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学说在小儿治未病中的应用

2014-04-05 23:33方美兰蒙春雪广西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广西柳州545000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调护体质小儿

方美兰,蒙春雪(广西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广西 柳州 545000)

体质学说在小儿治未病中的应用

方美兰,蒙春雪
(广西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广西 柳州 545000)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医治未病话题的讨论颇为热烈,主流观点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未病先防”,着力于未雨绸缪,防止疾病发生;二是“既病防变”,着力于阻断传变,防止疾病进展;三是“瘥后防复”,着力于扶正调摄,防止疾病复发。《素问·疏五过论篇》中说:“圣人之治病也,……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强调诊病须先明其体质。中医的体质理论是中医学中最有特色的理论之一,它认为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相对稳定的、综合的特质;疾病的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正气的强弱和个体体质状况密切相关,体质就其生理基础及表现特征和功能活动而言,是正气盛衰偏颇的反映;体质不仅关系到人体受邪后是否发病,既病之后的发病倾向及病愈后的复发率、方药的耐受性也与体质密切相关[1]。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极易受外邪侵袭而致病,且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故治未病在儿科的应用尤为重要。因此,笔者总结小儿患病特点,将从小儿体质调护方面探讨小儿体质学说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思路。

1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中医学在疾病的防治上强调“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对治未病的最为经典的论断,明确提出了治未病养生“未病先防”的思想内核。《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提出了治未病相应的养生保健基本原则。传统中医治未病理论于汉代产生了跨越式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手段,将“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纳入了治未病范畴。《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既病防变的重要思想。唐代孙思邈是又一位在治未病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医家。他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认为医生和患者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他对治未病主要从养生保健和欲病早治的角度着眼,“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所著《千金要方》记载了大量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中医治未病是一种医学思想,是一种健康理念,其目的是防患于未然,消病于未起,救疾于未萌,在以中医体质学理论为指导的养生防病实践中也越来越体现出极其重要的价值。再如“见微知著”,即早期发现疾病,及时发现疾病变化。还有“未病先治”,认为在疾病尚未发作的稳定期提前采取措施。又有一个直白的观点是治未病就是调理“亚健康”。现今,“已病”和“未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通过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会检查出很多所谓“未病”人的“已病”现状。即是在警示我们一定要树立“治未病”的思想,及时调理偏颇体质,提高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

2 小儿体质的共性

古代医家很早就重视小儿的体质因素,有很多关于小儿体质的重要论述及独到见解。《灵枢·逆顺肥瘦》谓:“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即小儿阴阳气血不足的外在柔弱特征;《颅囟经》谓:“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钱乙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小儿体质学说”。钱氏认为,小儿的的生理体质是“肌骨嫩怯”“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体质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展了小儿体质学在诊断学中的运用。

2.1 “稚阴稚阳”的不足性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在其所著的《解儿难》指出“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提出了小儿“稚阴稚阳”之说,这代表小儿时期各种机体和生理功能都没有成熟完善,在小儿时期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阴长阳充的过程正在一步步发展,充分反映了小儿生长发育阶段中的体质特点以及与病理方面的转化关系。此处的阴指体内精血、津液等物质,而阳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的活动。这种不足一方面导致小儿体质状态不断向成熟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导致小儿抵御病邪侵袭的能力较成人差而更易因邪气致病;且患病后病情的变化很快,很大,往往可形成一种寒热虚实错杂的病况,即“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2.2 “纯阳”的易变性

“纯阳之体”理论起源自道家阴阳学说,小儿所禀承的是肾中的元阴元阳,其尚未受到损伤,所以生气旺盛,生长发育迅速,有着一定的多变性。而“纯阳”理论表明小儿的发育未完全成熟,而生长机能较为旺盛,相对来说阳气旺盛而阴气衰弱,所以一方面说明小儿一旦患病,病邪易从阳化热,而且热邪易化火动风,故临床小儿热病(证)最多,而且在热病(证)过程中出现壮热,惊惕甚至抽搐,神昏等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小儿患病后脏腑修复力强,较成人更易康复的体质特点。

2.3 “五藏有余不足”的可塑性

在钱乙学术思想的影响下,明代万全在五脏辨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小儿生理病理的又一共性"五脏有余不足"学说,其认为小儿肝常有余,而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肾常虚,阴阳角度来说为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这种有余和不足的共性处在小儿的生长发育阶段,所以有着较大的可塑性,如果能够依据其体质类型,可针对性的调理,转化并调整体质的类型,使小儿不正常的体质质逐渐变为正常。而如果失于正常调理,则可易感外邪,导致体质变差。

