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源与治理: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探析

2014-04-06 06:08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陈 静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哈尔滨 150018)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为扭曲的权力观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毒瘤,同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重背道而驰。党的十八大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绝不允许搞特权”,强调“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指出,所有共产党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他特别指出,这个问题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涉及党和国家能不能永葆生机活力的大问题,一定要采取得力措施,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一、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主要危害

特权在不同的语境中内涵是不同的,学界对其界定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所谓特权,是指个人或集团凭借经济势力、政治地位、身份而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所享有的特殊权力。通俗而言,特权就是不受法律约束的权力即“法外之权”。由特权所衍生出的思想,就是特权思想,由特权思想生成的行为,就是特权现象。特权与权力密不可分、与腐败相伴而生、与作风紧密相联。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特权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从世界范围看,特权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并非我国独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样存在。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加之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等诸多原因,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在我国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在一部分领导干部中表现得尤为典型。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对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和警觉。

1.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危及党执政合法性。领导干部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与党的性质和执政宗旨相背离,关系人心向背,关涉党的形象。人民群众不仅仅是从党的理论、路线和纲领来认识我们党,更是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来判定党的性质,而且这种感性认识更直观、更具体、更真切,进而决定对我们这个政党是否认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认同,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危及了党的执政合法性。

2.严重破坏党群关系,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领导干部存在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自然会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与人民群众产生隔阂,从而脱离群众、削弱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疏离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的公信力,损害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

3.严重助长权力滥用,滋生腐败。特权与腐败不能画等号,但特权与腐败没有截然不同的界线。特权包含腐败因素,腐败通过特权来实现,二者的共同之处都是滥用权力谋取私利。所谓特权就是不受约束的权力,而不受约束的权力是没有底线和边界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演变成腐败,因此说特权思想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和催化剂。

4.严重损害公平正义,破坏社会稳定和谐。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主要体现为公平正义,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漠视这种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刻意破坏公平竞争规则,刻意挑战和践踏法治,结果造成社会不公、加剧社会矛盾,拉大贫富差距,带来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败坏和污染了社会风气。

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存在的基本原因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不是今天才有,它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复杂根源。

1.从历史原因看,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其一,先天不足:缘于封建主义残余太多,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中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残余很浓厚、封建遗毒很深、封建思想影响很大。这就使得我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也不可能与封建主义彻底切割联系。特别是由于我国没有经过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因此,原本应该在资本主义阶段完成的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历史任务,就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完成,所以特权思想与特权现象在我国现阶段的存在,可以说是从娘胎里带来的。

其二,后天失调:缘于新中国成立后反封建的任务完成的不彻底。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忙于撇清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相当长时期内没有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关系。我们较多地看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的一面,却忽视了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对立的一面,以致思想政治上没有在肃清封建主义遗毒这方面下大功夫、下深功夫,使封建主义的思想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了社会主义的肌体中来,像个人崇拜、个人集权、盲目服从、一言堂、终身制、世袭制、等级制、家长制、官僚主义、任人为亲、裙带关系、帮派体系,等等。这些封建主义的陈年老货,寄生在我们社会主义的肌体上,改头换面地存在着并蔓延、扩张,使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至于到了21世纪的今天,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依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并通过一些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和具体行为得以体现。

其三,文化滞后:缘于传统文化糟粕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思想需要我们承继和传承,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同时亦有着长期封建专制社会遗留下的糟粕思想,成为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生长因子。主要表现为,一是“官本位”思想。特权思想是官本位文化的必然产物。一些领导干部受“官为百业之首”的封建思想影响,成为“官本位”意识的俘虏。为官不是更好地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是把做官、升官看作人生最高的价值追求,进而用官职评判人生价值的大小,甚至崇尚“千里做官为求财”。特权思想是权力意识的衍生物。权力意味着不平等。迪韦尔热指出:“一种权力的操作意味着一个集体的文化体制建立起了正式的不平等关系。”[1]直到今天,公仆意识并未完全深入领导干部心中,并未成为一些为官者的行为操守。二是“人情大于王法”的人情观念。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情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得以运行的重要的潜规则。它使得情理凌驾于事理和法理之上,其重感性意志轻理性规范的本质以及在整个社会中的“普及程度”,对于特权思想的广泛滋生提供了深厚的沃土。在人际关系中,欧美人的人情关系倾向要明显比中国人淡薄,可以说中国存在一种特殊的人情文化,将人情看得高于一切,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人是把人情放在道理的上面的”[2]。三是等级观念严重。等级观念是儒家伦理的首要表征。等级观念具有腐朽性、封建性,它对权力倍加呵护,与权力十分亲近。许多为官者等级意识特别强,把特权视为理所当然的待遇。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政负责人把坚持党的领导庸俗化地理解为对单位党政一把手的绝对服从,不允许提出不同意见,对那些维护法律、敢于对其不法行为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加上“反对党的领导”、“不讲政治”等令人难以辩驳的政治帽子,打入另册。这使得一把手的等级意识、特权思想更加固化。

