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族高校弱势学生发展的策略思考
——以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的视角

2014-04-06 01:50池永文
关键词:弱势少数民族民族

郑 娅,池永文

(湖北民族学院 医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促进民族高校弱势学生发展的策略思考
——以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的视角

郑 娅,池永文

(湖北民族学院 医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着重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为民族高校弱势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多元文化理解教育视域下的民族高校学业弱势学生是指因遭受多元文化差异的误解而处于学业不利发展处境的学生。本文立足多元文化理解教育,从感情交融、教育激励、矫治补防、外围疏通等四个方面开展促进民族高校弱势学生发展的策略思考。

多元文化理解教育;民族高校;弱势学生;发展策略

近些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在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得以进入高校深造的同时,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存在与发展已成为高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民族高校,作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尤其要关注学校教育中的弱势学生,促进弱势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为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素质,为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努力。多元文化理解教育这一诞生于中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新的教育理念,对民族高校弱势学生有了重新的审视,重点关照弱势学生的发展,本文试从多元文化理解教育视角提出促进民族高校弱势学生发展的策略思考,同时探索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一、多元文化理解教育要旨

多元文化理解教育是中国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在中国当代理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民族教育新理念,它是多元文化教育的视界与理解教育的视界有机地结合,是指在学校实施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开展理解教育,使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作为理解主体的师生与理解对象沟通,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在感情、认知、行为上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的过程。[1]

当理解已成为当下社会人们的生存追求时,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真正突显了理解的时代精神,一方面,它培养民族学生的开放的心灵,不断发掘自身的潜能,不断去了解其他族群的价值系统,从而成为为促进民族和谐与民族发展的合格的少数民族各级各类人才;另一方面,它促使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师生更好地筹划并实现他们的生命可能性,使个人得到更大限度的发展,从而彰显教育的人文关怀品性。更重要的是多元文化理解教育关注的重心是多元文化教育中的弱势学生,对弱势学生的产生原因及转化发展进行重新的审视与思考。多元文化理解教育强调,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我等多方面的误解而处于不利发展处境是造成弱势学生群体的重要原因,在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看来,凡一切不利于师生实践接纳性的言行,都是误解的表现,从而强化了教育的公平意识。多元文化理解教育是理解教育在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拓展与延伸,是对多元文化教育进行补充的一种教育思想与一系列策略,多元文化理解教育成为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选择。

二、多元文化理解教育视域下的弱势学生

民族高校作为各民族优秀青年荟萃之地,云集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但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以后,普遍出现学习成绩较差、完成学业较为困难、甚至遭遇学业上的留级、退学等失败,被教师视为学业成绩弱势学生,而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其实在高中时学习都比较优秀,是经过考试选拔进入民族高校深造学习的。多元文化理解教育认为,理解和误解是多元文化教育中的基本矛盾,误解是造成学生弱势后进的基本原因。

1.民族高校主体性的教育要求并未关照学校文化与学生文化群体的差异,很少考虑到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差异、学生自身所携带的民族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距离、学生间文化资本的距离会带来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可能更没有意识到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的差异、文化基础的薄弱和文化资本的缺乏其实是源自于国家教育起点上的不平等,而是用现代性学校教育的要求和标准来考核广大的少数民族学生,以致产生误解,使少数民族学生处于不利发展地位而成为学业上的弱势学生。

2.教师教育过程中由于文化偏见导致在教育观念上,多元的文化意识薄弱、多元的文化知识贫乏,缺失相应的文化反思和文化批判的思维与能力;在教育行为上,开展“同质”性的教学,忽视少数民族学生多元文化的存在价值和现实,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一样,都是“同质”的学习工具,对学生安排完全相同的学习任务,在同一教室内学习完全相同的知识内容;在教育评价上,缺乏多元的文化关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种种测验、考试与评价基本上是依据汉族文化的标准和价值去判断,这些文化偏见造成的误解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学业失败者。