3 小儿体质的个性

体质的形成始于先天,先天禀赋是决定与影响体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因素,也是维持个体体质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但是并非一成不变,小儿体质由于受到先天禀赋不同的影响,加之后天所受的喂养和起居条件差异,地域环境的差别,所患疾病的调理等不同,表现出一定的个性。阴阳平衡失调之体质,则可表现为肺卫调节疏懈,卫外功能减弱,遇气候突变,冷热失常,六淫时邪猖獗,则更易发病。体质学认为多种疾病在某一阶段具有相同的体质类型或为体质共性所影响时,就会产生相同的病理变化,表现为相同的证,在治疗上应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的原则。《素问·三部九候论》提出:“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泄之,虚则补之,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故在临床上要强调“辨病-辨证-辨质”的诊疗思路。

3.1 均衡质

形成:小儿先天禀赋充足,后天喂养调护得当,较少生病。五脏之气充沛,阴阳气血相对平衡,小儿发育良好。

体质特点:小儿通常表现为情绪稳定,生活规律,体质波动小,发育生长正常,面色红润,语声宏亮有力,气息均匀,反应敏捷。饮食二便均好,睡眠佳,眼睛明亮有神,舌质淡红,苔薄白润泽。对于环境和气候的变化适应能力比较强;较少生病,偶有伤风感冒、伤食等,对治疗的反应敏感,自我康复能力强。

属于健康状态,但也需要调理维护,平常应注意锻炼适度、劳逸结合、饮食合理、适冷暖增减衣裳、情志豁达、调神养性。

3.2 气虚型体质

形成: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久病大病之后,致脾肾气虚。

体质特点:形体瘦弱,皮松肉弛,易自汗出,面色无华,倦怠少动,语声低怯,纳差便溏,舌淡苔白或光剥苔。此型多易患肺炎、咳嗽、外感、汗证、腹泻、水肿、遗尿、疳证等病证,并且易反复,病迁延。在疾病的治疗上强调扶正补虚,益气助阳,多以玉屏风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方为主方。

调护:应当随季节变化增减衣被,进行适当的体格锻炼,日光浴,增强体质;纠正厌食偏食,零食的习惯,注重脾胃的调养。

3.3 气阴亏型体质

形成:此类患儿多见于早产或久泻或喂养不当,发育不良,或病后伤及气阴。

体质特点:小儿形质瘦弱气怯,面色苍白,皮肤干燥,表情淡漠或急躁,精神不振,目睛少神,纳少,睡眠不宁,口干,盗汗潮热,手足心热,唇色淡红或干红,舌淡红或红而少津,脉细数,指纹细而红紫。此型小儿易患便秘、夏季热、咳嗽(干咳)、口疮、咽喉炎、汗证等临床多见:①脾肺阴虚型:形体消瘦,生长发育及一般情况稍差,面红、唇红干、语声宏亮,睡眠不实,易惊醒,偏吃香辣燥味,口臭汗多、大便结、性情急躁,舌质红苔薄而面干,脉细数。②肺肾阴虚型:形体瘦小,发育较差,皮肤干燥,易惊惕,尿频,盗汗,发干枯,便秘,神差,汗多,舌质瘦小,少苔脉细数少力。治疗上以益气养阴为主,处方多以生脉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

调护:①情志调护:此类患儿常表现为爱哭闹或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宜安神定志,舒展情志,保持情绪稳定。②饮食调护:在日常饮食调护上要忌食辛辣刺激、湿热干燥,煎炸爆炒及滋腻等食品,忌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过度的食物,多食滋补肾阴的食物如芝麻、薏苡仁、绿豆、怀山药、牛奶、鸭肉等,以甘淡为主、特别是在春秋之季更应注意。③起居调护:居住的环境宜安静,保证充足的睡眠。④活动调护:避免在炎热的天气和闷热的环境中运动,宜选用舒适轻柔的运动方式,如步行、放松性游泳等。

3.4 痰湿型体质

形成:《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命名依据:《黄帝内经》中有“肥人”、“肥贵人”、“脂人”之说,即指体内痰湿较盛之质。小儿痰湿体质的形成或固禀受气于父母、素有脂质增高之伏痰,或固膏染厚味,使脾不健运而聚湿生痰。因南方天气湿热,故两广地区人们老百姓喜食寒凉之品,贪凉饮冷,寒能伤阳,助湿困脾,痰浊内生,因气候炎热,四季淫雨,伤津耗气,故具有明显的湿象偏盛、易伤气津的特点。

