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油气合作风险分析及对策

2014-04-06 02:52:32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亚油气石油

蒋 焕

(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都610500)

中亚被誉为“21 世纪的能源基地”,已成为仅次于中东和西伯利亚的第三大油气富集区。中亚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这3个国家,其中哈萨克斯坦油气储量最为丰富,截止到2012年底,哈萨克斯坦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8%和0.7%,储产比分别为47.4和65.6,其中石油储量排名全球第11位;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储量巨大,享有“中亚科威特”的美誉[1],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9.3%,位居世界第四,储产比大于100;乌兹别克斯坦油气资源也很丰富,天然气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0.6%,排名全球第22位,储产比为19.7。中亚以其富足的资源禀赋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相对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成为中国第三大油气进口来源地。

参与中亚油气合作的中国石油企业主要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振华石油控股有限公司等,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中亚的业务开展得最为广泛,主要涉及上游的勘探开发和管道运输,其旗下的新疆油田公司、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和西部钻探工程公司分别负责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业务。如今,中亚油气合作已经成为政府、企业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中国国内的学者大多从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宏观视角研究中亚油气合作的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等[2-4]。在风险研究方面,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经营风险、国际石油项目风险等方面[5-8],鲜有学者针对中国石油企业在中亚油气合作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研究。文章主要针对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这3个产油国,从内生和外生两个维度对中国石油企业在中亚油气合作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1 石油企业中亚油气合作风险分析

1.1 内生风险

内生风险是来自合作本身的特有风险,是指由合作伙伴个体差异、合作成员的能力、道德问题等自身内部因素可能引发的经济或非经济性损失,具有可控性。石油企业在中亚油气合作中的内生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文化冲突风险、能力风险、合同风险、安全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表现为故意欺骗等机会主义行为和未按约定及时、足量投入资源等违约行为。信用问题是维持良好合作关系的最大障碍,它迫使合作一方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另一方进行监督,从而增加隐性合作成本。导致企业信用水平低下的原因有很多:第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第二,缺乏相应的监督惩罚机制;第三,产油国地位的不断提升。

(2)文化差异风险

文化差异通过影响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影响合作效率,进而影响项目目标的实现。在中亚油气合作中,合作成员在文化上的差异尤为突出,不仅体现在经营理念、管理风格、工作氛围等企业文化方面,同时还体现在语言、思维模式、宗教信仰等地域文化差异上。这些文化差异会使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协调难度加大,甚至引发文化冲突,当出现多方合作时,发生这种风险的可能性会变大。

(3)能力风险

能力风险是指由于受自身或者合作伙伴的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等能力限制而无法完成或无法按约定完成合作任务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对技术难度估计失误,未能对项目进度、成本、质量等进行有效控制,导致项目资金周转困难、项目质量不合格等,其结果可能是无法达到预期经济效益,甚至使项目被迫终止。在中亚油气合作中,中方企业会按照资源国要求将部分任务分包给当地企业,部分当地企业由于受自身规模、资金、技术、设备等能力限制,无法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分包任务,从而拖延项目整体进度,给项目带来损失。

(4)合同风险

合同风险是指由于合同条款不明确、疏漏或有失公正而使一方或双方遭受经济或非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中亚油气合作事关双方经济利益和国家间政治关系,如果合同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轻则致使合作项目陷入亏损甚至失败,重则很可能引起国际纠纷。

在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第一,违约,即一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约定;第二,由于文化差异致使双方对同一条款产生不同理解并导致履行争议;第三,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合同无法履行且双方未就变更合同内容达成一致,从而使合同被迫终止。

(5)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是指石油企业在油气勘探、开发、储运、炼油化工、销售过程中,由于设备老化、故障、员工操作失误、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的井喷、漏油、爆炸、火灾等安全事故,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减缓项目进度、环境污染甚至形象声誉受损等等。

1.2 外生风险

外生风险是指由外部因素变化导致的负面结果及影响的可能性,其根源在于外部环境,具有不可控性。石油企业在中亚油气合作中的外生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1)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主要表现在中亚产油国政局,油气领域的政策、法律、税制的稳定程度以及第三方国际势力的介入。总体而言,中亚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目前尚无有关该地区重大政治冲突的新闻报道,但是各产油国在油气领域的政策、法律、税制却变动频繁,且税负比较繁重。