2.从现实原因看,主要也有三方面因素。其一,从思想认识上看,是价值观错位所致。权力有公权与私权之分,公权力来自于民众的让渡与授权,即权为民所赋。但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一旦大权在握,即忘却了权力的授予主体,相反会认为手中的权力是自己奋斗得来的,认为自己之前已经垫付了足够的本钱,现在是到了索本还息的时候了,这时公权就转化为私权,乃至逐渐演变为特权。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把追求特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觉得只有握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权力,才有面子,才显得有身份,因而有意识地“寻找”特权。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服务意识淡化,产生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其二,从体制机制上看,是缺乏对公权力的有效制约所致。任何权力都要接受制约和监督。孟德斯鸠曾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3]。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没有“把法律放在神圣位置”,致使尚未确立法律至上的价值理念。一些领导干部对法律缺乏敬畏之心,甚至公然站在法律之外,挑战法律的权威,蔑视法律,对执法者根本不放在眼里,导致社会法治环境恶化,人治大于法治,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出现还是由于不科学的法律法规政策导致的。特权是法律政策之外的权益,但往往又是法律政策造成特权[4]。有时正是由于法律政策本身存在问题,才造成了特权的存在。

其三,从发展阶段上看,是转型期制度漏洞所致。由计划经济体制向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时期,必然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旧的规范逐渐解体,新的规范却难以在短期内确立它的权威,新旧规范都无法有效地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所以,“制度真空”、“制度疲软症”是我国在社会转型的进程中面临的一个巨大陷阱。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由于制度和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特别是由于改革还未彻底到位,一些行政机关手中还掌控着大量公共资源和行政审批权,为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和条件。

三、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主要举措

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存在,无疑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与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严重背离,必须坚决反对和治理。但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是长期形成的痼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既需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同时又要积极寻求治理的突破口,以人民利益至上、法律至上的价值理念,高举民主与法治的旗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扩大人民民主,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先易后难,久久为功,积累式前进,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强化高级干部带头,是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关键。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主要指向应是掌握公权力的领导干部,无“权”,也就无所谓“特权”。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要身体力行,带头克服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领导干部在社会上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的一言一行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从领导干部开始,将会卓有成效地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要求党的高级干部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他说,“克服特殊化,只要高级干部带头,这个事情就好办了……如果我们高级干部首先把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解决了,就能理直气壮地去解决全国在其他方面存在的这类问题”[5]。邓小平的这一宝贵思想对我们今天思考如何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这方面我们党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我们党之所以在反对“四风”、治理“三公”消费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其中一个基本经验就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以上带下、以上促下。中央八项规定的核心内容就是反对特权。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逐步落实,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在增强、工作作风在转变、奢侈浪费现象在减少、脱离群众现象在降低、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在增强,党的威望在提升。生动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上要持续坚持这一经验性做法,相信依靠高级干部的率先垂范,就一定能在这个问题的治理上实现一个根本性的改观。

2.强化思想教育,是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由来已久,有效治理的长期对策要靠思想教育。其一,强化权力观教育。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才能自觉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反对和抵制特权。广大领导干部务必牢记,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有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一切权力的行使必须依照法律制度的规定,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保证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把权力变成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唯有对公共权力有正确认识,才可能不搞特权,从而奠定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思想基础。其二,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那么,如何衡量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将其归纳为四个能否: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四条标准为依据,通过党干校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学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情感,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其三,强化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文化是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向社会传递廉政价值理念,进而推动、促进廉政理念生成的文化。作为反腐倡廉的基础及拒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廉政文化建设是从源头上有效预防腐败的治本之策,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具有极为独特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重视并有效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将加大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荡涤力度,强化领导干部职业道德和廉洁从政观念。教育领导干部以廉洁为荣、以贪腐为耻,主动自觉地摒弃特权思想、杜绝特权现象。建设廉政文化,就是要通过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使重官轻民、重权轻法等被颠倒的现象得以矫正,使蔑视法律权威、“高人一等”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失去生长的土壤。

