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立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150080)
哈尔滨市经济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支撑。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凝聚更大力量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坚持把打造经济升级版的立足点放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提出构建“4+6+1”的现代产业体系。即做强做大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和化工四大产业,加快发展民用航空、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1.自然资源丰富。哈尔滨市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的松嫩平原东端,东南临张广才岭支脉,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区。境内山川秀丽,河流纵横,土质肥沃,水草丰美,年平均气温3.6℃,年降水量571.4毫米,年日照时数2 554.3小时。光、热、水三要素组合协调,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广阔富饶的平原地带,耕地集中连片;绵延起伏的群山,造就了无污染天然的广阔区域;苍翠的林海,生存着东北虎、黑熊、狐、貂、飞龙、山鸡等百余种珍禽猛兽;湿润肥沃的林地间生长着黑木耳、猴头蘑等山特产品;数十座水库,滋育着虹鳟等几十种名特优鱼类。这优势资源是开发绿色食品产业的理想田园。
2.生态环境比较优越。哈尔滨市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保护较好,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土肥田洁,农药、化肥的平均使用量全国水平最低,亩平均化肥用量不足全国的1/3,环境污染较轻,自然生态条件高于国内其他省市,是开发绿色食品产业的理想之地。四季分明及半年“休耕期”等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得天独厚的生态、安全、营养、健康、绿色食品生产的有利条件,为哈尔滨市农产品走向全国餐桌奠定了坚实基础。且地处松嫩平原东端,森林覆盖率为43%,是全国省会城市中占有林地面积最大的城市。优良的生态环境,天然无污染的广阔区域,为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强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
3.产业基础较雄厚。由于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较早,形成了雄厚的产业基础。2012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80亿元,比上年增长33%。利税 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8.6%。绿色食品认证面积、产品认证数量、生产总值、加工总量等多项指标在全省乃至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均处于领先地位。全市的大米、大豆制品、蔬菜、山野菜、食用菌和啤酒等绿色食品产业,已初步形成大户牵头、龙头带动、群体发展的产业化新格局。
4.品牌知名度较高。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不仅成为安全、优质、营养、健康农产品的形象品牌,也成为哈尔滨市经济发展中一张亮丽的名片,在全省以及全国的品牌知名度是很高的。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和扩大全市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绿色食品企业获得国家和省市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为核心的哈尔滨绿色食品品牌得到了全国消费者的信赖。哈尔滨市的大米、杂粮、大豆制品、乳制品、畜产品、饮品、食用菌和蔬菜等产品,已经初步形成市场拉动的产业格局。五常大米、巴彦猪肉、呼兰大葱、阿城大蒜、双城八家子小米、尚志黑木耳等19个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享誉全国。
5.区位优势交通便捷。哈尔滨市地处东北亚地区中心位置,是省会城市和东北北部地区最大中心城市,城市影响力和辐射力较黑龙江省其他地(市)强。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铁路区位,哈尔滨为东北丁字形铁路枢纽,哈尔滨铁路局北起古莲,南至兰棱,东达绥芬河,西到满洲里,外与俄罗斯接轨,内与沈阳铁路局相通。36条干线贯穿黑龙江省全境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构成了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通道。公路区位,公路运输较为发达。水路区位,哈尔滨地处松花江中游,是全省水运的指挥运输中心。松花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天池,其干流由西向东,全长1 900公里,流域面积54.56万平方公里,径流总量759亿立方米。跨越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四省区,水能资源较丰富。航空区位,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是东南亚至北美航线的最佳经停点,是中国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的重要空中交通枢纽之一。物流配送通畅便捷,全市物流企业超过1 500家,哈达农产品物流中心等绿色食品物流企业具有一定规模。
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越过了形成期(萌芽期),现正处于大发展的阶段,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走在前列。
1.绿色食品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哈尔滨市辖8区10县(市),192个乡镇,1 883个村,总人口980.3万,农业人口507万。幅员5.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 700万亩。耕地面积、农业人口、粮食产量、畜牧业总产值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均列首位,是一个工业大市也是农业大市。哈尔滨市粮食产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截至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实现“十连增”,突破320亿斤,全国每百斤粮食中就有2.7斤来自哈尔滨。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2万吨、35.5万吨、150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409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6%[1]。2013年全市共有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760万亩,年生产绿色食品原料能力达900多万吨[1]。2014年哈尔滨市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望达到810万亩,生产绿色食品原料能力将超过1 000万吨。这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产品认证数高居副省级城市首位。2013年哈尔滨市“三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面积3 268万亩(含山产品、水产品面积),产品认证数量达到2 269个,其中无公害1 596个,绿色332个,有机341个;“三品”认证企业523家,生产总值311.65亿元;生产加工总量900多万吨[1]。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0个。基地面积、产品认证占全省认证总数的1/4,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产地、产品认证连续6年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一。充分显示了哈尔滨市在全国绿色食品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命名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推进试点单位的有阿城区,命名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的有道里区。认证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的有:双城200万亩玉米、五常150万亩水稻、巴彦50万亩玉米和50万亩大豆、呼兰50万亩玉米、阿城50万亩玉米、延寿50万亩水稻、方正50万亩水稻、宾县30万亩水稻和30万亩玉米、依兰50万亩水稻,共计760万亩。
