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沁甜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临安 311300)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环境的恶化及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的健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仅包含身体上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生活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的优化以改善身体健康状况。自然景观是现代疗养学的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疗养因子[1],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康复花园”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来的,虽然康复花园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景观类型,但是它所处的景观领域在古代就已经部分存在了[2]。
康复花园是近30年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园林形式。康复花园的创始人罗杰·乌尔里希(Roger Ulrich)提出,康复花园应该有相当数量的绿色植物、花、水,能为大多数的使用者提供医治或者助益[3]。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乔安妮·韦斯特菲尔(Joanne Westphal)教授指出康复花园能为病人提供消极或积极的恢复身体功能的机会,主要是从生理、心理和精神或是其中某部分,使人重新恢复健康[4]。所以康复花园的使用者涵盖所有需要身心得到恢复的人群,也包括陪同、护理这些使用者的家属及医护人员。
植物是园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康复花园中不可或缺的因子。根据以往的实践及研究表明,植物在康复花园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植物自身发挥的保健作用,使用者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从植物本身的保健因子获得调节或恢复身心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参与园艺活动,在给植物施肥、灌溉、修剪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和积极情绪的建立。
康复花园的适用对象往往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是想从其中的体验里来恢复身心的人们来说都是适合的。但康复花园区别于其他的园林,使用者对植物的各种特性会有特别的要求,如色彩、气味等。另外,在总体的使用者当中,还有一些特殊群体,如老人、儿童,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康复花园的植物设计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因此康复花园的植物设计有必要从一般设计和特殊设计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不同于其他园林形式,保健类的植物在康复花园中应当首先受到重视。所谓的保健类的植物是那些对人体直接发挥益处的植物。芳香植物、分泌杀菌素的植物、适宜采摘使用的植物等都可纳入到保健类植物的范围内[5]。一般芳香植物不仅具有怡人的香味,还具有抗菌、杀菌的功效,从而促进人体机能的恢复与增进。如春季开花的丁香,其香味中具有丁香酚,对净化空气、杀灭细菌具有良好的效果。
因此植物设计首先在选择植物种类上要充分考虑保健类植物。芳香植物种类主要包括香花类、香草类,其中香花类可选用桂花、含笑、丁香、天竺葵、紫薇、米兰、茉莉花、栀子花、腊梅、百里香等;香草类可选用艾草、鱼腥草、薰衣草、鼠尾草等。另外香樟、桉树、臭椿、构树等乔木能分泌杀菌素,可以减少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对人体也有较大益处。
在设计时,要防止多种芳香类植物气味混合后产生的不良效果,设计时要充分结合场地环境,按照季节和功能分区种植。
瓜果不但水分含量高,还有大量的纤维质,可以促进健康、增强免疫力。然而某种水果不一定适合所有人食用,主要是对那些身体患病而对饮食有禁忌的群体。且栽植瓜果需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及局部环境,所以这部分可以结合园艺活动展开。
为了让使用者在植物营造的空间环境中觉得舒适满意,就要充分考虑到植物本身的特性及其营造的空间带给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
不同的色彩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植物也是如此。暖色调的植物易使人内心激动兴奋或使人产生高亢积极的情绪,冷色调的植物则容易使人宁静。当人内心急躁不安的时候,幽静的环境能使人逐渐静下心,促使人或冷静思考,或抛除烦恼;相反地,暖色的植物能给身体疲惫、内心失落的人带来一种鲜活的生机感,促使情绪在一定程度上的振作,但是暖色的植物不能大片使用,过于热烈的氛围也不利于使用者心情的放松。