3.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认同上出现了偏差,以至于产生自我误解。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主流文化环境后,必然面临主流文化、本民族文化的碰撞与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如不能妥善把握好两种文化之间的张力,势必会造成少数民族学生混淆、质疑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认同,出现对学校主流文化的不适以至排斥或对本民族文化的自卑甚至鄙视,这种文化认同上的偏差造成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误解,在心理上对自身携带的民族文化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能客观认识与评价自我;在行动上表现出回避、退让与无所适从,把自己陷入长期的自卑、疏离与隔膜中,最终导致学业上的弱势和失败。

三、实施多元文化理解教育、促进弱势学生发展的策略思考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学生在教育起点上和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这有待于国家社会的各方面政策来促进教育的公平,而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重点关照的是教育世界中的学生的发展,因而,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的目标是,在现实条件下,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依托师生的感情、智慧与行为,最大限度地筹划师生的生命可能性,不断实现师生的人生价值。 “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教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是理解教育观念系统的概括和总结,这三个理解,相辅相成,但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因为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向导,在培养学生的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为此,着重探讨教师在多元文化的学校教育中,实施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促进弱势学生较好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自我理解,培养自觉的理解教育意识,消除文化偏见

1.树立多元文化理解的教育理念

多元文化理解教育把师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坚持师生生命发展的幸福观,把关注广大师生在教育世界中的生命发展作为它的根本旨趣,体现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多元文化理解教育要求教师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传递者,被动地、机械地传递学生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应该是一个能动地、创造地理解型文化研究者[2]。在教育过程中,要深入思考,投入情感,尊重和理解多元的文化,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平等的、恰当的、多元方式的教育,以满足所有学生的成长需要,要给所有学生带来幸福感,力求在有限的条件下通过理解性教学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因此,在民族高校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开展理解教育,教师首先要树立牢固的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理念。

2.培养多维的多元文化理解能力

文化的多样性是我国民族高校的现实状况,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理应是民族高校教师的素质结构要求。但由于我国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较少文化的思考与培养,导致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不够。教育可以培养偏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偏见[3]。因此,教师要加强多元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多元文化意识,要学会理解学生所携带的民族文化,要学会与所有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沟通交流;要学会引导学生的文化认同,教师不仅自己要认同多元的民族文化,还要促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因为大学阶段是发展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时期。对处于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双重影响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教师如能帮助、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两种文化的关系,使学生既坚持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又坚持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不仅能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还能激发学生学习主流文化的兴趣与热情,进而取得提升自身学业成绩的良好效果。相反,如果教师没有加以很好的理解与引导,就可能引起少数民族学生双重文化中的认同混淆,甚至鄙视、自卑自身所属的民族文化,这种心态极不利于学生发展与学业成绩的提高。教师要不断进行文化反思、自我检查,要有意识地尝试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环境和理解性的教学方法,学会如何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生活文化和知识体系,教师要开展各民族学生的合作性学习,以促进民族文化整合,要尽可能地避免教学活动与评价中的文化偏见,正视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异质性差别,使少数民族学生在理解性教学中找到自信。

(二)加强相互理解,实施有效的理解教育策略,促进文化适应[4]278-319

教师作为理解对象,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解,教师要理解基于多元文化差异而引起学生的各种不良心态、行为,以及最终导致学业失败的结果,要实施对症下药,通过运用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文化适应,帮助弱势学生获得较好的发展,使所有弱势学生感到幸福。

1.感情交融策略群

理解教育的实质之一即为“感情先行”,由于语言的差异、文化的距离、文化认同的偏差、文化基础的薄弱,很多少数民族弱势学生存在着自卑、戒备、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要促进弱势学生发展,首先要走进弱势学生的心灵,加强与弱势学生的沟通、交流,从感情上弥合他们的消极情绪。

