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 楠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金贝尔美术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斯堡郊区,在建筑师路易斯·康的设计下,于1972年建成,是由金贝尔捐资修建。主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和古代艺术品。路易斯·康,美国现代建筑师,成长于美国并在巴黎学院派的大体系下接受了美国版的建筑教育。他改变了现代建筑由其几何体带来的生冷感,在安谧与光明之间寻找一种秩序。
金贝尔美术馆设置在一片建有大学和其他博物馆的文化区内,它所处的平缓坡地位于老城中心区的西面三英里处。由于建筑用地面积比较大,并且周围的建筑没有统一的风格,因此设计的建筑必须有一种独立性,要配植自身的个性。同时从城市建设的角度上,待建的美术馆也要融合到周边的大环境中去。
1)独立性:a.整体建筑均由呈长方体体块构成倒立的“凹”字形,体现出了方体的力量和一定的围合性,又因为建筑的体块较大,俨然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建筑。b.康结合不同的标高,分别在建筑外围为行人和车辆而设的立面外观,虽然反差鲜明但都是正对着东西两侧限定边界的安静道路,它们与南北侧的交通繁忙的道路形成了对比,突出了自身的独立性。2)融合性:a.建筑物的造型虽由3个方体体块构成,但屋顶是由6个庞大的拱壳组成,我们知道弧线是与其他形式结合的较好的一种造型。6个圆形拱顶则让整个建筑减少了生冷感,变得柔和了许多。b.康通过在建筑周围营造公园,在建筑物中设置雕塑庭院等一系列用以建筑引导的户外空间,与用地周围的零散着的公园建立了一致的步调,提高了融合性。
金贝尔美术馆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创新,这也体现出康在作品中力求全面综合效果的个人特征。
1)空间的划分。在金贝尔美术馆中,虽然门廊与展厅所用的拱壳现在本质上如出一辙,但是她们的外观和内部特征完全不同,体现出了统一与变化。另外,该建筑无论室内还是户外都存在着大量打破对称格局的微妙变化,虽然“凹”字形成对称,但是在立面上6个拱顶的位置设计就排除了将大门设在中央的可能,打破对称的格局。同时金贝尔美术馆对于主次跨度之间的关系也有着全新的诠释。建筑物内部的格局设计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比如进入建筑后北向的视野被轴线上开敞的庭院所打破,这个庭院还起到了空间划分的作用。这些庭院在微光流泻而出的同时,也避免了平面布局上的单一重复。2)自然光与拱顶。建筑的采光是很难控制的,既要使窗户的放置位置给建筑物的造型带来亮点,又得满足室内对光的不同要求。在美术馆的整个设计中,康力求将自然光引导自己的建筑和每一处可能的空间去。因此金贝尔美术馆采用了一套双向反射系统:顶下设有穿孔的铝制曲面反射板,光线透射入天窗经由曲面板阻隔,大部分光线被反射到拱顶侧面,同时有一小部分光线透过反射板,不致使反射板背面过暗,这样整个拱顶成一发光面光源,也给室内空间带来了适宜的天然光,柔和的光线烘托了优雅的环境气氛。为了使照在绘画上的光线看上去色彩更加自然,所有的拱顶均严格的遵循南北走向,因此中午时分反射而入的光线是角度最平的,而上午到下午的光线则会从一侧偏移到另一侧。由于光线再透过狭槽时发生了散射现象,使整栋建筑显得愈发轻盈和通透。采光方式上的转换:从门廊那种厚实完整但开有侧窗的拱顶处理方式,转换为了室内顶部采光的拱顶做法。因此而降低的光照强度虽然效果惊人,却处理的波澜不惊。3)结构与细部。金贝尔美术馆使用的材料中大多展现了自身的形式与质感,并在其结构作用的混凝土和起填充作用的盖华板之间,有意识地营造了一种对比的效果。比如说侧墙便在整个底层高度使用了钢筋混凝土,上有灌铅的螺栓孔;窗板的设置也相当考究且表现的朴素清晰,泛着一种现代化的乡土气息,体现了康追求的质朴感觉。架设在顶层的拱壳,同样在端头和立柱上使用了跑路的混凝土,对于拱顶及其间隙的空间跨度来说,使用盖华板进行填充,使顶层表达不仅有一定程度的开敞,并同底部的牢固稳健形成了反差。美术馆中细部也有令人难忘的品质:主楼梯的扶手,它将一段连续的不锈钢卷成曲面,不但同人手匹配,还通过末端展示了自身的制作方式及其材料。
在金贝尔美术馆的整体设计中我了解到利用造型方面来建立建筑物自身与周围的关系;将多元性引入作品构成,避免平面上的重复带来的枯燥感。当然康在所有的建筑中对自然光都有一份特殊的执着。
在金贝尔美术馆身上,经历了不少于9个阶段的相对漫长的设计酝酿期,终于其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达到了某种完美的均衡。不管是在外形塑造、空间布局还是在平面布置、剖面设计上都体现出了设计者的心思,其效果独具特色。
[1][英]彼得·布伦德尔·琼斯.现代建筑设计案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美国莱丝大学建筑学院.国外大师谈话录:路易斯·康与学生的对话[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