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建设结合的价值意蕴

2014-04-06 01:19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龚 晨

(中共贺州市委党校,广西贺州54289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创造积累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党的建设的丰厚滋养,使党的建设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支持;如何发挥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领导作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的建设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确保党的建设富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这对于拥有巨大执政优势,同时又面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弘扬我们党重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革命建设改革的优良传统,反复强调在新时期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如在2013年7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提出了“四个讲清楚”的重要思想。再如,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又如,今年两会期间,他指出,“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这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内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建设结合所具有的时代价值、文化价值和党建价值,彰显了我们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自身建设的文化自觉与行动自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建设相结合,是合理可行的,两者能形成共同趋向目标,实现彼此互赢互利,其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是多维度、多层面的。

一、基于历史演变的视角审视中华传统文化与党的建设相结合的时代价值

洞察和清醒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在深刻把握当代中国的发展轨迹、发展特色的历史演变基础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建设结合起来,有助于全面认识、准确把握、正确评价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历史背景与历史条件,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运用历史智慧、历史文化力量与历史价值资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

1.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自信

当今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已逝去的过去,而是连接了过去的现在和奔向未来的今天。美国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思指出:“我们的社会演化到今天,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信仰体系,这一切都是根本性制约因素,我们必须仍然考虑这些因素 。”[2]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离开不了中华文化传统,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土壤和基础。文化传统不能忘却,更不能丧失,否则,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 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3]。自觉地把中华历史文化精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紧密对接,才会真正准确把握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四个讲清楚”的精神实质,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优势所在。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是在直接碰到、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在深刻把握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清醒地认识到选择当代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的历史文化制约因素,全面认识、准确把握、正确评价中国今天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进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且让这个“根”扎牢、扎实、扎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才会枝繁叶茂。

2.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全新命题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来的。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文化传统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我国选择今天这样的国家治理体系,也不例外,自然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习近平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必然要考虑到、认真研究好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必将难以持续长久,没有传统文化支撑的国家治理体系也只能是昙花一现,难以为继。世界各国治理模式选择的实践也表明,实现文化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机结合,是当代世界各国实现国家有效治理的战略选择。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是维护国家统一、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准则。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理当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就是要加快培育和践行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这样一来,必将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铸牢价值“保护墙”,构筑好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文化“防护网”。

3.有利于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梦”的提出,承接了近代中国志士仁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追求的主要内容。近代以来的先进中国人和中国共产党人都曾绘制过“中国梦”的蓝图,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规划和奋斗。实现中国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互动融合,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竭源泉,使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不断得到巩固,强化中华民族的身份的文化认同。在当前全球境遇和本土建设、传统艺术形态与当代技术文化、终极文化关怀与时尚娱乐消费共生互动的时代背景下,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化为基本切入点,提升国人的传统文化素养,推动中国文化精神的当代实践,有利于形成全民族的价值认同,凝聚价值共识。然而,在价值多元、需求多元的现代开放性社会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多,国学热、古典字画收藏热、古典戏剧热等种种涉及传统的文化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同时,面临来自资本主义庸俗文化、西方宗教与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为主的外来文化挑战,以及西方强势文化输出的文化主导权开展的文化扩张,使得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泛滥成灾,加之部分国人文化底蕴的缺失,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甚少,还无端地蔑视、反感传统文化,给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诸多挑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既可以正确引导社会文化需求,又可以为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功能、实现其正能量提供宏阔的有效载体。

二、基于文化发展的视角审视中华传统文化与党的建设相结合的文化价值

要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必须使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当代发展相协调,在科学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转化、创新的规律演进基础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建设结合起来,有助于坚定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1.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在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中,让中华走出去。而这得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古为今用”,如何使之在“古为今用”中发掘、体现、再造其优秀精粹文化的先进因素或先进性,是“为”之所在,是“为”之所难。譬如,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滋养,化解市场经济中的道德悖论?如何能切实实现从“厚德载物”到“厚德载市场经济”的落地?解决好这些问题,不是简单地激活一下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如愿以偿,而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唯有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活”起来,才能推广开来,传播出去。有学者撰文指出,“中国的经济学人,努力把东方文化的精粹,作为指导性的理念,引进经济学的研究、探索当中,一定可以推动世界的经济学跨上一个新的,更有活力,更能指导实际,更能引领实践的高度。我认为,这是应该开拓的路 ”[4]!倘若国人都能如此,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说,那真是莫大的幸事。然而,中华文化并没有能真正走出去。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和国外文化涌入中国,在数量质量上都难成比例,输出的一些文化产品只是迎合一些西方人的狭隘需要,贩卖的是一些中国文化的落后的、丑陋的东西。那些最能体现中国当今文化软实力的,且经过中西会通又从现实需要出发、体现时代特点的原创性的文化观念、文化思想和文化产品输入不足,以致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存在着逆差,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必须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中,做好、做足、做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篇大文章,打造出颇有自己的价值观、反映社会真实情感贴近需求的、影响社会的、推得出去的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产品,进而达成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今时代生命延续的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三个倡导”。这一表现形式,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和大众化、通俗化的特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烙上了传统文化的独特印记;在其具体内容上,更是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传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构建中华文明“价值信仰”系统的自觉行为,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铸魂工程”。因而中国共产党人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要求把它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及包括党的建设在内的各个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来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成为“两张皮”,而应密切结合。这种结合,是有机对接,是无缝对接,应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因为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湾源头活水的滋润,丧失生命的持续力,失去耐久的张力、蓬勃的活力。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实践的付出依赖自觉。要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得有党的自觉,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觉;得有党的自觉信念、自觉行为和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觉信念、自觉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抓好党员干部这个重点,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