第一,对内心痛苦、情绪不安、拒绝他人帮助的学生,多采取情绪发泄的策略。教师主动与学生聊天、谈话,主要是做好一个倾听者,真诚的听学生谈感受,给予他们发泄不满情绪、苦闷与表达自我内心的时间与空间,以同理心唤起学生的信任,进而帮助学生稳定情绪、开阔心怀;第二,对心境灰暗、丧失交往信心、与教师有对立情绪而不愿沟通或对一切都缺乏兴趣的学生,多采取兴趣融合的策略。首先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继而精心选取师生彼此感兴趣的话题或事件,以此为媒介进行真诚的交流,待彼此兴趣融合后,再进一步拓宽师生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帮助学生心境和情绪得到良好的改善。第三,对比较冷漠、孤立、我行我素的学生,多采取亲近游戏的策略。教师要通过表示亲近友好的言行对他们表示关爱,使学生形成教师和蔼可亲的印象后,能主动跟教师沟通,培养学生合群、主动亲近他人的基本需要。第四,对丧失发展信心、误解自己一无是处的学生,多采取甜言蜜语的策略。甜言蜜语并非编造,而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后,对他的可取之处通过巧妙方式传递出来,以表示对学生的信任与喜欢,比如给父母打电话传播肯定学生的信息、或在该生不在的场合表扬他,让当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甜言蜜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第五,对因长期处于弱势状态,自感被教师忽略而疏远教师或同学的学生,多采取师生同乐的策略。教师要有意识地与这些学生共同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或游戏,在活动或游戏中努力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来增进彼此的亲近,以实现实践中的理解,不仅可以密切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回避疏离教师的心理和行为,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借此发现这些弱势学生被隐蔽的才华,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2.教育激励策略群

因文化基础差异、文化认同偏差、文化资本薄弱及不恰当的教育,使学生对自身产生误解。他们将学业失败的原因主要归因于自己,也默认被贴在身上的“笨”、“差”等标签,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和优点,而进一步处于弱势发展地位。要促进这些弱生发展,就要通过教育激励,增强他们的自我理解,激发他们认识自己的价值,扬起自信的风帆。

第一,对因文化基础差异引起的学习起点低,学业进步缓慢的学生,多采取合理期待的策略。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学习方案、帮助学生确定适合的学习速度,对学生微小的进步都给予鼓励,教师对学生持有相对于个体而言的高期待可以成为学生得到更好发展的动力;第二,对学业成绩不好但有较强的组织力和号召力,渴望赢得同学信任或怀疑自己能力,不敢大胆表现的同学,多采取委以重任的策略。通过委以重任改变学生的不良心态或行为,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强烈的自尊心。你信任他,任用他,赋予他更多的责任,往往正是调动他积极性的最好手段”;第三,对因学业成绩弱势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缺乏发展信心的学生,多采取光点扩张的策略。教师捕捉学生发展的闪光点,比如良好的品质和善良的行为等,引导学生自我肯定并发扬光大,以此促进其它方面的发展;第四,对在学习中遇到较多挫折或学习成效不大而认为自己蠢笨的学生,多采取感受成功的策略。把他们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分成小步子,多台阶,对学生每一进步都及时与之分享和鼓励,从而不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五,对处于提升发展过程中的、有相对稳定群众基础的弱势学生,多采取典型引路策略。对他们严格要求但不求全责备,选择他们作为某一方面的典型,成为其他学生的仿效对象,不仅使他们获得外在的激励,而且强化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励起他们持续的向上精神。

3.矫治补防策略群

弱势学生在经过感情交融策略和教育激励策略的帮助和鼓励后,往往会激发他们改变暂时弱势现状的勇气和唤醒他们提升发展的愿望,这时仍然要对这些弱势学生进行合理地引导、教育,实施系列矫治补防的策略来巩固、激励学生获得更进一步地发展。

