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以“金”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

2014-04-06 01:19权五赫贾春华
世界中医药 2014年11期
关键词:古人隐喻金属

权五赫 贾春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一个以“金”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

权五赫 贾春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中医传统理论是一种依赖于人体自身经验的理论,本文以“自然之金”为例,运用大家熟悉的金属知识为始源域,来理解古人如何将其隐喻映射至中医理论中概念相对模糊的肺脏系统,即在探讨类比推理的过程中知道古人是如何知道中医的理论,以明白中医的认知语言。

金;肺;隐喻认知;类比

隐喻是用一个事物理解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方式。莱考夫等人[1]从认知角度高度概括了隐喻的本质特征,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体现于语言,而且贯穿于思维和行为;隐喻无处不在,体现在日常生活里,同时又影响着认知;隐喻并不是凭空产生,其具有系统性和相似性,而且基于我们自身的经验。金(金属)不仅在现代或是在古代社会中,是日常生活当中广泛使用的主要物质之一,《考工记》可以印证:“粤之无镈也,非无镈也,夫人而能为镈也。”提示粤地之所以没有制镈的工匠,并不是说那里没有会制镈的人,而是人人都能够制镈。这是因为从与人生死最密切的农业生产(如农具)到护卫一个国家的安全(如兵器),都需要金属,因此古人在金属制作和使用的过程,积累了很多自身感知的认识和知识。古人对“金”字的认识不仅是某一种金属的概念,而是当时使用最多之金属的总称,如铜、铁、银、金、锡。随着金属运用经验的丰富,人们把对金属的认识隐喻了另外领域的认知体系,如五行理论框架之金系统、中医脏象学说的肺金系统,借由概念清晰的“金”知识来认识概念相对模糊的五行之金、脏腑之肺。本文将探讨金属与肺两者特性之相似性,以理解为何古人用自然界之金来隐喻人体之肺。

1 从自然界之金(金属)功能到人体之金(肺)生理功能的类比推理

1.1 金能变更(改原更新)—肺能气体交换(吐故纳新) 在《管子·轻重乙篇》中,桓公曰:“衡谓寡人曰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銍,然后成为农;一车必有一斤一锯一釭一钻一凿一銶一轲,然后成为车;一女必有一刀一锥一箴一鉥,然后成为女。”可看到古人通过各种方式,把金属物质改变和制作成他们日常生活中需求的东西,如农具、猎具、车具、刑具、乐器、兵器……等各种日用器具及工具,《素问·天元纪大论》才做如此的隐喻:“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就人体言,人体生存、成长、健康所需的精微物质需要仰赖肺脏的运作,如同《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揭示天供给人五气,五气经过鼻腔、贮藏于心肺,通过心肺的功能,其气上升,使面色明润、声音洪亮。又如《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和“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脏,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其经隧,命曰营气”,以及《素问·调经论》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皆说明营卫循环过程中,除了脾胃运化水谷而化生气血精微之外,还要经过肺的“变更”功能才能分别出营、卫而发散于全身及发挥其功能。因此,古人认为维持人的生命活动是需要通过肺的呼吸之功,将自然界的五气变更为人体需求的物质并排泄出代谢后的废物,就如《庄子·刻意》言:“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综合言之,金属通过人的加工而制作生活所需求的物品之变化可类比于肺脏进行“吐故纳新”的变化。

1.2 金的延展性—肺的宣发 古人在《说文解字》的金部字展现了其对金属观察的感知认识,如《说文·金部·鍒》:“铁之耎也。”软铁谓之鍒,也就是说金属的延展性可用“鍒”字来表达。延展性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它指可锤炼、可压延的程度,“延”和“展”有所区别,延性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而不断裂的性质,但在外力(锤击或滚轧)作用能碾成薄片而不破裂的性质叫展性。《后汉书·韦彪传》云:“锻炼之吏,持心近薄。”提示古人已发现金属的延展性,在锻炼过程可呈现出趋外、变薄、展布的现象;再者,《吕氏春秋·别类篇》云:“金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燔之则为淖。”这“金”为铜,铜和锡各个性质都存在“柔”的可塑性,即延展性,表示金属的延展性可被利用来加工,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成品。