3.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的两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在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先进基因的基础上而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与包括中国的社会历史实际、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等在内的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蕴含中华民族特色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且只有把以文化的内在精神契合和特定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方面的认同为基础的融合,才会实现本土化、大众化。正如毛泽东指出,“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公式地应用它”[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化渊源,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认同、接受和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有许多的共通之处,有相融互动的结合点。如,在社会理想方面,“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有相通之处;在世界观方面,“天下一气”与物质统一性原理有相通之处;在辩证法方面,“阴阳学说”与对立统一规律有相通之处。它们间能有机对接、彼此互动、和合共生、互补共荣。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传统文化改造、提升,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现代塑造进程,在新的时代形势下,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开放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和谐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渗透力、感染力不断增强,真正走进人民大众的心灵深处,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基于党建实践的视角审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党的建设相结合的发展价值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加深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规律的把握,丰富执政文化资源,在科学认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时代要求基础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建设结合起来,有助于丰富党的执政理论,培育和形成强大的执政党文化软实力,巩固和夯实党执政的文化基础,以文化强党建设带动文化强国建设。

1.有利于丰富党的执政理论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融入党的建设,使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扩容,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增加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新内容,进而为党的建设理论研究拓展了新空间,为党建学科建设开辟了新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来源,深入研究并科学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建设与党的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必然会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理论,正如上文所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必将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建设的有机结合、科学结合、有效结合,本身就意味着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礼敬尊崇。那些复古主义、虚无主义、唯心主义的功利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去意识形态化、学术研究经院化等错误倾向的存在,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被扭曲、被割裂、被异化的现实危险。因此,必须要与那种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彻底破坏”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是“儒家化、封建化”论的错误观点区别开来,这必将会有助于澄清在党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从执政理论层面来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建设相结合,实现两者的协同推进,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敬自豪和理性自觉,更为重要的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党的建设的内在一致和关联互动性,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拓展了新的学术空间,这必将极大地丰富党的执政理论。

2.有助于增强党内文化软实力

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文化认同,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呈现出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例如,一些党员干部精神上的缺钙,不信马列而信鬼神的封建迷信,一些党员干部作风上的流变,对奢靡享乐的人生精神、唯利是图的职业精神、去思想化和泛娱乐化的娱乐精神等低俗文化精神乐此不彼。再加之,西方国家强行推销的“文化渗透”、“文化颠覆”、“文化演变”,使得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受到破坏,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支柱受到冲击。因而,加强党的自身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如党内文化、党建文化、党史文化等学术理论研究的兴起,正是这方面的现实观照。深入挖掘和科学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珍贵思想价值,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利于培育和形成强大的执政党文化软实力,增强全党同志的文化自觉,科学使用执政的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强党建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建设相结合,就是在充分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益思想价值的基础上,使之融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和全过程,培育和形成强大的执政党文化软实力。从更宽广的视野、更深入的层面、更新颖的视角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传承,使之融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和全过程,创造出能为党所用的、体现出时代内涵的先进文化、执政文化,这是增强党内文化软实力自觉行动的迫切需要。

3.有利于夯实党执政的文化基础

一个政党的产生离不开其具体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员干部学习的优秀教材,是党员心性修养、人格修炼的经典教材,是党员干部涵养精神、涵育文明的历史教材。从这一点上看,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推动党的建设,是自然而然的,也不失为可行的着力点。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些消极落后因素的负效应也是不可低估、不可轻视的。对此,列宁在论及文化传统的历史特征时,曾形象地阐述道:“旧社会死亡的时候,它的死尸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它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遗害我们。”[6]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必须“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即进行优秀与劣质、好与坏、有利与有害的区分和鉴别,并加以筛选、扬弃和再创造、再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党的建设所用。然而,当下在我们党内,诸如官本位、潜规则、裙带关系等这些党内不良文化现象的出现,“圈子文化”的形成,是与传统文化存在着程度不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同志没有确立正确的权力观,一个重要原因是‘官本位’的封建残余思想在作怪。”[7]因此,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要从中汲取到党的各项建设的思想养料,统筹党的五大建设协同并进,涵养党员的精神道统,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文化素养。与此同时,要客观分析其不合理成分对党内生活的文化制约,克服传统文化落后性的消极影响,以增进执政中的文化自觉,以先进的政党文化促进、引领社会文化建设,增强党的先进文化建设的凝聚力与社会融合能力,夯实党执政的文化基础,用马克思主义文化强党建设带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84.

[3]习近平.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2013-03-17.

[4]黄达.这是经济学应该开拓的路[N].北京日报,2014-04-14.

[5]毛泽东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6]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80.

[7]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20.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