(2)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是由产油国的民族宗教矛盾、当地社会风气和治安、居民和社会团体的抵制行为、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社会因素引发的风险,其影响不容小觑。此外,资源国的基础设施状况和人员素质也是影响中亚油气合作的重要社会风险因素。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中亚三大产油国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均比较落后,给中亚油气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人员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3)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在中亚油气合作过程中,因汇率变动、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等导致石油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中亚油气合作属于跨国经营,一般采用美元结算,而且涉及资金额度巨大,因此,大幅度的汇率波动成为中亚油气合作中最重要的经济风险因素之一。汇率变动引起的经济风险具体表现为资金汇入产油国前的看涨风险和资金收回时的看跌风险。而通货膨胀必然会引发物价和工资的上涨,进而直接增加项目成本,降低利润。例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石油企业在中亚油气合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油气需求减少,国际油价下跌,石油企业利润减少;融资难度加大,上游勘探开发项目推迟甚至被迫取消;中亚产油国银行信用风险增加,产油国及时、足额地向中方企业支付款项的风险加大。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在中亚油气合作过程中,由于激烈的同行竞争和油价波动而使石油企业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中亚以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战略性地理位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中亚油气领域,据专家预测,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上升。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在中亚油气合作中必然会面临复杂而激烈的竞争。目前,雪佛龙、埃克森美孚等西方跨国石油巨头抢占了地质条件好、储量大、勘探开发难度小的优质区块,它们在资金、技术、跨国管理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是中国石油企业在中亚油气合作中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同时中国石油企业还要面对来自俄罗斯、日本、印度、韩国、马拉西亚等国家的石油公司的竞争。另外,国际油价波动是石油企业在中亚油气合作中面临的最大市场风险,国际油价的涨跌直接影响到中亚油气合作利润的得失。

(5)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由中亚油气合作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条件、气候、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导致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地质条件是影响油气勘探开发的最重要因素,是由地球内部经过上亿年的漫长运动形成的,具体表现为断层构造特征、储层特征、油藏特征、渗流物理特征等[5],这些地质特征直接影响到油气区块的可开采储量、开采难度,进而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另外,地理位置、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也是影响油气勘探开发和管道修建的自然因素。中亚地区多为荒漠和戈壁,气候干燥,降水稀少,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极为恶劣,这给当地的油气勘探开发和管道建设带来诸多挑战。雪灾、旱灾、地震、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以及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可能导致中亚油气合作项目被迫中断或取消。

1.3 各类风险之间的关系

根据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决定性因素,外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此可以推断,内生风险是中国石油企业在中亚油气合作过程中要面临的主要风险,而外生风险则对内生风险的发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各类风险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

信用风险、文化差异风险、能力风险都会加大合同风险发生的概率。其中,合作伙伴信用风险和能力风险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合同履行阶段违约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文化差异则极有可能致使双方对同一合同条款产生不同理解,最终导致合同履行风险的发生。同时,合作双方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能力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安全风险。如果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有限,那么发生安全风险的概率就大。

各类外生风险的发生会加大内生风险发生的概率。例如,金融危机的发生致使企业资金筹措能力降低,进而加速能力风险的发生;同时激烈的竞争会促使企业不断推出新技术或新的管理方式,这也会加速能力风险的发生;资源国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新政策和法律、当地环保组织的抵制以及突发的自然风险都会加速能力风险、合同风险、安全风险的发生。

2 对策建议

2.1 政府方面

(1)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是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6国于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宣布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应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这一平台,深化安全合作,共同打击“三股势力”,维护中亚地区安全与稳定,为中亚油气合作创造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目前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中有80%以上集中在油气领域,未来中国企业可考虑提高非油气领域的投资比例,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积极与中亚国家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工制造等多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2)鼓励民间自由交流与合作

官方合作往往带有较多的政治色彩,而非政府的民间交流与合作能够促使双方放松戒备,使整个交流过程更加平等、自由和开放。民间组织在文化、教育、绿色环保、医疗卫生、慈善公益等非经济领域交流与合作的效果会更好,更能拉近中国与中亚人民的心理距离。

(3)建立中亚油气合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中亚油气合作的一部分风险源于信息缺失。基于中国驻中亚各产油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信息不全的现实,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机构代表国家,组织由国内专家组成的智囊团和参赞处采用多种渠道对有关中亚油气的信息进行调查研究,并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关注国际油价走势并对有关中亚油气合作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利用网络等多种途径为石油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

