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书明
(晋中市水利局,山西 晋中 030600)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辖11县118个乡镇2770个行政村4559个自然村,总耕地面积35.33万hm2。多年平均降雨量503.7 mm,水资源总量11.9亿m3,其中河流径流量7.22亿m3,地下水资源量7.69亿m3,重复计算量3亿m3。人均水资源量380 m3,每公顷耕地平均水资源量3465 m3。全市现有各类水利工程2.1万余处,其中中型水库9座,小型水库64座;大型灌区2处,有效灌溉面积2.41万hm2;中型灌区8处,有效灌溉面积3.71万hm2;大中型灌区灌溉渠系中,已建骨干渠道604 km,已建末级渠道1030 km,渠系建筑物4104处;小型自流灌区173处,渠道304 km,渠系建筑物718处,有效灌溉面积0.601万hm2;小型泵站灌区274处,渠道585 km,渠系建筑物297处,有效灌溉面积1.51万hm2;灌溉机井9861眼,渠道5279.1 km,低压管道4789 km,有效灌溉面积9.216万hm2;集雨灌溉工程4377处,补充灌溉面积1.33万hm2。各种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7.13亿m3。
20世纪70年代全市中型灌区实灌面积3.4万hm2,此后不断萎缩,至2011年实灌面积仅0.67万hm2。究其原因,主要表面在以下方面:一是多年连续干旱,导致地表来水减少,水库调蓄能力降低,水资源量不断减少;二是灌区范围新凿了不少机井,为浇地方便,弃地表水而选用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严重超采、水位持续下降;三是挤占水源现象严重。受计划经济影响,水的商品意识不强,虽经多次改革但农业水费偏低的状况仍未改变,水费不足0.2元/m3。为了维持开支,供水转向了工业和城市、农村生产生活用水。
大部分灌溉工程建于20世纪50—70年代,由于投入不足,原建工程标准低,干、支、斗、农渠未全面配套和防渗,有的灌区以河代干,有的灌区斗渠直接进地且无闸门控制,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3~0.45;加之工程长期运行,年久失修,渠道及渠系建筑物损坏严重,险工险段较多,而维修经费极少,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
全市农业节水发展相对滞后,高效节水灌溉运用极少,喷微灌、滴灌仅13.5%;田间传统灌溉方式普遍存在,水资源不足与灌溉用水浪费并存,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差距较大。低压管灌运用普遍且多为农民所接受,但单出水口控制灌溉面积较大;加之田面不平整,田间大水漫灌,水量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0.45~0.5。
现有灌区均为20世纪中后期建立的灌溉体系和灌溉模式。近年来现代农业发展较快,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结构和种植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农作物一年四季都不同程度地需要灌水,且对灌溉水量、灌水时间等要求较高,但现有的渠系工程及灌溉方式无法满足这种小流量、长周期随时供水的要求。一遇干旱年则更不能适时灌溉,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
全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共7.13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7%,占节水灌溉面积的72%,高效节水方式发展极其缓慢;节水设施价格居高不下,农业产出效益不高;灌溉时间短且次数多,难以适应当前小规模生产方式。
农田水利建设具有巨大的经济保障和环境保护功能,因此应加强宣传,动员广大群众、社团、企业参与办水,共同构建农田水利网格体系。同时,大力宣传节水灌溉重要性,提高人们的水商品意识,让节约用水深入人心,变被动节水为主动节水。
要将现有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设、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等作为平台,选择不同地点、不同作物建设不同类型的节水示范项目,让农民普遍接受,使农民主动参与到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从而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是农业节水,以节约用水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扩大灌溉面积。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搞好前期工作,根据实地条件进行合理全面规划;其次在施工中加强培训及设计交底,在管理上以技术服务提升各个环节的水平,保障工程建设质量。
要大力推广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广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新技术,降低一次性投入,增加产出效益。大力研发适合全市实际、质优价廉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推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装备的综合集成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积极实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工程,大力推广地膜覆盖、集雨保墒、倒茬和秸秆还田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要大力推广“土地平整+小畦灌溉”技术,在平整土地的基础上,变大块灌溉为小畦灌溉,缩短灌水周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平整的农田表面有利于进地水量和灌水深度分布的变化相对均匀,使根区内水分入渗保持较好的均一性,从而避免灌溉水的倒流,使水流快速推进畦尾,以起到改善田间地面灌溉效率和灌水均匀度的作用。
要健全适合小型农田水利特点的建设管理制度,推行工程监理制度和群众质量监督员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乡镇或流域水利站,落实编制和经费,充实技术人员。积极探索农田水利工程分级管理、分类管理、专业管理、群众管理的模式,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盘活存量水利资产,实现良性运行和滚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