《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是对气的概念诠释,上焦执行了开发和宣布的功能,气便能充分发挥温煦皮肤、充实形体、滋润毛发的作用。然而这功能毫无疑问主要是指肺的宣发功能。又《素问·经脉别论》阐述了水谷精微由胃到全身的途径中,也是需要通过肺的宣发与输布之功能,才能完成全身气血阴阳平衡之生理:“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气归于权衡。”《灵枢·营气》亦持相同论点:“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气传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此外,中医认为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运化之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宗气,其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故《灵枢·邪客》云:“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因此人的呼吸、声音、语言之强弱及气血的运行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然而,肺的宣发之功是古人肉眼看不见的生理运行,其论理很可能是古人由身体感觉、生活经验体会而得。由上所述得知,肺之功主要以趋外、布散的形式来进行人体正常生理需求物质(营气、卫气、宗气……等)的运行及代谢,与金属以其延展性而被制作成品间具有相似性。

1.3 金的熔化(熔注)—肺的肃降(下注) 熔化是通过对物质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一种变化。人们对金属物质进行熔化,不仅使用在采矿—抽取出金属的过程中,也运用于已存有的金属制品以再作成另外金属制品的过程中,即是古代人们以铸造方法来成器时,主要利用了金属可熔化的性质。铸造金属时,一般必要的工具是模型和熔化好(精炼)的金属。《后汉书·张衡传》云:“精铜铸成。”古人将金属熔化成纯度高的液体状的物质,往往以“精”字来表达。关于铸铁的模型,《说文解字·镕》释:“冶器法也。”还有《说文解字·镶》释:“作型中肠也。”而《正字通》对“镶”有更形象的描述:“镶,凡作型,先以绳为坏胎,型固,则从窍留绳绪端,绳穷则型存,有类于肠也。”《说文系传》另描述了熔化之铜注入以土所作模型的过程:“铸铜镛属内空者,於其中更作土模,所以後却流铜也。又若果实之穰。”古人在把熔化的金属倒入模型的一系列铸造过程中,很可能反复地认识到铸金的过程呈现出趋下、向内的现象,可是这些认识若先无金属的熔化是不可的。

《灵枢·阴阳清浊》:“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者,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说明清、浊气之别,清气上注于肺,而肺里的浊气以肺的肃降之功,向下输注到经脉之中,并积聚在胸中而成为气海。这一过程也呈现出趋下、向内的现象。又《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提示人体水液代谢时,水的精微物质先在脾转输,到肺脏后,水精之浊气通过肺的肃降之功,下输到膀胱并集聚在膀胱。以上所言的生理现象都是透过肺的肃降来实现的。因此,人体中不管什么物质的下输,要需要经过肺的肃降之功能,与不管用什么金属制成什么样的量产成品,都要通过将熔化的金属液下注入模型之过程有相似性。

1.4 金的通水沟洫之用—肺的通调水道 在古代人们生活中,最重视的工作是农业,即以农业生产的盛衰来决定人们生活的富穷。在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分不开的是农具的使用,就如《盐铁论·复古》:“铁器者,农夫之死生也。”和《盐铁论·水旱》:“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勤工。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用力鲜,功自半。”所描述的就是农业生产的成败全依靠金属农具的具备,而且说明古人已认识到了使用金属农具的必要性,即如《汉书·食货志》之颜师古注:“耜,耒端木,所以施金也。”《论语·泰伯》说大禹治水土:“尽力乎沟洫”,然而在农耕栽作中善治水土也是重要的,通常的方式便是挖制灌水、利水的沟洫,于是金属农具在农业生产中也就被使用来制作沟洫,可见于《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云:“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甽。……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东汉·郑玄注:“主通利田间之水道。”唐·贾公彦疏:“古者人耕,皆畎上种谷。畎、遂、沟、洫之间通水,故知通利田间水道”。概括来说,在古代农业活动中,以制作金属农具来施行沟洫的通利。反观人体,在饮水从脾胃运化精气一直到膀胱为尿液的生理运作上,水道之通调主要由肺司职,肺为水之上源,加上肺气之宣发与肃降,疏通和调节着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因此,古代中医学家很可能在古人农业活动中,体会到金属农具之用于通利沟洫与肺经由宣肃而通调水道之功的相似点。

2 从自然之金的制作法与人体之金(肺)的治理之类比推理

由上可知,古人在认识金属的性质与肺的生理特性间发现了许多的相似性,此外,古人在金属的制作的过程中,也建构了人体之肺的治理思维。

2.1 泥型补铸—补脾养肺(培土生金) 于《礼记·礼运篇》:“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户牖”、《孔子家语·问礼》:“范金合土,以为宫室户牖”、及《韦玄成论》:“中古以来,养生之具渐备,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提示古人普遍认识了对铸金和合土的关系。铸金和制泥型陶都是一种高温物理化学过程。铸造金属,最关键的是要有足够高的温度、足够浓度的和持续的还原性气氛,而这些需求的条件在于泥型的陶才能实现。商朝早期的泥型多为就地取材,将天然泥砂用水调和制作铸型后,历经自然干燥或低温堆烧,铸型硬化后即可浇注金属液,经冷却后,将泥型打碎取出铸件。可是铸造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往往会出现一些浇注不到或出现气孔、砂眼等缺陷,为此人们往往会运用铜液浇铸法来进行填补,如《天工开物·冶铸》言:“此时釜身尚通红未黑,有不到处即浇少许于上补完,打湿草片按平,若无痕迹。凡生铁初铸釜,补绽者甚多。”总之,这一系列过程是古人对制作金属工具的一种补修法的认识,皆求之于土泥和金属。