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县(市)有和五常市和双城市。在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企业中,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有哈尔滨大众肉联,认定为国家级标准化农贸市场的有哈达果菜批发市场和新胜禽蛋批发市场,认证为中国驰名商标产品的有阿城龙江龙白酒,认证为中国名牌产品的有:五常大米、哈尔滨啤酒、龙丹乳品和金星乳品。
全市共有绿色食品专卖企业9家,其中依托哈达果菜批发市场建立的黑龙江绿色食品交易中心,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专卖市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加工企业在市内外、省内外和国内外的营销网点3 800多个,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城市和日本、韩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3.形成一批消费者信赖的名牌产品。哈尔滨市绿色食品获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形成一批名牌产品。如五常大米、金都大米、天鑫大米、巾帼大米、方正绿宝石大米、延寿亮珠河大米和帅亿怪味米,巴彦、宾县和依兰“两高”大豆,北旺、中安和民兴机榨豆油,英霞有机小米、鲜人掌营养片和小米面煎饼,“绿山川”系列速冻食品,大千外向型系列保健品,正大雪莲牌鸡产品,“龙丹”、“金星”乳制品,嘉峰食用菌深加工产品,珍珠山山特产品,建国牌蔬菜,高泰食品厂三梅果有机食品,龙洋粉丝和市农科院科达公司有机蔬菜,哈啤、新三星啤酒和龙江龙白酒,等等。
4.食品产业成为了支柱产业。哈尔滨市2013年食品工业实现产值1 037亿元,成为哈尔滨市首个超千亿元产业,同比增长19.2%,是全市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石化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哈尔滨市食品工业产值占全省比重达36.3%,同时也是全国仅有的七个食品工业产值超千亿元的副省级城市之一,哈尔滨市的绿色食品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迅速发展壮大。哈尔滨不仅要建设成为全国区域经贸中心、世界冰雪旅游名城、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也要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
5.重点企业项目建设加快。2012年在纳入全省确定的重点绿色食品产业推进的92个项目中,全市有12个项目,项目总投资66.8亿元,2012年计划投资26.3亿元,实际完成26.7亿元。12个项目全部开复工。目前,已建成投产项目有6个,建成投产项目分别是:哈尔滨昊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牧结合循环经济产业化项目;哈尔滨东都旭龙食品有限公司绿色农产品加工项目;哈尔滨大昌实业有限公司肉鸡加工项目;黑龙江宾西牛业有限公司牛肉饼加工项目;哈尔滨延大牧业有限公司肉鸡加工项目;五常市设施蔬菜建设工程项目。6家企业投产后预计增加产值45亿元。
6.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销售收入约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实现利税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3%;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 200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290万亩,增长15%,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2.5%;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达到44%;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发展到93万户;增加5 400户,增长5.8%。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21户,比上年增加16户;实现销售收入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利税2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调整后达到138家,比上年增加12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63家(国家级5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9.6亿,比上年增长13.68%,利税1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5%;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基地面积1 009万亩,比上年增加44万亩。
7.哈尔滨市政府高度重视。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把绿色食品产业列为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把食品工业打造成“超级产业航母”。多次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调研为绿色食品的发展献计献策。出台相关的政策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2013年哈尔滨市制定了《食品工业2013—2015年倍增发展计划》。根据该计划,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重点发展高附加值深加工食品、生物食品、绿色食品、营养食品和方便休闲食品。努力形成以传统食品产业为支撑,绿色食品产业为牵动的产业发展格局。至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比2012年翻一番,年均增长25%左右,实现总量2 000亿元的目标。哈尔滨市政府多次组织举办各种展销会。2012年在上海举办“绿色农产品展销会”,举办2013年和2014年两届哈尔滨绿色农产品(广州)展销会。就是要借助上海、广州这些国际化大都市、大市场、大流通的优势地位,深入宣传推介哈尔滨农业绿色有机、健康生态的发展理念,打造哈尔滨绿色农产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高端平台。
哈尔滨绿色食品产业虽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政府扶持力度小。哈尔滨市由于财政资金不充足,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投入的资金较少,与全市建设绿色食品大市的需求有较大距离。另外,政府扶持力度和服务体系与同类先进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缺少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投入,致使先发优势逐渐减弱。众多农业大市和食品生产大市都认识到绿色食品产业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纷纷制定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哈尔滨市面临的绿色食品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先发优势逐渐减弱。
