担着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职责”,“如果采用……非学术性手段,那样做很难说有正当理由”。[11]也就是说,地方高校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应以具有学术性的教学、科研两大职能为基础,是其他机构无法提供的。如果忽视这一点,将地方高校提供的公共服务等同于其他机构所能提供的,无疑将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这就需要地方高校在公共服务的理念下,根据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应用性,将社会服务的意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研究,增加一些社会实践课程。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及社会参与的意识,提高社会服务的能力。其次,要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加强对教师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活动的评估和激励,将教师提供政策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指导等公共服务活动纳入到教师职称评定、工资晋级等评价体系中,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提升教师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与层次。

(四)完善服务机制,规范公共服务

其一,地方高校利用自身优势与社会有关部门合作成立联合体,搭建科学研究平台、校企合作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社区服务平台、咨询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等。通过这些机构的运行实现地方高校公共服务的机构化、实体化,为高校服务社会提供良好的渠道,创造便利的条件。其二,健全高校公共服务的管理制度。通过健全公共服务的发展规划、规章、管理办法,使师生在开展公共服务活动有章可循,实现公共服务的正常化、规范化。其三,完善高校公共服务的评价和激励措施。地方高校公共服务既要有外部压力,更要有内部动力。通过完善高校公共服务的评价标准,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如高校公共服务的贡献评定,为师生从事公共服务提供经费、信息、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并给出相应的奖励,充分调动高校与师生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实效性。

[1][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2]陈华仔.大学超越社会服务之累[J].大学教育科学,2010,(5).

[3]李方葛,邵森万.产学合作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86.

[4][美]亨利·埃兹科维茨,等.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夏道源,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34.

[5][美]德里克·博克.美国高等教育[M].乔佳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5.

[6]睦依凡.改造社会:未来大学新职能[J].上海高教研究,1995,(3).

[7][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

[8]刘宝存.何谓大学——西方大学概念透视[J].比较教育研究,2003,(4).

[9]洪俊.斯坦福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25.

[10]Dowling,Noreen Motivation and the Role of Faculty in Public Service in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Meeting of Urban Universities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Universities and Land Grant Colleges.U.S.; California;1986-09-18.

[11][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M].徐小洲,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38-342.

猜你喜欢
职能公共服务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职能与功能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商周刊(2017年25期)2017-04-25 0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