在中医的藏象理论中,肺、脾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仅是水谷精微的生成和布散,还是卫气、营气、宗气、真气等生成和运行,都需要肺和脾二脏的运作,加上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论》才会提及“脾胃一虚,肺气先绝”的论点,因此中医在肺的治疗方面便运用了二者的关系,如《医宗必读》论述“脾元健复则生金而保肺”与“补脾养肺,法当兼行”的治则,即是使用“培土生金”的原理;《石室秘录·卷三射集·脏治法》更是清楚说明二者间功能的相互影响:“肺气之伤,必补脾气,脾气既伤,肺气亦困,故补肺必须补脾,而补脾必须补肺。”显然,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对土和金二者关系密切的感受,可以普遍在金属铸造的过程中体现。

2.2 回火补锻—温肺宣发 回火是指将经过淬火硬化或正常化处理之钢材重新加热到低于临界温度的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水或油等递质中冷却下来,以增加材料之韧性的一种处理方法。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金属之强度与硬度跟着降低,然而金属之延展性却跟着提高,《梦溪笔谈》则提到“畜一剑,可以曲置盒中,纵之复直。”很明显,叙述中所用的工艺便是回火。为能得到金属硬化的效果,同时又避免脆断,古人很早已理解到采用回火之法。由《墨子》的描述可知中春秋时期的钢剑已具有良好的强韧性:“为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断。”这是经过回火处理后,才能得到的状态。再者,《天工开物·锤锻》云:“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煅,十止耗去其一也”,意思是已经成为废品而还没锈烂的铁器叫做劳铁,还可用它做成别的或者原样的铁器;锤锻时,只会耗损十分之一。由此可知,通过回火补锻法,可以让金属器又变加强又变弹性的。

反观当邪犯机体,影响肺的宣发之功时,治法可参考《素问·藏气法时论》之“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及“其有邪者,渍刑以为汗。其皮者,汗而发之”,即透过宣发肺气,开泄腠理,调和气血,使邪气随汗而解的治法。恢复肺的宣发之功,往往以汗法来实现的,而汗法在体内的作用趋势是向外、敷布的作用;《伤寒论》当中的桂枝汤类、麻黄汤类,主要以汗法来实践肺的宣发之功,而桂枝和麻黄是辛温药中的代表药。所以古人对金属的回火,提高其强度和锤锻延展性的方法,可以类比于辛温药协助肺的宣发之功,以发汗来达到邪气外泄、调和阴阳的目的。

2.3 淬火键金—清凉肃肺 《说文解字·焠》:“坚刀刃也。”表示淬火的目的是使刀剑的锋刃坚利,即可以提高金属工具的硬度和耐磨性。所谓淬火,是将金属工具加热到某一适当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随即浸入淬冷的递质(如盐水、水、矿物油、空气等)中快速冷却的处理技术。古人通过实践认识到金属在固体状态下,加热—保温—冷却,可有效地改变金属制品的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2],如《史记·苏秦列传》述:“汝南西平有龙泉水,可以淬刀,特坚利,故有龙泉之剑”、《北史·艺术列传》言:“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过三十札。”五牲之溺是动物油,是含盐水,冷却能力强、淬硬层深;又如《天工开物·锤锻》载:“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其出火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钢、健铁。”这里描述了经过淬火处理后才能得到健金的素质,以现代的科学论理来说,是利用高热后迅速冷却来提高金属元素之间紧密度。

肺为娇脏,又合皮毛,易被邪侵,即《诸病源侯论·卷十四·颏嗽病诸侯》云:“肺主气,合于皮肤,邪之初伤,先客皮毛,故肺先受之。五藏与六府为表里,皆禀气于肺。”王孟英曰:“肺气受病,治节不行,一身之气皆失其顺降之机。”《临证指南医案》则指出治则:“大旨以上焦宜降宜通,下焦宜封宜固”,也就是《医门法律》所谓:“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利。”以外来的温热邪气为例,其侵入皮毛而阻遏肺的气机时,适合以清凉解表,清肃平喘方法来治疗,这犹如在淬火当中,相对热气腾腾的金属,浸入淬冷递质并且降温度的冷却方法。古人可能在淬火处理当中,自然地认识到温度的急变,对金属工具会生产加强忍耐性和锋刃坚利的变化;类比之,在罹患烦热烦躁、咳嗽咳逆等温热病时,迅速用以清热肃肺之剂,可以调整体温和气机,以达恢复人体到正常生理活动的目的。

