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北少数民族体育训练基地现状管窥全国民运会发展瓶颈

2014-04-06 01:50:18政,程
关键词:体育训练体育项目教练员

向 政,程 兵

(1.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湖北恩施445000; 2.湖北职业交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50)

一、湖北省少数民族体育训练基地现状

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要选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项目,集培训和训练于一体,逐步建立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民委共同制定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管理办法,定期进行考核评比,命名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1]。按照鄂民宗发[2004]8号文件精神,湖北省民宗委与湖北省体育局共同确定了8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

(一)场地设施及资金来源

湖北省8个少数民族训练基地包括即湖北民族学院、恩施州职业技术学院、恩施州体育运动学校、恩施市盛家坝民族中学、恩施市小渡船民族中学、五峰自治县湾谭民族中学、鹤峰县太平民族中学、宣恩县文体局业余体校[2],这些基地主要集中在土家族、苗族聚集地。集训的项目包括三人板鞋竞速、高脚竞速、陀螺、蹴球、珍珠球、花炮、秋千、押加、木球、毽球、龙舟、武术、射弩、民族式摔跤等[3],但配套的场地设施却极其缺乏,急需的室内场地仅有2个。在使用效率上,能够长期使用的多是高脚竞速、三人板鞋竞速、蹴球、陀螺场地,其余场地往往在比赛前才有一定的使用。训练基地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是湖北省民委和湖北省体育局的公共投资,而基地的经营创收、企业投资几乎没有。

(三)教练员、运动员

据调查发现,训练基地全部是兼职教练,多以体育教师为主,全职的专业教练极少。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教练员的学历结构,除湖北民族学院的教师学历能保证是本科以上外,其他基地以专科为主。性别的比例也以男性居多,女性极少,2003年仅有女性教练员12人,2011年才增至29人。

运动员主要以学生和退役运动员为主,学历大都在初、高中文化水平。有研究表明:运动员平均年龄为15.4岁,专项训练时间平均为8个月[4]。一般而言,竞技体育项目的运动员必须经过教练员长期的系统训练,才能具备相应的基本技术技能,若要培养一名出色的运动员,更需细致的长期训练,不可能一蹙而就。然而现实的困境是:与现代体育相比较而言民族传统体育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约,例如相关部门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运动员保障体系不到位等。由此而导致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真正接受过长期系统训练的运动员较少,大多数参赛的运动员训练年限都不足(除武术而外),甚至有些运动员是在运动会前夕,紧急从其他类似项目的运动员中选择,突击训练。

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后备人才梯队极为匮乏,运动员的来源极不稳定,很少有家长愿意孩子长期从事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同时少数民族项目队员也不像其他的竞技体育运动员能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他们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往往民运会比赛结束后,民族体育运动员就地解散,缺乏周期科学的规划和训练。所以很多专项素质很好的、相当于运动队的二线、三线运动员都放弃了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改选现代的竞技项目。如此一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岌岌可危,它的后备力量来源面临枯竭,后备人才的水源即将断流,这是值得引起广泛关注的不争事实。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场地设施不完善

湖北省8个少数民族训练基地2个在高校,2个在业余体校,4个在中学,且有3个是在农村中学。其中,湖北民族学院训练基地场地设施相对齐全,其余7个训练基地只能被迫选择几项甚至是1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训练,场地设施不全是目前所有训练基地遇到的问题,与训练基地配套的科研、医疗等机构完全没有。

(二)训练经费来源单一、不足

湖北省人民政府大力支持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每年用于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经费高达100多万元。但这些专项经费同时需要分配给八个训练基地,并且要包含各个基地民族传统体育的集训、外出比赛交流、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等等各方面的支出,这些经费就非常有限了。当地民委在训练经费上的再投入只能是微乎其微,各训练基地经费来源严重不足。

(三)教练员素质期待提高

教练员的素质需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提高,第一,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尽管很多教练员的幸苦付出,但在训练补助、奖罚力度等方面收效甚微,在解决教练员实际问题的同时,需要教练员无私的奉献精神。第二,教练员训练水平有待提高。湖北省虽然每年都有专项经费投入教练员的培训,希望提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和专业能力,但其投入的经费很有限。第三,教练员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在丰富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同时,还要有不断摸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实践经验形成文字化、理论化。

(四)运动员面临的困境

运动员面临的困境有三个方面。第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具有短期突击、随意抽调、拔苗助长的特点。没有经费的保证,运动员缺乏训练的积极性,只能在比赛前突击训练;教练员为了短期的效果,忽视基本技术的训练,致使很多运动员技术动作不规范;很多初高中学生运动员过早投入专项力量练习,浪费了运动天赋。第二,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没有长期的训练,成绩没有延续性,甚至,有的训练基地后备人才严重不足。第三,由于少数民族竞技体育运动员所学的民族体育运动技能并没有直接对应的产业,退役后,他们面临找不到对口专业工作的现实困境,再加上现在就业压力大,这样的前景势必打击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

(五)实践超前、理论滞后的尴尬境地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在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这种实践形式中迅速成长起来的。自1953年11月8日至12日,天津举办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来,全国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成功举办了九届,规模越来越大,运动竞赛项目从最初的6项发展到如今的16项;表演项目也越来越多,由最初的3项发展到现今的180余项。并且如武术、射箭、赛龙舟、摔跤等单项比赛也在迅猛的发展中,已经形成具有全国范围的盛会,这深刻的揭示了民族传统竞技体育内在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

