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萍
作为德国和欧洲的领军人物,默克尔7月6日到8日对我国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活动。此次访问既是她去年12月赢得大选连任后的首次来访,也是她作为德国总理9年来的第七次访华,创下了德国总理访华次数之最。默克尔此行的首要议题仍围绕经济,诞生了10多项新协议,其中两国在新能源和环保领域的合作取得突破。以政治互动为基础,经贸合作为依托,德国发展离不开中国这样的外部支持,也预示了中德关系从“互补”走向“融合”,更为大国外交树立了“范儿”。
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同时也是重要的资金及技术来源国。2013年,中德贸易额达1616亿美元,是1972年两国建交时的580倍。无论是从体量还是从重要性上看,中德经贸合作均走在中欧经贸合作前列。一方面,德国连续30余年保持中国在欧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边贸易额自2009年起已连续5年占中欧贸易的三成,欧盟对华出口中一半来自德国,自华进口的四分之一流向德国;另一方面,中国自欧盟的技术引进有40%来自德国。同时,德国对华投资占欧盟对华投资的25%,自2003年起超过英国成为欧洲最大对华投资国。目前德国在华企业约8200多家,累计投资额超过200亿美元,几乎各行业领军企业均已在华布局并深入发展。
德国总理此次访华不仅仅是中德合作,更是带来了中国与欧洲、中国与西方、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会见默克尔总理时所说,双方应该在“世界大棋局”里审视和运筹中德关系。中国与德国关系紧密后,中国不仅通过德国来“撬动”欧洲各国,更通过“盘活”中欧关系,“激活”美国和日本。以前的中国更多的是有求于人、被动应付,现在,其他大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与中国的关系。谁能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找到机遇,谁就能更快摆脱危机,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比之下,目前美国对中国新一轮机遇的把握就显得非常迟缓,日本就更差。而德国与中国同样作为制造业大国,在应对美国的关系上,有很多相通的利益。所以通过德国在西方国家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可以更好地“平衡”于各个国家。
除了和默克尔一样关注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更强调金融领域合作。7月7日李克强介绍中德总理会谈成果时表示,默克尔此访期间,两国建立了高级别财金对话机制,一致同意加强创新、可持续发展、环保等合作,中方宣布向德方提供800亿元的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额度。
在默克尔七次访华行程中,这是她第一次在访问北京之前,选择先探访其他地区,并且选择了中国的西部。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看,首先,由于中德合作已经较深,东部沿海的布局已经饱和,可供挖掘的附加值也逐渐降低,而西部却有着巨大的空间等待挖掘。作为中德合作下一步的重要战略,了解西部对德国来说非常关键。其次,西部的城镇化是德国最看重的历史机遇之一,将为德国各界带来丰厚的回报。同时,目前规划建设的丝绸之路和海上经济带,终点在德国,起点却在中国的西部,所以要帮助德国民众尤其是企业,理解西部并早日找准机遇。换言之,默克尔亲自将成都定为访华的首站,是因为她背后的数千德企对西部市场的兴趣。中德对话的德方主席马丁说:“中国政府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对外国投资者很有吸引力。四川和德国人口数量差不多,四川在消费产业、汽车以及IT方面有优势,和德国相同,所以德国对四川颇有兴趣,很多德国企业在四川进行投资。”
事实上,以德国博世集团为代表的德企早已实施了“西部战略”。2011年博世总投资的41亿元人民币中,30%都用在了中西部地区的业务发展上,他们在展望这个城市未来五年和十年发展方向时看到的,是成都具有成为西部核心的巨大潜能。众多的德国企业家们看到了最近几年中国西部地区比沿海地区快很多的强劲增长和中国西部地区的3.8亿人口的越来越富裕,这里对可持续建筑、乘用车、富有营养的食品以及品质更高的家用电器的需求越来越多。西部的巨大市场更是让德国汽车公司独占鳌头。2013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在中西部的销售份额占约20%,而四川当地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基本都是“德国制造”。而成都对于德国的特殊,更是因为汽车产业链的集聚效应。博世集团之所以要如此大规模地投资成都,产业集聚成了他们非常看重的一点,成都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距离博世的中西部区域客户较近,可以更好地服务本土客户。而且成都建立的汽车核心产业区,更是吸引了众多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厂商落户成都。
撇开商业因素,人文环境是西部省份吸引外资时的特殊资源。因为德国人非常注重生活质量,污染严重的地方他们就不愿意来。以前派不出高管来中国,这已经成为许多跨国集团与中国合作的困难,但是,在拜访了多个中国城市之后,德国各界人士将发现,自己最喜欢的中国城市不是发达城市,而是成都这样的西部休闲城市,因为其田园风光跟德国很接近。
德国将绿色经济作为两国关系率先建立的合作关系。德国总理默克尔7月8日在清华大学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进行演讲,呼吁德中率先建立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伙伴关系:“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机遇,激励我们用新的道路创造丰富的资源和生活。”德国在能源转型过程中,1/4的电力是从可再生能源获得的,几年后这个数字有望达到50%。中国每年有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她此行到访成都也是为了了解中国在城镇化方面面临的挑战。