2.2 石油企业方面

(1)充分做好合作准备

首先,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收集有关产油国的政治、政策、经济、法律、竞争等信息,慎重选择合作项目,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绝不盲目投资。同时还要对合作伙伴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要对其信誉和能力进行严格审查,避免因合作伙伴信用问题或能力欠缺而引发的信用风险和能力风险。

其次,在谈判阶段,务必选派拥有丰富外事经验,精通谈判技巧和资源国政策、法律、税制等背景的人进行谈判,以确保谈判效果。

最后,对合同条款进行仔细审查。合同条款要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严格的惩罚性条款,防止对方不讲信用,逃避责任,确保条款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认真研读每一项条款,必要时还应聘请当地有经验的律师进行审核,避免因合同漏洞带来的风险。

(2)努力提升自身实力

一方面,中国石油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比例,专门针对中亚油气区块的地质条件进行技术攻关,不断推出新成果,不但可以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率,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逐步缩小与西方跨国石油公司的差距,降低同行竞争风险以及因自身技术限制而产生的能力风险。

另一方面,必须重点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当地语言,精通国际商务运作管理和产油国政策、法律、税制以及社会文化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提升自身的跨国经营管理能力,降低管理能力风险。为此,可以挑选一批长期在中亚工作的中青年技术骨干进行培训。这些人精通技术,对中亚环境又有亲身体会,可对他们进行俄语及产油国政策、法律等方面的重点培训。

(3)做好跨文化管理

跨文化管理能够有效降低中亚油气合作中的文化差异风险。

一方面,必须使中方员工和中亚产油国员工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加深双方在思维模式、价值观、行为习惯、风俗文化等方面的相互理解,同时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进行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和沟通,消除固有的民族偏见和歧视,形成一种相互信任,彼此尊重,求同存异,互通有无的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实施本土化策略,挑选一批优秀的当地员工进行重点培养,鼓励他们承担一些重要的管理工作。另外,还可以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当地员工进行奖励,例如安排他们来中国进行培训、参观和旅游。

(4)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中亚油气合作项目风险预警机制,持续动态地对各种风险进行跟踪、预测和评价,并迅速做出预防和控制措施,把损失降到最小或将损失维持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同时,也可以考虑与政府或金融保险机构共同出资成立专项风险保障基金,应对突发紧急风险。此外,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品,将汇率风险和价格风险降到最低。最后,通过购买各种保险和分包风险业务等措施,将风险转嫁出去,也是石油企业规避中亚油气合作风险的有效手段。

(5)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增强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定期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健全安全生产制度标准,重视资格审查,规范人员操作,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立即做出彻底处理,坚决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建立自上而下的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把安全生产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增强员工执行安全生产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尽力消除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风险。

3 结语

中亚油气合作是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政治、外交、经济、安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中亚仍然属于全球投资风险较高的地区之一[9]。因此,石油企业必须深刻认识中亚油气合作风险的复杂性,采用多种综合手段努力降低和规避风险。同时国家也应从多方面予以支持和配合,协助石油企业降低风险,以保障我国石油安全和石油企业的经济利益。

[1] 张友国.论析中亚的战略资源价值及其对中国的战略意义——以国际政治的视角[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22(3):44.

[2] 韩立冬.中国与中亚国家油气合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9.

[3] 谭森.浅析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重要性与对策[J].商,2013(1):59-60.

[4] 石岚.中国中亚能源通道与中国能源安全[J].东南亚纵横,2011(10):86-89.

[5] 杨彬.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开发项目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6] 张强.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防范对策研究[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2010.

[7] 范秋芳,戴秀芝,李平.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风险及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4):1-4.

[8] 苑霞霞.国际石油合作项目跨文化风险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2.

[9] 陈杰军.浅析中亚市场投资风险[J].中国高新区,2008(6):86.

猜你喜欢
中亚油气石油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10
石油石化展会
平凉,油气双破2万吨
“峰中”提前 油气转舵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非常规油气(2021年2期)2021-05-24 03:23:36
奇妙的石油
油气体制改革迷局
能源(2017年5期)2017-07-06 09:25:55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 03:13:58
中亚速览
中亚信息(2016年3期)2016-12-01 06:08:22
民营油企的中亚并购潮
能源(2015年8期)2015-05-26 09: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