第一,对有一定创作、表演能力且表现欲望较强的弱势学生,多采取编演合一的策略,让学生自编自演民族文化节目,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民族文化节等会演,这不仅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认同与宣传、传播,同时也是学生民族自信心的体现,以此改进自己的心态、行为方式,在学习中获得自我发展。第二,对自尊心强、自觉性强,性格敏感,但偶尔出现消极心态的学生,多采取暗示意会的策略。第三,对性格豪放、爽朗,平时与教师接触较多,尊重他人体验与感受的学业弱势学生,多采取我感信息的策略。教师可把对学生某种行为的自我感受和看法告知学生,让学生来体味这种行为是否合理,帮助学生发扬光大或及时纠正,并对学生的积极反应进行鼓励,帮助学生较好的发展。

4.外围疏通策略群

在民族高校中,有部分少数民族弱势学生是由于遭受社会、家庭的误解而处于不利发展处境,为此,积极的学校教育理应主动应对或消除来自社会生活世界的挑战,尽可能为弱势学生创造良好的外围环境,促进他们较好的发展。

第一,对因生活困难、经济困难造成文化资本局限而影响学业成就的弱生,多采取帮助解困的策略。解困手段一方面是用经济援助,通过奖助政策、勤工俭学、利用媒体争取社会资助来增加弱势学生的收入,解决学生的学费、生活费;另一方面精神安慰是重要的解困措施,真诚、友好地去关心、重视这些学生,能帮助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本领;第二,对因多种主、客观因素导致学业弱势的学生,多采取教育会诊的策略。由教师、家长、专家、学校管理者等多元主体集中在一起,对这些弱势学生的形成原因、现实状况、发展道路展开针对性地讨论与分析,制定促进弱势学生发展的有效办法与可行措施,形成一种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筹划学生的发展;第三,对因文化的差异引起误解社会信息特别是热点消息的学生,多采取热点引导的策略。教师要经常关注生活世界中的敏感、热点等社会现象与问题,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正面积极的讨论,帮助学生看清现象背后的实质,以减少生活世界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较好的疏通弱势学生的思想,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方向;第四,对因文化不适而自卑、胆怯、害羞或有其他沟通困难的弱势学生,多采取匿名沟通的策略,如通过网络开设网上论坛、匿名电子邮箱、短信平台、意见箱等多样化的匿名沟通渠道,鼓励学生通过这些渠道开展沟通,不仅可以减少或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还可从学生的吐露心声中获取学生的信息,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

5.自然分材教学策略

对于因民族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少数民族学业弱势学生而言,自然分材教学的策略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现行的教学在教学内容、方法、速度上一视同仁,没有真正关照到学生差异,自然分材教学就是教师让教学内容随学生的学力差异自然分化并指导学生研究和解决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形态。[5]自然分材教学实施普补分读,其核心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每个弱势学生获得与自己相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补救,自然分材教学对不同的学生都给予一种高期待,通过实现“弱生上进,优生更优,全体学生齐发展”的目标来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克服或减轻教学过程与评价中的文化偏见。

[1] 郑娅.和谐社会视域中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的时代使命[J].湖北社会科学,2012(8).

[2] 郑娅.理解型文化研究者:多元文化理解教育中的教师角色[J].民族教育研究,2012(4).

[3] 欧群慧.害羞与偏见:一项教育人类学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5).

[4] 熊川武,江玲.理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78-319.

[5] 赵鑫,熊川武.论“自然分材教学”对“因材施教”的扬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5).

责任编辑:毕 曼

2013-11-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资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项目编号:12JDSZ3065)“多元文化理解教育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成果之一;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1jyte053)“高等院校民族预科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研究”。

郑娅(1968- ),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民族学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教育;池永文(1967- ),男,湖北洪湖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产业、民族预科教育。

G641

A

1004-941(2014)01-0162-04

猜你喜欢
弱势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将弱势变为优势
全球尿素市场弱势运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动力煤市场或将弱势运行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