2.4 镀金护器—滋阴敛肺 《诗·秦风》中出现“鋈”字:“龙盾之合,鋈以觼軜”,《小戎》孔疏:“言‘鋈,白金’者,‘鋈’非白金之名。谓销此白金以沃灌靷环,非训鋈为白金也。”此“白金”即是锡,“鋈”即是镀锡[3]。这是中国古代关于镀锡技术的最早记载。法国考古学家卫松在化验中国周代青铜戈等兵器时,很高地评价说:“中国古代,已有外镀,殊可钦异。且其外镀,不仅为美观避锈起见,又有保护兵器本身之功能。”[4]按有关资料和古学家卫松说的话,古人很早前就开始使用很高水平的镀锡技术。再者,古人用汞作金属合金的配料,称“汞齐(剂)”,镀金时常用的配料,即镀金时需要把金制成箔,再剪碎,放在坩埚中加热到400℃左右,再把汞倒入金液中,形成糊膏状金汞剂。将铜银器胚胎用砂磨光,经酸洗,再将金汞涂在上面,涂好后便可“开金”—把涂金的器件放到炭火上烘烤,使汞蒸发,金则附着在器物上。这一系列过程,可以说古人已认识到可将金属器进一步的完美、保护。而“汞”在常温上是液体状,通过镀金过程后蒸发消失,这汞的变化可能对人们给一种补液的感受。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指出若违逆了秋收的时令,人体之气则不能收敛,导致肺叶枯焦而胀满。又如《温病条辨·上焦篇论·温热病》言:“手太阴暑温,但咳无痰,咳声清高者,清络饮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麦冬、知母主之”,此为热邪在肺,肺肃不利,然而肺阴耗伤,故方药以甘寒保肺阴合辛凉清热来施行治疗。因此,古人对金属的镀金过程当中,经过汞的发挥,最后给金属器预防锈蚀、提高金器本身的功能、以及增加外观的认识,与人体之肺以滋阴敛肺来治疗肺阴损伤之疾病或者预防人体阴液不足的认识有相似性。

3 结语

中医传统理论是一种依赖于人体自身经验的理论,其真实与否可验之于人自身所能感受到的经验[5]。金属是古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古人从接触金属到其加工与使用的过程中,对“自然之金”的认识更丰富了,除了清楚其物质性质外,尚能应用其特性而制造出各式各样的物品,甚至能从“自然之金”的认知体系出发,运用金属的知识概念为始源域,隐喻映射了“人体之肺金”,以理解肺脏之生理特性与功能、病理现象、和治疗思维。本文这一系列探讨就是为了“知道古人如何知道”“认识古人如何认识”中医的理论,简要的说,即是对中医的认知语言进行研究。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IL: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唐电,邱玉朗.中国古代金属热处理[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1,22(2):53.

[3]何堂坤.中国古代金属冶炼和加工工程技术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232.

[4]王鹏伟.取象比类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9,41(9):8-9.

[5]贾春华.一个以水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3)∶164-168.

(2014-09-25收稿 责任编辑:洪志强)

A Metaphor Cognition System of TCM Concepts Taking Metal as Source Domain

Quan Wuhe,Jia Chunahua
(Preclinical Medicine School,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The traditional TCM theory relies on people's living experience.This paper takes“metal of nature”as an example,to clarify how the ancients explained the relatively hazy concepts of lung system in TCM with themetaphoricalmapping by taking the familiar knowledge ofmetal as source domain.In otherwords it is to understand the cognitive language of TCM by knowing how the ancients develop TCM theory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using of analogical reasoning.

Metal;Lung;Metaphorical cognition;Analogism

R226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4.11.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373770):具身心智视域下的中医五行概念隐喻的认知心理语言逻辑研究,负责人:贾春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173464):“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与动态认知逻辑刻画,负责人:贾春华

贾春华(1961—),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基于认知科学的张仲景方证理论研究,E-mail:jiachunhua125@163

猜你喜欢
古人隐喻金属
从发现金属到制造工具
致命金属
好玩的古人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古人怎么洗澡?
《活的隐喻》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金属美甲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