2.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平均资产2 000多万元,大多企业为初级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优质不优价;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多数按合同方式联结,属于松散型关系,缺乏稳定性。
3.原料生产基地的标准低。生产原料基地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低,导致了龙头企业吃不饱、开工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如:宾西牛业年加工量为20万头肉牛,实际加工仅7.2万头,仅为年加工量的30%。龙江福年加工量为37.5万吨大豆,而实际加工为23万吨。(同时也受价格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另外在龙头企业辐射半径内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少之又少。
4.绿色产业品牌少。当前哈尔滨市大多数农产品仍处于“有名品、无名牌”的窘境,缺乏品牌意识是哈尔滨市农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软肋。哈尔滨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因为品牌少,所以受到限制。苦于缺少大批消费者的追随。实际还有很多绿色食品品质非常好,但影响小,有的只在自己的乡或县有知名度。如平山干豆腐、亚沟黏豆包等。而且农产品品牌开发以规模小、杂、弱,经营分散的农户为主要依托。使农产品品牌不论在地域上还是在产业链环节上,都存在一定的分散性和分割性,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而且由于农民缺少资金,在宣传上缺乏力度,品牌创建很困难。
5.经营业态及流通方式亟待改善。全市绿色食品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核心市场。市场基础设施落后,服务功能弱,现代化、信息化商业基础设施普及率低,自动销售管理系统、贮藏保鲜设施、现代物流配送设施等等都很缺乏。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统一采购配送等现代业态覆盖面小。传统的柜台交易方式普遍,拍卖、期货贸易、远程交易、信用交易、委托交易、电话交易、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少,网点业态结构单一。
产业结构调整是哈尔滨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点。哈尔滨市没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新战略、新跨越将难以实现。坚定不移地走产业立市、产业强市、产业兴市之路。食品产业已经成为哈尔滨市的支柱产业。因此,必须统筹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要以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为主线,着力在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政府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稳步建设产业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品牌、开拓市场、加强监管上下功夫,促进全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
1.加大绿色食品宣传力度。随着哈尔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绿色食品在哈尔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仍然非常有限,绿色食品市场仍存在着严重的消费者不足。所以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绿色食品生产和消费意识。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食品宣传活动,如可在电视台和主要新闻媒体上设“绿色食品宣传周”等,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充分利用“哈洽会”(“市俄罗斯博览会”)、“寒博会”、“农博会”等国际展会,把哈尔滨食品宣传推介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在宣传方式上,哈尔滨要大胆创新,可以尝试展会营销+网站营销这种新的营销方式。当网站成为了企业对外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即使素未谋面的客户,也可以通过网站来了解企业,与企业沟通交流,展开合作。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站对于经销商、供应商进行管理,将网站作为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平台。曾经为企业带来巨大回报的展会营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展会营销与网站营销正在相互的转化交融:众多B2B网站打造“永不落幕的博览会”,试图瓜分展会公司的一杯羹;而有远见的展会公司也开始尝试自建B2B网站或与B2B平台展开合作,将展会的资源移植到互联网中。
2.加强政府宏观管理。一是制定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以中央一号文件、“十二五”规划、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黑龙江省规划以及哈尔滨市的具体市情,制定哈尔滨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规划,作为战略性指导,并严格按照规划执行。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宣传政府产业政策导向,发布现有各类企业的基本情况。政府应重点制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向、搞好国际和国内市场定位、决策重大项目、提供优势产业发展所需的公共物品。在重点园区建设、产业项目引进、生产要素供给、品牌培育保护、食品产业循环等方面研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推动食品工业尽快成长。
二是加大财力支持力度。要设立绿色食品及产业化专项资金、对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实施补贴政策、对参展企业的展位进行补贴等。通过这些实现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的扶持、对新认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产品补贴、对创建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补贴等。
三是推进金融支持。哈尔滨要召开金融服务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接会,围绕共同推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进行沟通和交流。应引导在哈尔滨的各大金融机构综合运用多种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对绿色食品产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农再贷款向绿色食品产业倾斜;优先为绿色食品企业票据办理再贴现;持续加大对绿色食品企业的直接债务融资宣传推广力度;对少数民族开办的绿色食品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扶持;深入开展对绿色食品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摸索以哈尔滨银行“农金商全通贷款产品”为代表的一系列信贷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
