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宁
(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归流河是嫩江右岸最大支流——洮儿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吉山南麓,由西北流向东南,于乌兰浩特南小靠山屯东汇入洮儿河,干流全长277.3 km,流域面积9706 km2。归流河为多泥沙游荡性河道,工程段现状河道宽300~1300 m,主槽宽约30~150 m,每年汛期发洪水时,主槽容易改道,冲刷两岸堤防。同时,当地群众在河道内乱挖、乱采,造成河道沙坑密布、植被退化,严重破坏了河道的生态环境以及两岸城市的人居环境。
此次生态治理工程治理段范围北起省际通道归流河大桥以北200 m,南至G111国道归流河大桥以南200 m,两侧以河道现状堤防为界,治理长度6.8 km,平均坡降1.79‰。
河道左岸现状大堤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右岸现状大堤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在复核河道行洪能力,满足两岸城市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对治理段河道的主槽疏浚、设坝蓄水,达到改善两岸城市水环境的目的。
依据现状河槽,通过顺应现状水流的流势,梳理出一条宽100~150 m、长6.8 km的主槽。为体现河道的自然形态,在河道宽阔地段的主槽两侧引水上岸,形成浅水域,同时梳理出适宜岸边景观布置的蜿蜒水际线,平时主槽及浅水域共同蓄水,洪水期塌坝时主槽为泄洪、排沙通道,主槽及浅水域满足50年一遇的过洪能力,整个蓄水槽宽100~300 m。
为了形成水面景观,改善治理段两岸城市的水环境,结合沿河桥梁上的景观效果,在治理段内布置4座长度均为100 m的橡胶坝,形成4座蓄水池,构成长6.7 km的连续水面,蓄水面积1.39 km2。
根据地勘资料,蓄水区覆盖层均为第四系冲洪积物,圆砾层直接出露,层厚4~13 m,分布连续,层厚较大,渗透系数2.58~587.18 m/d,为强透水层,属蓄水区渗漏层位,蓄水区两侧存在向河道两岸及下游渗漏的问题,需采取防渗处理措施。因此,在治理区两岸岸墙外侧10 m处分别布设1道高喷防渗墙,形成蓄水池的防渗体系,防渗墙长度14.47 km。
河道横断面采用复式断面,由中间的蓄水区和两岸的滩地(景观平台)组成。临水岸墙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分为两种型式:河槽较窄或人群集聚的地段采用一级复式断面型式;在河道较宽、人流量较少地段,在100 m宽的冲沙主槽外侧采用引水上岸的蓄水方式形成浅水域,河道断面为二级复式断面,即主槽+浅水域+景观平台。河道主槽宽100 m,主槽深3.5 m,浅水域宽度20~100 m。岸墙形式及防护材料的选择遵循营造生态河流的治河理念,同时满足游人亲水性的要求,岸墙断面采用1∶3贴坡或错台型式,岸墙防护材料采用格网石笼柔性结构,形式为亲水性较好的斜坡护岸,坡比 1∶3。
根据地质勘察结果,蓄水区河道覆盖层下为全风化凝灰岩、强风化凝灰岩,渗透系数为0.02~0.09 m/d,分布连续,埋深6~15 m,为弱透水性的相对隔水层,适宜采取垂直防渗措施,因此在两岸岸墙外设置防渗墙进行防渗。治理段地层在隔水层以上为淤泥质粉质黏土、圆砾层,根据施工工艺确定防渗墙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
为保证防渗效果,防渗墙底高程伸至全风化凝灰岩内不小于0.5 m。另外,为避免岸边景观工程对防渗墙的破坏,防渗墙顶埋深不宜过浅,设计与正常蓄水位齐平。
本工程采用冲水式橡胶坝,坝轴线垂直于河道布置,坝长100 m,为单向挡水坝,由铺盖段、橡胶坝段、消力池段及海漫段组成。铺盖采用500 mm厚C30钢筋混凝土结构,长10 m;橡胶坝段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为筏式,厚1.2 m、长10 m;边墙为C30钢筋混凝土重力式挡土墙,顶宽1.0 m,临水侧边坡1∶1.5,底宽7 m;消力池与橡胶坝底板由1∶4的斜坡连接,采用底流消能,消力池深0.6 m,长12.0~13.6 m。消力池后设20 m长格宾石笼海漫防护,石笼厚1.0 m。
橡胶坝基础座落在圆砾层,地基承载力280 kPa,能够满足基底应力要求。为防止蓄水池渗漏,在橡胶坝铺盖上游齿墙下设截渗墙,截渗墙采用高压注浆定喷工艺,深度深入全风化凝灰岩不小于0.5 m。
通过对河道采取疏浚、整槽及蓄水等措施,合理解决了河道行洪、排沙和蓄水以及水利与景观之间的矛盾。在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形成河道水景观的同时,创造出一处利于市民亲近水、享受水的宜人空间,对构建归流河生态经济走廊,促进两岸城市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