3.强化制度建设,是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根本。与思想教育相比,制度更具有稳定性、长期性、规范性的特点,是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重要载体。要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制定有利于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克服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考核、评价、任用、提拔、监督的各项制度,在各个相互衔接的制度安排中,都要贯穿体现各级领导干部克服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一贯要求。制度侧重于规范,是教育和监督的依据和保证,只有通过搭建和完善制度这一刚性的约束平台,才能让广大领导干部对制度怀有敬畏之心,自觉地把规章制度当作“高压线”和“雷池”。其一,尽快在全国建立领导干部财产公开制度。实行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在西方被称为“阳光法案”,是最有效最廉价的反腐办法,当然也是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良策。领导干部财产公开制度的推行,可以推动政务公开、国家财产公开,让各级领导干部的消费处于阳光之下、处于百姓的监督之中,促进其克服特权思想,消除特权现象。其二,完善相关制度法规。现阶段,有《公务员法》、《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制度法规,对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提出具体规范要求,为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总体上看,有些领导干部对一些相关内容不清、要求不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必须要实现从粗到细、从提倡到强制的转变,要完善相关制度法规,使其从政时明确自己应遵守的规范,逐渐养成平等意识,强化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其三,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问责制。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对问责的情形、方式、程序等作出了详尽明确的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在实际工作中,认真严格执行这一规定。通过问责制度的实施,让领导干部养成尽职尽责、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思想意识。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要坚持以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规范党员干部的权力行使,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从根本上铲除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4.强化监督力度,是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核心。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既靠自律,更离不开他律。在发挥制度作用的同时,更不能忽视监督防控的积极作用。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监督体系,建立起强制性的监管防控网,通过强大的外在压力使各级领导干部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其一,强化组织监督。党内监督的实质是党从人民利益出发,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而其核心问题,则是对权力予以有效制约。加强党内监督对党员领导干部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十分关键。一是要认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严格执行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二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有效防范权力失控。要监督关口前移,既关注领导干部的工作表现,又关注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交往圈,还要注意其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表现。要对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八小时以内和八小时以外加强监督。对党员领导干部任前、任中、任后进行全程监督。三是要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一把手”的监督,注重对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落实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执行民主集中制、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等情况的监督。四是加强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权力行使的监督,注重对干部人事权、司法权、行政审批权和行政执法权的监督,加强对财政资金、金融、国有资产的监管。其二,强化群众监督。加强群众监督是健全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制约机制、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一项重要内容。民众的广泛参与是监督得以强化的重要环节。但现在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依然存在着想监督又不敢监督的顾虑,要进一步完善反腐败举报制度,让知情的群众没有后顾之忧地提供腐败线索。同时通过激励机制强化群众监督,加大对举报者的奖励力度。其三,强化媒体监督和舆论监督。媒体因其公开性、时效性在监督工作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也是搞特权的人最为惧怕的。而新兴媒体即第四种权力网络监督的力量更是无人敢轻视。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一个又一个搞特权的官员在网民的举报下、相继下台落“网”。因此,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上举报,同时有关部门要主动回应、及时介入,作出相关的制度安排,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在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中的重要作用。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党事务、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舆论监督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公共力量。所以要从制度上保障媒体的采访权,坚决支持新闻媒体对搞特权的官员、特权现象予以揭露;对因特权思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予以抨击和曝光;对因特权行为导致的贪腐案件予以坚决查处,始终保持对特权现象“零容忍”。

参考文献:

[1]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16-117.

[2]林语堂.吾国吾民[M].台北:台湾综合出版社,1976:72-88.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4.

[4]何跟生.关于当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思考[EB/OL].中国江西新闻网,2013-03-07.

[5]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90.

猜你喜欢
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无聊是一种特权
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重大意义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反对干部特权思想的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试论现阶段特权问题及其治理
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防止权力寻租问题研究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