3.着力抓好龙头企业,扩大绿色食品产业规模。一是扩大绿色食品产业规模,要抓好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哈尔滨要以“老字号”为食品龙头,如大众肉联、秋林里道斯等具有发展潜力的老字号品牌企业要做大做强,提高“哈”字品牌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同时发展高附加值深加工食品、生物食品、绿色食品、营养食品和方便休闲食品。努力形成以传统食品产业为支撑,绿色食品产业为牵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积极鼓励围绕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原料基地,切实解决龙头企业“吃不饱”和农副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产业基地聚集。通过“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形成企业和农户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整体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是打造经开区千亿食品产业园。哈尔滨市要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食品产业集聚发展,促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食品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力争把经开区打造成1 000亿元食品产业园区,把双城市开发区打造成200亿元食品产业园区,把利民开发区、宾西开发区、五常牛家开发区打造成100亿元食品产业园区。
4.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产业发展。要发展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就要制定和实施区域品牌战略,切实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叫响“寒地黑土”品牌。
一是提升绿色食品品牌知名度。高效利用电视专题节目、网站报道、报纸期刊等宣传媒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哈尔滨的优质生态环境、绿色食品的优良品质,提升哈尔滨绿色食品品牌的知名度。
二是整合资源并打造优势品牌。要重点扶持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和集团,推进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发展。对科技含量高、前景好的加工企业要给予政策支持,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占有率,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向大企业靠拢,通过合并收购,组建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提高规模、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强市场风险防御能力。
三是科学设计品牌并注重品牌的维护。对绿色食品品牌的设计要体现哈尔滨地域的特点,把哈尔滨“寒地”、“黑土”的生态优势设计到绿色食品品牌之中。要有品牌特色,让消费者一眼看出品牌的特点,如“北大荒”粮油等。同时要做好品牌的维护,在品牌遭到假冒、侵权等不法行为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维护好企业的品牌。要以同仁堂这样的百年知名企业为学习对象讲究诚信,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食品和服务。
5.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市场体系建设。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成熟的市场体系作为依托。哈尔滨要按照省政府《绿色食品市场推广工作方案》的要求,把市场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关键,力争在两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一是培育国家级绿色食品批发交易市场。哈尔滨具备打造国家级交易市场的条件:哈尔滨是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基地。哈尔滨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规模等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都是最好的,在全国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哈尔滨绿色产品认证数高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同时哈尔滨市作为省会城市,在经济、文化、政治、科技、教育等方面有优势,在供求与价格信息流、产品集散与物流等方面都有比较竞争优势,在国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都为办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交易市场提供了支持。
二是建设优势产品的市场营销网络。依托哈尔滨现有的各类相关专业市场设立绿色食品专柜,并逐步辐射到全国各地的各类相关专业市场,形成哈尔滨优势绿色食品的营销网络。哈尔滨市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优势,引导企业继续以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为重点,以京、沪和广州为中心,建立和完善一批绿色食品专营销售网点。通过举办“绿博会”、“哈洽会”(“中俄博览会”)等主题会展,全方位推介哈尔滨绿色食品,打响品牌,促进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更要扩大经营业态,积极创建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绿色食品要抓好电子商务这一“无形市场”建设,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来扩大哈尔滨绿色食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6.建立和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绿色食品监管体系的完善是非常必要的,要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绿色食品监管。要通过加强对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在生产环境、生产管理、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产品加工、管理监督、环境监测、市场导向等方面的全程管理,建立起一个有序的绿色食品研究、开发、生产、服务体系。有计划地推进绿色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制订、修订工作。
哈尔滨市要积极推进监管工作前移,变部门监管为社会监管,逐步完善“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管机制,建立食品安全保障和品质追溯系统,力争在五年内使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企业全部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溯、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
[1]哈尔滨统计年鉴2013[EB/OL].http://www.stats-hlheb.gov.cn/hrb/zhonghe/nj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