植物色彩对于使用者的影响固然不可或缺,但使用者获得其他人的关爱或是参与到人群的交流中更能使他们内心感到慰藉,然而合适的交流环境是通过空间营造获得的。营造合宜的植物空间,能满足人与人之间多种交流方式的需求,进而使不同的适用人群获得身心上的放松感和舒适感。在较开放的空间适合点缀一些暖色的植物,如金边黄杨、红继木、金叶麦冬等,让使用者能够在一个较为开敞的空间中感受公共交流的温馨又稍带热烈的气氛。而在安静休息区及半开放的交流区,植物色调应偏冷色,如常绿乔木、竹类能为交流和休息营造安静的氛围。
通常在户外,人们具有瞭望和庇护的心理倾向,康复花园中的使用者也不例外。人通过瞭望认识自己身边存在着的和正在发生着的事物,进而与周围的环境与人产生联系。在公共空间中,人们彼此较为陌生,瞭望的距离过近无疑会给双方带来不适。扬·盖尔[6]指出的交往距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问题。而与此同时人们又有庇护的倾向,所以一个开放的户外空间内其边缘区往往比中心区更受人欢迎,因为在一个空间的中心地段大多是大众视线的聚集处,人们在其中休息被注视通常会感到拘束、缺乏安全感。例如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旧金山医疗中心的康复花园,木质平台中间设置了可移动式的木质单人座椅,方便人们的聚集和围坐,外围用护栏、地被植物和高大乔木进行了空间上的围合,空间隔而不断;既能看清外界,又能一定程度上的避开他人,医护人员和疗养员等都可在内交流。所以在康复花园的设计过程中,考虑以上内容是必要的,植物在营造多样空间的作用上同样不可小觑。在开放的环境中,如花园中的某处小广场,植物设计要创造丰富的凹凸变化的边缘,形成不同层次的围合感,另外充分考虑夏季遮阴、冬季采暖,在休憩设施旁栽植相应的植物,让使用者愿意在此驻足休息,观看风景,相互交谈,放松心情。
康复花园的植物设计要满足安全的要求。选择植物方面,应当选用无毒、无刺、无刺激性气味的植物。浆果类的植物如柿树应当避免栽植在路旁,当其果实成熟落地后,易造成道行人摔倒或者滑倒。路旁或人流较多处应当避免栽种勾骨、火棘、凤尾丝兰等带尖、带刺的植物。避免种植带有大量飞絮的植物,如杨柳和杨树的雌株在春季会产生大量的飞絮,不仅影响环境质量,而且对人体的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飞絮飞入人的眼睛、鼻孔,会使人感到不适,对于容易过敏的人群,接触飞絮可能导致皮肤过敏,甚至其携带的病菌导致眼、鼻产生炎症。所以在设计中若要种植杨柳可选择少花或是无花的新品种代替。
无论是在植物的种类选择上还是植物营造的空间环境上都要充分体现丰富多样性,将艺术性和功能性相结合,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树种要考虑冠型优美,季相、色相变化丰富的植物品种,以丰富视觉效果。配置应当尽量避免呆板的规则式布局,宜采用自然式。为了增加竖向空间的层次感,可运用乔、灌、草立体混交或立体花坛、墙面绿化等方式,有利于各种人群从不同的视觉角度观察和接触植物[7]。良好的植物设计还要能够唤起使用者的记忆,激发其思考,丰富其精神感受。例如夏季傍晚时人们在花园的樟树下纳凉,能使有的人感到非常亲切,想起过去的岁月和亲友邻舍促膝长谈的温馨场面。再如园中开辟一定面积的菜地,种植当地常见的果蔬,结合其他园林要素来营造乡土景观,这对于曾经在农村劳作过的人们来说显得非常亲切,而对于另外的一些人来说这样的景观显得有些特别,又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康复花园中植物对使用者身心的助益不仅仅体现在植物自身,还表现在使用者参与园艺活动的过程中。这与国内外目前较为流行的“园艺疗法”是相似的。园艺疗法是指通过园内的环境和园艺操作,使身体及精神方面需要改善的人们全方位地实现调整更新的一种有效的方法[8]。包括治疗性的庭院设计和实质操作的园艺活动。前者在前文中多处论及,现就后者稍作介绍。园艺活动通常有对植物进行浇水、施肥、修剪,或者采摘果实,制作干花等活动,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以达到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及树立自信、增强成就感的目的[9]。在康复花园中,要设计便于使用者参与园艺活动的环境。植物和种植池的高度要考虑使用者的需要,一般年老体弱者弯腰下蹲较为吃力,为了使他们能近距离接触植物,给植物浇水、施肥、除草、修剪等,原本较低的种植池应当适当抬高高度,方便这些人群的使用。对于不能弯腰的使用者来说,1.5 m~2.0 m的高度比较合适。使用轮椅的人们视线比普通人要低,在为他们营造植物环境,设置园艺活动时,要将视线纳入考虑的范围内,对于坐轮椅的病人来说,0.75 m~1.5 m的高度比较合适,当这些人需近距离接触这些植物时,所选用的大多数植物高度应当与视线水平相当或稍低的,否则长久仰视易造成疲劳;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说乔木不可使用,乔木最好选用具有一定分枝高度,方便轮椅进入的同时,在夏季具有较好的遮阴效果,这样能够使这些人在园艺活动疲劳后方便在树下做短暂休息。园艺活动种类繁多,开展的形式丰富多彩,康复花园中可开辟专门的园艺活动区,甚至在里面还有分区,所以在园艺活动区里,植物规划设计意在营造一个便于进入、使人感到舒适的环境,其目的在于让使用者尽情地自由发挥,以获得身心的锻炼和满足。所以场地中植物设计要注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给他们发挥和想象的空间。至于使用者种植什么,应当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同时考虑于使用者有益的、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
