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奇,王晓燕,罗策艳
(湖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在过去40 年的时间里,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国内外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Auer 指出语码转换是指双语者在同一或不同话轮中对两种语言进行交替使用的双语现象或双语言语行为。[1]早期的语码转换研究多采取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语码转换与影响语码转换使用的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2-5]用社会语言学方法进行语码转换研究揭示了社会因素,如种族、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和语码转换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总结出一些语码转换背后的社会动机。[6]
Myers-Scotton 提出了以词汇为基础的主体语言框架模式(Matrix Language Frame model,MLF),这一模式具有广泛的解释力。[5]该模式包括三个假设:1.ML 假设:ML 决定ML +EL 混合结构的形态句法;2.主体语言阻隔假设:在ML +EL 混合结构中,有一个阻隔过滤器阻止任何与相应的ML 语素不适配的EL 实义语素;3.嵌入语言孤岛触发假设:激活EL 词目可触发生成系统禁止ML 的形态句法程序并接受EL 的程序,使当前结构表现为EL 孤岛。根据MLF,国内外众多学者尝试对不同语言下的语码转换进行研究,如Deuchar、Rahimi 和Dabaghi 则分别就威尔士语-英语和波斯语-英语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运用MLF 模型,分别就主体语言原则(Matrix Language Principle)、非对称性原则(Asymmetry Principle)和统一结构原则(Uniform Structure Principle)进行验证,均得出该语码转换是其典型代表的结论。[7-9]国内的高军、戴炜华也采用MLF 模型分析课堂语码转换的结构及其分布,认为教师适时、适量地使用母语,进行必要的具有教学功能的语码转换可以减少学生紧张情绪,提高对目的语的输入和吸收。[10]近年来,国内对于语码转换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如二语课堂中的汉英语码转换,[11]但对机构话语中的语码转换行为的关注很少。
那么在求职面试这一典型的机构话语中,应届海归毕业生的语码转换现象会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为此,本文将综合运用MLF 模型和会话分析视角对电视求职面试话语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拟提出如下研究问题:
(1)与国内毕业的应届生相比,海归留学生在求职面试时的语码转换现象是否更加频繁?
(2)留学生求职者语码转换的词汇形态和句法结构有怎样的特点?
(3)在求职面试语境中,留学生语码转换的出现存在哪些不同的动因?
本研究所用语料选自当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两档电视真人秀面试栏目——《非你莫属》和《职来职往》,其中《非你莫属》每周两期,每期时长约90 分钟,现场共有12 名一流企业高管进行现场招聘;《职来职往》每周两期,每期3-4 位求职者将面对24 位来自各行各业的达人。通过行业达人和求职者之间的对话,反映当下最热点的行业话题并产生观点的碰撞。
研究者从2012 年度的《非你莫属》(共103 期)和《职来职往》(共93 期)中随机选取30 位求职者,其中15 位留学生求职者,他们留学的国家主要有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新西兰等,且都是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另外15 位求职者毕业于国内重点院校。表1 和表2 分别为留学生求职者和国内高校毕业求职者的详细信息。
表1 海归留学生求职者信息
表2 国内重点院校毕业生求职者信息
使用软件FLV Cutter 1.0 将每位求职者的视频单独切分,共得出30 份独立的视频语料。在出现语码转换处做标记,采用WORD 文档工具对语料进行文字转写。研究者将全部30 位面试者分成两组,其中海归留学生求职者(15 位)为实验组,国内院校毕业生求职者(15 位)为对照组。根据主体语言框架模式,分别对两组的语码转换的语法成分分类整理,进行语法分析。对两组求职者语码转换的总量和类别的比较分析,得出海归留学生求职者的语码转换的句法特征,同时对求职面试语境这一典型的机构话语中语码转换的功能进行剖析。
如表1 和表2 所示,在选择研究对象时,研究者尽最大可能对性别、学历和年龄这三个变量进行控制,以减小误差。所得结果如表3 显示,实验组中共有10 位留学生求职者出现了不同频次的语码转换,总量为46 次;而对照组中只有5 位,总量也只有6 次。利用统计工具SPSS 19 对两组数据进行配对样本的t 检验,得到t=2.53,df=14,P=0.024<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样本的差异显著。于是得出结论:在求职面试语境中,国内高校的毕业生求职者与海归留学生求职者在语码转换方面的表现差异显著,前者的频率要远低于后者。