默克尔访问成都最主要的行程有两项,一是考察德国企业在当地的运营,第二就是出席中国(四川)——德国新型城镇化论坛开幕式。默克尔在论坛上表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较为发达,但中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能照搬沿海模式,而应该重新寻找答案。城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涉及教育、住房、交通、社会老龄化、农民工问题等,每一项都非常艰巨,在进行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统筹、平衡地进行发展。中国现在的情况跟以前的德国十分相似。现在中国中西部地区有了新的发展机会,但也面临着工业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等,所以,你们可以做得更好。
事实正是这样,德国对清洁能源有着深刻感悟。德国也经历过严重污染,父亲河、雾霾的严重污染,但后来德国“痛改前非”,极其重视环保。现在德国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主动提出退出核能的国家,20年来逐步用清洁能源替代核能。虽然德国没有出现像特斯拉这样很抢眼球的企业,但德国人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其绿色经济模式值得中国学习。而中国西部,正是中德绿色经济合作的主要阵地。中国的西部起步较晚,我们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一开始就要做好绿色环保,以免像东部一样将赚来的钱都用来治理污染还不够。通过向德国学习大量的经验教训,帮助西部从一开始就直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眼下,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已经被作为贵州等西部省份的首要战略,生态文明被放在了与经济指标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上。
伴随全球经济复苏,德国出口有望迎来新增长。德国政府预计,在投资恢复增长的情况下,今年德国出口增幅将提高至4.1%,而进口将增加5%,贸易顺差可能降低。此外,今年德国消费和投资会有不同程度的明显增加,预计出口有望首次突破2万亿欧元(约合2.78万亿美元)大关。
金融“搭台”,经贸“唱戏”。中国对德投资起步较晚,但近年正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中企正加速对德优质制造企业进行并购投资。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累计对德投资约40亿美元,年均投资项目超过100项,在德企业已达到2000多家。德国的法兰克福是欧元区金融中心,中德贸易占中欧贸易总额的近三分之一,德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对使用人民币结算并投资保值的内生需求强烈。今年3月份,中国央行与德意志联邦银行签署在法兰克福建立人民币清算机制的谅解备忘录。这将有利于中德企业和金融机构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4月底,德国最大国有开发银行复兴信贷银行发行两年期人民币债券。
在经过漫长的沟通并确定细节后,德国DAX指数终于在近日引入了中国,这也成为国内第一只引入的德国指数。在欧元区“金鸡独立”的德国经济,尽管经历了近一年来的悲观情绪,但仍是中国金融机构进军海外的不二选择。目前已有不少金融机构“先发制人”,开始抢滩德国市场,并推出相应产品。随着监管的放开,不仅中国和德国之间交流紧密,中资机构进军海外和外资机构抢滩中国也已“势不可挡”。目前华安基金推出了国内首只专注投资欧洲的基金——华安德国30(DAX)ETF及联接基金。德国30(DAX)是代表德国股票市场的蓝筹基准指数,成份股包含了30家在德交所主板市场上市的规模最大、交易最活跃的德国公司股票。汇添富基金在2013年2月26日签署合作协议STOXX,汇添富基金获得欧洲STOXX 50指数(EURO STOXX 50 Index)的独家授权。通过投资该产品,投资者就如同购买了一揽子欧洲蓝筹股票——世界第一奢侈集团LVHM、世界知名汽车公司宝马公司、梅塞勒-奔驰、全球最大的电气和电子公司西门子公司的股票都尽在其中,目前全球有21只ETF产品跟踪该指数。德国交易所中国区相关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德国DAX和国内多家金融机构有合作,而且不仅仅是指数的使用方面,可能未来还会扩大其他的合作。
此次默克尔访华展现的,除了企业对西部的信心,更重要是中德关系从互补到全面融合的转变。
默克尔在成都展现了“邻家大妈”的风范。她亲自去菜市场购买“宫保鸡丁”的原料,然后到酒店向厨师学做宫保鸡丁。之所以如此重视民众交流,这是因为民间社会的合作,是下一步中德关系的关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包括本世纪的头十年,德国人非常喜欢中国。但最近的瑞士调查显示,70%的德国人讨厌中国,一是因为媒体误导,二是沟通渠道不够,官方、民间的交流太少。
对于两个工业大国,在短期的未来,中国工业仍然无法与德国全面竞争。中国经过几十年发展,确实有些领域已经可以与德国竞争,比如钢铁、高铁,但是总体来说还不能与德国全面竞争,如在创新性的制造业、人才、科技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而人才、科技,又正是此次默克尔访华重点希望推荐给中国的,她特地考察了大众汽车在成都的职业培训,也重点参观了社会教育机构。
学习德国的教育体系,对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作用非常关键,也是中德关系从“互补”走向“融合”的主要推动力。对于德国而言,创新不仅意味着科技创新或技术交流,同样涉及到职业教育体系,关联到保障创新的社会福利体系,构成创新基础的教育体系等。对德国教育体系的学习,也许会深化中国对创新的理解,引导中德合作的创新。这种合作甚至将两国的发展模式、发展理念高度融合在一起。这样,中德合作从互补向互融方向迈进。