实践的前行需要理论的指导,然而,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体系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研究比较薄弱,除武术的理论研究因历史原因而相对成熟外,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理论研究现状不容乐观。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专门的教材和专著较少,除中南民族大学和湖北民族学院两所高校有部分科研人员和教练员进行着理论研究外,其他基地基本无人从事理论研究,没有比较完备的科学系统的教学训练方法理论,从而也就不可能满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实践的需要。同时由于比赛场地、器材、规则的不完善和随意性较强,一些民运会竞赛项目不断变换器材、场地、规则等等,导致很多运动项目技战术发生改变,这也是很多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很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由湖北省少数民族体育训练基地现状看全国民运会发展瓶颈

(一)全国民运会经费来源单一、场地设施期待完善

由于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训练基地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基地训练经费主要以省市民委拨款为主要渠道,来源单一。经费来源不足,会导致基地场地设施不完善,教练员、运动员待遇微薄,各基地间缺乏交流,训练水平不能得到迅速提高。

(二)全国民运会教练员专业化前景堪忧

目前全国从事民运会的教练员绝大多数为兼职教练员,甚至有很多此前从未接触过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其专业化技能、理论、训练水平都严重滞后。尽管国家对教练员的培训做了大量投入,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视程度,无法致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训练中去。

(三)全国民运会运动员面临的困境难以解决

运动员没有长期的训练,运动成绩得不到提高;突击训练不利于动作技术的规范性;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得不到有效解决,甚至有很多运动员退役下来不仅找不到工作,反而落得一身伤病,严重挫败了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

四、建议

1.要解决经费问题。首先是加大对基地建设经费的投入,有明确的资金管理制度,做到专款专用;其次,要实现以政府投入为主向以社会投入为主的方式转化,要从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市场着手,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吸引力。如: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全民健身活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培训推广、民族传统体育的表演等等,拓宽各种经费的来源[5]。再如: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结合地方旅游业开发项目,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做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树立自身品牌。

2.要健全管理制度。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有规章制度,以保障训练,避免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走形式化训练[6]。完善激励机制,对成绩优异者或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有特殊贡献的有功人士,应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保证教练员训练经费,不能临时搞集训,应付比赛,对教练员有定期的学习和培训,每年组织教练员互相学习和参观,提高教练员的水平,提高训练效果。

3.加强各基地间相互交流。一是比赛交流,不仅可以促进大家相互学习技术动作,也可让大家看到自身的优势和差距。二是学术交流,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及时形成理论,相互交流,更有利于提高训练水平。

4.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基础环节。竞技体育的主体是运动员,如果没有较好的选拔机制来筛选出有天分的杰出运动员,没有经过长期科学的系统训练,运动员的来源源头就要枯竭,那么想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就绝不可能。因此,重视专业运动员的培养是保证这些民族项目得以延续的前提。在对这些项目运动员的选拔过程中需要统筹安排青少年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以“统筹规划、科学筛选、系统跟踪、重点保障、精心培育”为原则,同时,要建立起规范合理的奖惩制度,完善运动员的收入分配以及运动员退役后的保障等各项制度,提高运动员的社会福利,在工资、奖金、教育、就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7]

运动员既是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客体,又是发展目标的主体,因此,全面提高这支队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相关部门需要统筹规划,让运动员能有充足的时间参加文化课程的学习,确保他们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为运动员退役后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让运动员在安心训练的同时不为未来的前程担忧。例如在部分地区专门设立属于成人大专学历教育的运动技术学校和体育中专学校,组织全国体育院校为优秀运动队开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以及通过与普通高校联合办学、办队的形式,解决优秀运动员的本科全日制学历教育问题等[8]。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运用多种渠道来克服在运动员文化教育中凸显的问题,最终打造一支具备全面综合素质,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运动员队伍。

完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员培养的保障机制,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是当前摆在面前的难题。要克服这一困难首先从保障体系入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在役时期的文化教育、生活福利、社会保险、伤残保险等,国家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员的上学、保险等方面应给予一定优惠政策,保障运动员在训练期间的文化学习和意外保险等;二是退役后的就业安置,对成绩突出的运动员应吸纳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中来,这样可以吸引更多具有民族传统体育天赋的人才投入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来。

[1] 文教处.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EB/OL].//:www.hbmzw.gov.cn.

[2] 文教处.体育基地[EB/OL].//:www.hb2mzw.gov.cn/hbmzw/ cmsPagePub/hbmz.jsp.

[3] 冯宏鹏.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设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9):139-141.

[4] 倪东业,刘仕英.湖北少数民族体育训练基地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3-66.

[5] 刘少英,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现状及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1(3):58-62.

[6] 余松林.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86-89.

[7] 邹德新,等.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完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4):13-19.

[8] 李建设.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体制转型的“浙江实践”探索[J].体育科学,2012(6):3-13.

猜你喜欢
体育训练体育项目教练员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体育训练教学中的平衡发展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8:06
营养健康与体育训练结合的思考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魅力中国(2019年40期)2019-01-12 21:16:28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青少年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体育风尚(2018年10期)2018-01-28 22:53:45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