表3 语码转换数量分布
交际风格是代表特定文化群体的言语行为的语码,跨文化背景下的语码转换表达了不同的交际风格,因为海归留学生受到了双语环境的影响。处于不同文化价值使得他们倾向于使用语言技巧(如语码转换)来完成特定的功能。[12]在外部条件诱发和主动自发性的双重作用下,留学生求职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语码转换。相比之下,一直处于国内环境中的对照组成员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语码转换是一种交际策略,这在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界已经是一种共识。实验组成员的交际能力体现在更胜一筹的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上。
表4 语码转换类型分析
从结构角度分析,语码转换可分为句内转换(intrasentential CS)和句际转换(intersentential CS),前者指在补足语短语(complement phrase,CP)中包含至少一个由主体语言和嵌入语言构成的混合结构;句际转换则是在补足语短语间的转换。由表4 可见,不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绝大多数的语码转换类型都属于句内语码转换。又因句际语码转换时嵌入语并不改变主体语言的句法结构和特征,这里将着重探讨句内语码转换。
根据Myers-Scotton 提出的“主体语言框架模式”,词汇可分为单词层面和语言岛(短语)层面。而形态句法结合的语码转换是判定主体语和嵌入语的重要标准。[13]在对全部30 位面试者的录音和文字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汉语是主体语言,英语是嵌入语言。下表是嵌入语在句内语码转换中各个语法成分的数量和所占比例表:
表5 嵌入语在句内语码转换中各个类别的语法成分表
如表5 所示,嵌入语中常出现的语法成分包括:名词及名词词组、动词及动词词组、形容词及形容词词组和副词及副词词组,其中名词及名词词组占绝大多数,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95.4%和83.5%。于是我们将该项进一步细分,得到普通名词、专有名词和首字母缩略词三个子项。接下来分别从嵌入语词汇的形态特征和句法特征两方面进行分析。
1.嵌入语词汇的形态特征
在以汉语为主体语、英语为嵌入语的框架内,绝大多数嵌入在句内语码转换语句中的词汇都显著地遵循主体语的形态变化规则,舍弃了嵌入语英语中的语法屈折变化。
就名词而言,嵌入语中的英语名词倾向于以原形的形式出现,失去了表示复数概念的屈折变化,如:
例①R(Interviewer) :我想问一下,你们班有中国同学,也有加拿大同学,他们毕业以后在干什么?都在哪些行业,哪些公司里面?
E(Interviewee):加拿大同学有些在大型的国际银行里面做treasury analyst,然后中国同学很多回国之后,有的在花旗,有的是在银河证券做投资顾问。
在分析嵌入语为动词时,我们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在以汉语为主体语的框架内,英语动词也是倾向于以原形形式出现,失去语法屈折变化。如果有必要,其语法意义会通过主体语的系统词素来完成。例如:
例②R:你的专业体育社会学,你认为你毕业了之后应该干什么?
E:毕业了之后没有一个特别对口的工作,我在投简历的时候,很多人一看我是这个专业的,就直接把我给pass 掉了。
例②中最后一句话的语态是被动,可是动词pass 依然是以原形形式出现,而表示被动意义的部分是由汉语中的“把”字结构来完成的。
2.嵌入语词汇的句法特征
在名词的类别中,其构成的主要名词结构为汉语的限定词和英语的名词,例如:
例③R:这六分钟的视频中,你是担任编导前期的收集整理工作,还是后期的剪辑? 还是说整个都是你的创意?
E:最早这个idea 是我们同一个组的组员想起来的,但是经过、故事的架构和一个点子,因为我给我们那只主要的小主角,那个Juspher,赋予了人的声音,就是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这个故事,是我的idea。
例④R:我想问你,你到英国学了这个新药设计,是挺专业的,那么现在你要转行,转到去做销售,是不是因为你在留学时开拓了眼界?
E:我觉得我之所以选择销售,是我很乐于和别人分享我的成果,因为我们在英国有一门课,是从一个非常商业的角度,来评价一个research project。
例⑤R:作为一个餐饮经理,怎样解决一个新闻公关危机呢?
E:我会第一时间通知我的那个PR,当然会在网上马上回复说抱歉,然后就是说感谢您给我们提供了这个宝贵的意见,我们会及时改进,这样就会给他人一种很positive 的那个感觉。
综上的这些语料证实了Callahan 的“嵌入语语言岛”(EL islands)加“主体语语言成分”(ML elements)的观点。[14]限定词是系统词素的一部分,经过分类整理,我们发现作为嵌入语的英语单词能够接受主体语为汉语的限定词的修饰,且主要为物主代词、指示代词和量词。在例③和例④中,主体语的名词成分包括普通名词(idea)、专有名词(Juspher)和名词词组(research project)。这些英语名词分别和对应的汉语限定词(我的、这个、那个、一个)搭配使用,符合主体语语法规则,自然顺畅,有强调和突出的功能。在例⑤中出现的副词“很”也属于系统词素,英语形容词为嵌入语。
正如前文所述,嵌入语的语法变化很难在主体语的框架中保留,在此处我们也发现类似的现象:
例⑥R:原来你是做技术的,对不对? 现在为什么想起来做销售? 这个原因是什么?