在全面融合的过程中,金融的角色很特殊。德国的金融似乎并不像美国、英国那样张扬,这也正是中德金融合作的优势。德国金融体系的基础是其极具特色的“社会市场经济”,德意志民族的特点就是稳、低调,金融领域德国给中国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德国金融制度非常有利于稳定,德国央行独立于政府,对德国的金融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这就正是欧洲央行完全按照德国央行的模式建立起来的真正原因。相比于中美金融合作的风险,中德金融合作将更符合稳健谨慎的战略。德国金融体系的稳健,将帮助中国与德国的合作也非常稳定,不易引起巨大波动。中国也在强调,我们宁可步子慢一点,也不能犯决策性的失误。金融政策的稳健,才能与德国一贯的稳健作风合拍。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这是驻华欧盟商会报告得出的悲观结论,说的是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兼之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开放等方面不尽如人意,外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利润下降、有撤资转移至东南亚的现象。德国媒体甚至接过这一话茬,警告中德合作的黄金期已近终结。有鉴于此,此次默克尔访华率领的近千名德国企业家,将从企业合作层面续写“中德黄金十年”,展现新一轮外资企业在中国黄金时代的即将开始。
在中国政府网对李克强与默克尔会面后记者会的报道中,几乎近一半的篇幅,是李克强对中国经济形势的描述。这段描述看似普通又冗长,却是寓意深远。在被称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元年的2014年,中国经济和改革受到许多人质疑,一些国家甚至唱衰中国。在各国唱衰、怀疑、犹豫的关键时刻,需要强有力的西方领导人,帮助世界各国理解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机遇,而不是只盯在暂时的增速放缓上。
此次默克尔访华,中国利用德国之口向世界宣告,哪个国家最先抓住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机遇,哪个国家就最受益。今年3月习近平访问德国时,要求以参观二战纪念馆为象征,联合德国警示日本,但默克尔没有配合。中国之后立刻给了英国各种商业大单、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额度等,把德国希望得到的一部分利益优先给英国。因此,默克尔想通过直接接触,更多了解中国,这次她去成都就反映了这点,这也是她此次访华的一个亮点。以美国、日本为首的不积极抓住这一轮机遇的国家,将失去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在各国长期缓慢的增长中,中国7%的增速仍是全球惊人的,发达国家已经很难找到增长点,必须依靠中国。
默克尔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表示,现在中国增长速度稍微放缓是“合乎逻辑”的。中国的不同地区有不同发展速度,沿海地区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增速肯定要放慢,而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仍然相当快。中国面临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老百姓更多地关注环境空气质量。中国提出了很多节能减排、环保技术措施,希望中国作出谨慎高明的决策。
中国西部开发战略是中德关系下一个十年的新燃料,默克尔到访成都,正是德国企业拓展中国西部市场的一个信号。而中国正在积极推行“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而德国在这些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成为中国对外合作的不二选择,中德合作从传统机械制造领域到环保、低碳、新能源领域拓展,正在添加新燃料。
若盘点默克尔七次访华的行程,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一直是重中之重。为了自身经济发展和推进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德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之一便是巩固和提升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努力与更多国家建立和深化贸易合作伙伴关系。其中,中国作为其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合作伙伴,重要性自不必说。何况过去数年来,德国对中国的出口也持续上升,其中德国机械和汽车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给德国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并且伴随着中国经济复苏,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也会持续回暖,中国也乐意与德国开展更深层次的财金合作,也希望有更多的德国企业来华投资建厂。当前,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和重要的资金及技术来源国,而中国也是德国在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出口国,经济纽带促使中德关系日益紧密。这也决定了在近年来中德高层互动中,经贸合作始终是核心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