康复花园植物设计要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应当从规划和设计两个层面着手。首先应当考虑场地周边的环境是否存在污染、对自身的影响有多大、怎样利用植物减少污染。所以康复花园要结合自身的周边环境,有针对性选择抗菌、防污染的树种。如抗Cl2,HCL的植物有樟树、红枫、山茶、榆树、侧柏等。抗SO2的植物主要有构树、悬铃木、臭椿、乌桕、皂荚、国槐、海桐、木槿、月季、美人蕉等。抗粉尘的植物有榆树、朴树、紫薇、臭椿、刺槐、构树、泡桐等。
在植物配置上要将保健类植物和其他植物合理搭配,在层次上要体现乔木、灌木、地被等的丰富性,在结构上要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一般这样的植物景观多为自然式的,营造的空间氛围也显得较为静谧。因此这样的植物设计可在康复花园的安静休憩区域或视线较为开敞的草坪场地外缘进行。
与其他园林一样,康复花园也要注重应用乡土树种,首选保健植物中的乡土植物。乡土树种具有适生生态性强,管理便利等优点,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资源、能量的消耗,直接或间接地赢得生态效益。
康复花园的受众还包括那些需要特别照顾的人群,例如儿童、患老年痴呆症者、有视力障碍者、精神病患者等等,因为在生理和心理上他们有与一般的康复花园使用者不同的需求。
儿童使用的区域,要注重趣味的创造,注重环境的多样性,变化的连续性,感官的丰富性,通过栽植色彩丰富的植物如采用色叶植物,如金边黄杨、香樟等,设置园艺活动来激发孩子们的热情,使场所充满生机与活力。
由于病人一般存在辨识道路的障碍,所以需要简单的环形道路体系,植物沿着这样的道路体系栽植即可,要保证一定的视线高度,以免患者被视线外的事物吸引离开原路造成迷路;沿线外的安静区域尽可能地不创造过于封闭的空间,否则若患者迷路,不利于医护人员找寻。患者因为眩光对于老年人的眼睛而言是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色彩过亮的植物不宜采用。鉴于许多病人都有嗅觉记忆的保持,种植花卉,以利用花香唤起早年的美好回忆;有的患者会将植物放进嘴里,应当保证种植的植物是无毒的。
视力受损者包括视力完全丧失及部分丧失者,后者往往对光线有感觉。针对视力完全丧失者的康复花园植物设计应该注意通过除视觉之外的信息刺激,使其感受到自然环境的价值。针对视力部分丧失者应该采用颜色鲜艳、对比强烈的植物材料,增强其视觉辨识能力,同时充分考虑光影关系,使其能感觉到光线的丰富变化。此外,不宜创造复杂的植物景观,如带有较复杂图形的模纹花坛,以免造成辨认的困扰。
景观需要考虑精神病患者的心理行为特点,应该考虑安全性、建筑与室外环境的交融性,选用的植物应当不易被破坏,及避免伤害他人或自身的可能;由于病人的活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植物可就近建筑布置,可充分利用建筑的阳台、平台、走廊布置,使这些使用者在有限的空间内接触到植物。
植物是康复花园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它功能多样,对使用者的身心康复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植物在康复花园中的应用范围也将大大扩展。本文主要阐释了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受众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植物配置和营造空间的过程中,应当将其与其他的园林形式区别开来,介绍了康复植物设计应当达到的目的和要求。而植物对不同使用者的身心康复作用的量化研究以及相应的植物设计理论研究都有待于深入和细化。
[1]赵瑞祥.自然景观在疗养医学中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疗养医学,2001,10(4):1-3.
[2]雷艳华,金荷仙,王剑艳.康复花园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园林,2011(4):31-36.
[3]Stephen Lau.Introducing healing gardens into a compact university campus:Design Natural Space to Creat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Campuses[J].Landscape Research,2009,34(1):55-81.
[4]Westphal J M.Hype.Hyperbole and Health:Therapeutic site design[C].Benson J F,Rowe M H.Urban Lifestyles:Spaces,Places,People.Rotterdam:A.A.Balkema,2000.
[5]雷艳华.康复花园调查及设计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1.
[6]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8-73.
[7]张文英,巫盈盈,肖大威.设计结合医疗——医疗花园和康复景观[J].中国园林,2009(8):7-11.
[8]李树华.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上)[J].中国园林,2000(3):17-191.
[9]杨玉金.园艺疗法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类型及原则[J].河南林业科技,2007,27(3):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