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2014年度新任职市管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
生产性服务业,也称厂商服务业,是伴随着西方“工厂制度”的确立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而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直接或间接为工业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内容,不同国家和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内容划分。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纲要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现代物流业、交通运输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五大行业类别。探讨哈尔滨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对推进哈尔滨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之一。目前,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涵盖了商贸、金融、交通运输等行业,正在逐步形成门类较为齐全、体制较为灵活的发展格局。
近几年,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增长显著。2010—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从1 103.9亿元增加到1 408.2亿元,年均增长11.4%;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0.11%提高到30.95%。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哈尔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从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构成看,批发业等传统行业所占比重较大,金融业等现代行业所占比重较小,产业结构不尽科学,调整力度尚需加强。2012年,哈尔滨市批发业增加值占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最大,占27.4%;其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 18.7%;金融业占17.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1.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9.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所占比重最低,仅占4.6%。
2012年,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28.6%,比2011年提高1.3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9.7%,比2011年提高4.5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哈尔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从具体行业看,金融业、批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经济拉动作用较强,2012年,这三个行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分别为10.1%、8.7%和2.4%,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21.2%、18.2%和 5%。
生产性服务业所包含的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批发业两个行业一般被划分到传统服务业之列,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这四个行业一般被划分到新兴服务业行业之中。传统服务业在经济运行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新兴服务业在其创新性、运行效率等多方面都比传统服务业有着更大的优势,大力发展新兴行业对于未来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高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快速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空间巨大。2010—2012年,哈尔滨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从118.8亿元增加到 133.9亿元,年均增长10.26%。全行业年末就业人员从2010年的2.29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2.63万人,增长14.85%。
2.金融服务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截至2012年末,哈尔滨市金融机构实现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7 360.3亿元、5 558.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3%和14.1%,各类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创新发展为促进资金融通提供了重要支持。2010—2012年,哈尔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从 162.5亿元增加到 242.4亿元,年均增长14.86%,高于生产性服务业增长速度3.46个百分点。全行业年末就业人员从2010年的4.76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5.76万人,增长21%。
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稳定发展。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生产、商务活动提供服务。大力发展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提高哈尔滨市制造业专业化水平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2010—2012年,哈尔滨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从115.9亿元增加到161.1亿元,年均增长14.9%。全行业年末就业人员从2010年的2.77万人减少到2012年的1.59万人,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助推产业层次提升。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能促进经济效率、产业层次的提升。2010—2012年,哈尔滨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实现增加值从54.1亿元增加到64.9亿元,年均增长8.23%。全行业年末就业人员从2010年的4.35万人增加到2012 年的4.53 万人,增长4.1%。
近年来,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区域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总量和结构上与发达省市相比并不占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较为落后。
从20世纪80年代起,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开始高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世界各地大都市的经济主导力量,是大都市经济的基础,纽约、东京、香港等大都市之所以具有能够辐射和影响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能力,原因就在于其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近几年,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已超过35%,部分国家已超过50%,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35%。2012年,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95%,与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及先进城市相比,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不管是在总量还是在结构上都需要长时间、大踏步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层次不高。无论从世界范围看,还是从全国经济强市看,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结构也在不断升级。附加值高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主导了服务业的发展潮流,创造了更多的产出;而金融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则为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12年,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95%,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新兴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9.5%、17.2%、11.4%、4.6%,批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7.4%、18.7%。新兴行业占比大大低于传统行业占比的现象说明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层次需要进一步优化。
相比发达地区,哈尔滨市的工业化发展相对较迟,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在哈尔滨市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总部经济、涉外经济少,大多数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产业链侧重于实体产品的生产,外包服务不多,整个生产流程基本由企业内部完成。工业化进程缓慢和制造业层次较低直接导致了对外包服务需求不足,束缚了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由于体制、政策的原因,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两个方面的极端。一方面,部分行业如运输、邮政、银行、保险、电信等市场准入门槛高、管制过多、投资主体单一,造成该部门投入和竞争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缺乏活力。另一方面,一些进入门槛较低的行业如中介组织、快递、典当等缺乏配套的行业规范,造成低价竞争和无序竞争,市场混乱。两个极端导致了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质量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哈尔滨市相继出台了一些加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其中包含了企业服务业分离工作的扶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等。但是与工业扶持政策相比,目前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和优惠政策明显不够,甚至还存在一些带有歧视性的政策,对产业发展构成了较大的束缚和抑制作用。比如,反应强烈的有服务业用水、用电和用地政策与工业政策的巨大反差等。
1.开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一是突出生产服务业的战略地位。把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作为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的必然选择和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具体体现,为哈尔滨市明确发展重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等创造条件。二是以政策突破促进生产服务业转型发展。有关部门要在梳理整合现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对服务业重点领域的鼓励扶持政策,力争在土地出让、项目审批、税收优惠等方面有所突破,逐步形成科学合理、重点突出、有机统一的服务业扶持政策体系。三是加大各级财政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发展引导资金规模,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发展。