E:我想做的销售是一种技术型的销售,因为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不仅喜欢做实验,而且我非常喜欢向我周边的人介绍我的实验的过程和内容,在国外我非常喜欢做presentation。
例⑦R:你是怎样看待办公室恋爱的? 如果公司有这样的情况,你作为人力资源的专员会如何处理?
E:我觉得如果请某一方申请离职会过于残忍,我觉得我不想做这样的HR 专员,包括以后有可能成为manager,我可能就是把他们调离到公司的其他部门。
在例⑥和例⑦中,英语名词没有带任何限定词,这是因为作为主体语框架的汉语句法不需要,尽管在对应的英语环境下需要不定冠词。
1.外部因素
(1)词汇的可及性程度
根据统计,实验组中15 位成员的留洋时间在2-8 年不等,但基本已达到操双语者的水平。在谈论某些话题的时候,他们会使用某种特定的语码,这具有一定的个人特色。但很多时候,他们都知道两种语言里适切的语码。例如:
例⑧R:那我想问一下,你们学校里有没有真的是八百年前的东西,到现在还在的?
E:有,在我们耶稣学院,就是有一个,Mm::chapel,就是一个教堂,它比剑桥大学的历史还要早。
例⑧中,E 是牛津大学数学系的毕业生,在回答R 这个问题时,观察语料我们首先可以看出,指称同一事物的两种语码都出现了,这说明这两个单词她都知道;其次,当她想指称那个具有800 多年历史的教堂时,她的话语出现了明显的停顿,并伴随着“Mm”这样的语言,这说明此刻她正在付出认知努力,进行单词搜索的过程。而这样的停顿和语言是可以有效地帮助其大脑的思维活动。这种语码转换是由于在某一种语言中的词汇更加方便、更加容易被回忆起来,即可及性程度更高。
此外,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某些特定类别单词的可及性普遍偏低,例如:
例⑨R1:你是在什么高中念的?
E:在新西兰的国立Onslow College
例⑩R:你给我说三个在哪个消费场所中看到的、感觉到的营销手法或者是销售方式。
E:英国的超市,像Morrison 这种大超市,它有一个特点,...还有,我就发现像最著名有一家高端超市,叫Waitrose,我就发现到这个超市来购物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因为他的这个停车场的设计,就是和Morrison 或者是Tesco 相比,它的停靠车或者离开更加方便。
例⑨⑩的嵌入语都是专有名词,分别是学校的名称和超市的名称,都是无标记的,因为专有名词是特定的名称,这类单词的可及性非常低,极易出现句内语码转换。除非它们是已经被社会认可的翻译,并且会话者对这个语词要相当熟悉。例如:
例⑪R1:莎士比亚的戏剧读过些什么?
E:演过Much Ado About Nothing,《无事生非》。
R1:嗯,还读过什么?
E:Mm(“:/:::”表示音拖长的不用时间,冒号越多,拖音越长。)Macbeth,《麦克白》。
(2)面试官的词汇诱发
作为求职者交流的对象,面试官的语言也会左右语码转换的出现。如果面试官的话语中含有嵌入语成分,那么在求职者回答中出现语码转换的可能性将会很高。例如:
例⑫R:所以说从前期的idea,到中间拍摄,一直到后面的剪辑,都是你来做的吗?
E:对,还有那个VO(voice- over),最后那个旁白。
2.内部因素
(1)策略的选择
求职面试话语属于机构话语,其目的性极强,那么对求职者技巧方面的要求也就更高。语码转换便是可供求职者选择的策略之一。有意识的、恰当的语码转换主要体现在语料的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的体现,二是语言水平的展示。
通过观察语料,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的嵌入语是专业领域的术语,例如:
例⑬R:你能不能用最短的时间,给我们介绍一个你觉得有意思的一个实验?
E:好的,有一种蛋白质,英文里面叫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就是绿色荧光蛋白
例⑭R:你人为什么是安全管理?