2.建立和完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定期检查和动态考评制度,对建设发展、投资效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人才引进、税收就业以及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等方面指标进行评审,强化对生产性服务业工作绩效及发展状况的考核评价。二是加强技术标准、统计工作。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制定技术先进性服务业外包企业认定标准;完善现有服务业统计体系,形成动态检测、动态跟踪、指导动态发展的统计跟踪体系。三是支持专业服务组织发展。政府引导组建生产性服务业联合会,支持服务业商会、行业协会发展,完善行业服务和自律机制。支持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在政府产业政策辅导与解读、行业发展信息共享、咨询评估、教育培训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1.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深化改革,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一是规范市场准入。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降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进一步放宽创新性、示范性服务业企业准入前置条件,进一步简化服务业企业注册审批手续,切实做到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在准入方面一视同仁。二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大垄断服务行业改革力度,进一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入竞争机制。三是确立各服务业功能区土地开发的主体,运用成本效益分析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带来的税收和就业等社会收益。集约使用土地,设定新进企业的准入标准;整合零散产业功能区用地;从严土地审批制度。
2.改革体制机制,推进生产性服务企业转型发展。一是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为大”的意识,建设完善便利直通车和重点企业服务制度,及时解决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二是打造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集团。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社会资本力量,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壮大。三是建立健全服务业现代企业制度。顺应国际趋势,逐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组织化、连锁化、规模化、信息化、现代化程度,并加强国际营销和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服务企业的能级;积极利用现代金融市场,通过股权联合、资本联合、技术纽带、管理纽带等机制,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3.招商引资,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合作。一是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国际市场。鼓励外商投资生产性服务业。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开展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开展包括资本合作、品牌共享、技术交流、管理创新、网络互通等灵活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得新技术、新市场、新资源并积累全球经营运作能力。二是大力推进软件研发和高端生产性服务。立足高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软件研发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吸引领袖级、专业标志性、知识密集、成长性好的企业进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提高哈尔滨市软件研发和高端生产性服务竞争力。三是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企业来哈尔滨市投资设立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四是完善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国际营销网络,积极探索合作途径,进一步增强合作的紧密度,支持有实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拓展哈尔滨市企业发展空间。
1.强化产业关联,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一是积极推行制造业“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降低运营成本。引导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将一些非核心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融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二是规范服务业竞争秩序,降低服务外包的合作风险。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中介体系,推动相关企业间合作,实现二、三产业的融合与“无缝链接”。三是针对产业关键性和共性技术,搭建国际、国内和全市公共技术服务业和交流合作平台,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渗透带动力。
2.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在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环节上的融合发展。一是通过建立健全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体系,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在产前的新技术和新品种研究与推广、优良种子种苗繁育与推广、农资储备与供应等服务。二是通过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中做好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生产技术指导、农产品采收等服务。努力探索实行农业技术研究、推广项目的招投标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扶持创办各种合作组织和民办服务实体,完善各种中介服务组织功能。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在产后的包装储运、加工与销售等服务。要培植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营销组织,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参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服务。
1.按照集群化发展布局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区。一是全力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用地节约、产业集聚、特色突出的生产性服务业园区。二是建好承接平台,提升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园区水、电、气、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园区生产要素配套建设统筹协调机制。三是完善管理机制,强化配套服务。按照程序最简、服务最优、效率最高、收费最低的要求,深化政务服务方式改革,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和项目秘书全程服务制度。
2.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一是遵循节能环保主题,努力打造展示、交易、集聚和服务四个平台。通过引入节能环保产业链上的单位、机构、组织,形成整合资源、抱团出击的集聚平台。依托功能区的政府和专业组织资源,积极为节能企业提供政策、税收、培训、咨询等各类援助,搭建全方位服务平台。二是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完善、交通组织科学、建筑形态新颖、生态环境协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具有较强服务业集群功能的区域。
1.完善财税、信贷等支持体系。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发挥财政体制的导向作用,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安排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主要支持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二是实施税费优惠。对鼓励发展的生产性服务行业,要研究探索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等地方税费实施优惠倾斜的办法。三是提供融资、用地支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予以信贷支持,加快开发适应生产性服务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逐步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用地比例。
2.充分利用和引进高水平人才。一是多渠道、多层次培养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引导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与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培养生产性服务业紧缺人才。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再培训、再教育。二是加强生产性服务业高端人才引进。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在住房、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提供相应政策支持。研究完善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有关政策,建立多元化分配激励机制,大力改善用人、留人环境。三是鼓励生产性服务业高端人才以柔性流动方式为哈尔滨市经济发展服务。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可以委托海外人才进行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和营销推介活动。
3.加强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为生产性服务业配置资源。一是大力发展联合产权交易所、知识产权法庭等中介服务平台。扶持发展物流资源交易中心和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二是进一步完善银行间拆借市场,组建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联合产权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等金融要素市场,探索环境能源交易所等新型要素市场建设。三是大力吸引进口要素贸易市场的集聚。基本形成以资本、货币、货物、服务、技术产权、人才各类要素市场为核心的大市场体系。
(执笔人:哈尔滨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成员、市信息中心主任曹清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