E:安全管理呢,在国外有个专有名词叫HSE,职业、健康、安全,它主要负责企业内部的安全,比如流水线、库房等。
例⑬中语码转换的短语是生物学专业术语,例⑭中的HSE(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则是安全生产管理专业中的术语。在收集的语料中,大部分的此类语码转换都是由首字母缩略词构成的,如例⑫中的VO(Voice Over)是传媒专业方向的词汇;3D MAX、AE、PS 等是平面绘图方向的软件名称;PR(Public Relation)是人力资源专业中的“公关”的简称。在这些位置的语码转换可以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捕捉前沿知识的学习状态,同时也可以显示自己在语言方面的优势。
(2)标记性
Myers-Scotton 提出的标记性是指会话者尝试构建一套新的交流的标准,而这种有意识的选择包括个人期望、社会准则和理性选择。[4]此处,无标记的语码转换是特指在嵌入语成分以某一单一语码的形式出现,附近没有其同位语的出现;反之则是有标记的。在表4 中,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有标记的语码转换均占到近三分之一。例⑪-⑭均是有标记的语码转换。这类的语码转换可以被看成是会话者有意识地使用的,以获取强调的特殊效果,是一种修辞手段。
语用学家维索尔伦在《语用学新论》中提出语码转换可以承担许多交际功能,因而是一种受人喜爱的策略。但是如果在具体语境中没有恰当的使用,也许就会变为失策。例如:
⑮E:我叫***,24 岁,来自河北唐山,刚刚从约克大学完成了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的硕士课程=(“=”表示两者话语之间无停顿,立刻接上。)
R:=中文是?
E:国际商务与战略管理,然后研究方向是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中文是?
E:企业社会责任感
很显然,面试官两次打断了求职者的话语,并询问其中文意思。可见这样的策略并不会给自己加分。另外,根据Scotton 的标记理论,从语用学角度看,语码转换应该遵循尊重(the Deference Maxim)和精湛(the Virtuosity Maxim)两个准则;其中尊重准则:如果希望从对方得到什么时,语码选择中应表示尊重。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的权势较高,求职者的权势较低,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15]如果想要取得理想的面试效果,尽可能采取有标记的语码转换,以表示对面试官的尊重。所以,面试者在考虑到面试官的感受的同时,可适量的使用有标记的语码转换,这样既有助于展现自己的专业功底和语言能力,又遵循了尊重准则。
综合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海归留学生面试话语中语码转换进行研究,实验组由海归留学生组成,对照组则由国内重点高校毕业生组成,将两组样本中出现的语码转换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留学生求职者会使用远多于后者的语码转换,体现出其能够熟练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其次,通过语码转换的形态和句法分析,发现名词及名词词组是语码转换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句法规则为“主体语框架+嵌入语”,嵌入语自身的语法规则很难保留下来。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将语码转换的动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类,前者主要包括词汇的可及性,可及性高的词汇易引发有标记的语码转换,相反则易产生无标记的语码转换。内部因素主要分为策略的选择和标记性两类,我们建议适当的采用有标记的语码转换,有意识且适宜的语码转换在体现面试者对面试官的尊重的同时,也很好地展现了面试者的专业知识和语言水平,为其得到自己想要的职位构建了一个很好的桥梁。
[1]Auer P.Code-switching in Conversation:Language,Interaction and Identit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152.
[2]Appel R & Muysken R.Language Contact and Bilingualism[M].London:Arnold,1987:152.
[3]Auer P.A Conversation Analytic Approach to Code-switching and Transfer[C]//M.Heller.Code-switching.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88.
[4]Mysers-Scotton C.Social Motivation for Code-swit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5]Mysers-Scotton C.Code-switching[C]//F.Coulmas.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7.
[6]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2000(130):22-27.
[7]Deuchar M.Welsh-English code-switching and the Matrix Language Frame model[J].Lingua,2006,116(11):1986-2011.
[8]Rahimi M & Dabaghi A.Persian– English codeswitching:A test of the Matrix Language Frame model[J].System,2013(41):322-351.
[9]Myers-Scotton C.Explaining the role of norms and rationality in codeswitching[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0,32(9):1259-1271.
[10]高 军,戴炜华.语言教学中的语码转换研究和实验分析[J].外语教学,2007,28(1):51-55.
[11]王晓燕,王俊菊.同伴互动语码转换研究——基于英语学习者的课堂口语语料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14):60-65.
[12]ZHU H.Duelling languages,duelling values:Codeswitching in bilingual intergenerational conflict talk in diasporic familie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8,40(10):1799-1816.
[13]Zabrodskaja A.Evaluating the Matrix Language Frame model on the basis of a Russian—Estonian codeswitching corpu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2009,13(3):357-377.
[14]Callahan L.The matrix language frame model and Spanish/English codeswitching in fiction[J].Language &Communication,2002,22(1):1-16.
[15]唐奇,王晓燕.人际功能视角下的求职面试话语特征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3,27(7):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