体质特点:痰湿质小儿常可见形体偏胖,肌肉松软,面色苍白或少华,下睑浮黑,喉中常有痰鸣,食欲较差,易作腹胀,大便多溏,易患感冒咳嗽,痰多,或素有哮喘,苔多滑腻,脉细濡。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此种体质的患儿对梅雨季节及湿环境适应能力差,易由寒湿所侵和饮食所伤,诱发痰饮咳嗽、哮喘、吐泻、肿胀等疾病。病机多为痰湿内壅或三焦湿阻。治宜温阳化气,健脾化湿(辅以宣肺,化痰,降逆,利水等)。痰湿之体质者易受外湿,此皆内外相引而发病也。

调护:痰湿体质的综合调理以因人制宜,标本兼顾为原则。①情志调护: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适当增加社会活动,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鼓励患儿多与同龄人玩耍,增加外出游玩的机会,认真听患儿倾诉,增加患儿的兴趣、爱好,保持患儿畅快;②饮食调护:平素应注意顾护脾胃,少食生痰之品。常用的食物可选用赤小豆、扁豆、蚕豆、花生、枇杷叶、文蛤、海蜇、胖头鱼、橄榄、萝卜、洋葱、冬瓜、紫菜、荸荠、竹笋等。要少吃煎炒、咸腊、炙烤之物,少吃动物内脏、鸡蛋黄、肥肉、鱼籽等,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气温高时要喝白开水、喝绿豆汤、茶水,不吃冷饮。建议常吃白茯苓粥;③起居调护:多进行户外运动。贴身衣物着棉质等吸湿透气类,经常晒太阳或进行日光浴。在湿冷气候时减少户外活动,避免雨淋受寒,保持居住环境干燥;④运动调护:天气湿冷时,则要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受寒雨淋。选择中小强度较长时间的全身运动,如散步、慢跑、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及适合自己的各种舞蹈,并长期坚持,忌剧烈运动。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阳气极盛、温暖宜人的下午2~4点;朱丹溪在《丹溪治法心要》中认为“肥白人多痰湿”,故此类患儿宜中、小强度和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燃烧体内多余的脂肪,但要注意运动的节奏,循序渐进。

3.5 内热质

形成:多先天胎热;或后天饮食失节,积滞内蕴,造成内热蕴伏;也因病后热郁,调理失宜所致。

体质特点:小儿形体多瘦,少数偏胖而壮实,唇面多赤,脾气急躁好动,精神亢奋,口干口渴,食少便结,或食多易汗,睡眠不宁,辗转反侧,磨齿咬牙,夜惊梦多,或潮热盗汗,或遗尿,手足心热,皮肤较干燥,小便黄而臭,口中气臭,或见高热惊厥,舌质偏红、苔黄燥,脉数,指纹红紫。在疾病的治疗上提倡“清化内热,消积导滞”的诊疗原则。①肺脾气虚型:多以党参,黄芪,白术,陈皮等以健脾益气。②肺脾阴虚型:多以太子参,黄芪,麦冬,桑椹子等以养阴益胃。③脾虚肝旺型:多以党参,白术,白芍,柴胡等以健脾平肝。

调护:在饮食方面宜清淡,忌滋味肥甘,宜多吃蔬菜,保持大便通畅,不致食滞内蕴,胃肠功能正常,则化热之源不复存在。

虽然体质是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客观上与胎禀或禀赋有关,但体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种条件下具有可变性。即使虚寒质儿如喂养过温,或温补太过,可致由寒化热、燥热伤阴,成为阴虚质儿;掌握小儿的体质类型,有助于临床诊断、预后和治疗护理,有助于提高疗效。另外,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掌握了小儿的体质类型,就可针对其成因,做好保健调理,以起到转化和调整体质类型的作用,使不正常质逐渐趋于正常,最终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的目的。

4 小 结

研究体质学说,务必要坚持为临床服务的正确方向,特别应该与当前广泛开展的“治未病”理论与临床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西医学把过去认为互不相关、彼此分割的疾病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对许多重要疾病机理的认识和处理发生了重大改变,表明西医学正在从重视“人的病”向“病的人”转变,这正是中医体质学的研究目的和方向。通过中医体质学研究将使中医“因人制宜”思想得到具体地表述和诠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体质因素日益受到重视,可视为中医病因病机学对西医学的补充。

“治未病”的核心内容是“未病先防”,诚然异常体质不能与疾病划等号,但大多存在着潜在的病理变化或已有隐匿的病症。从预防医学角度来说,应对异常体质及早予以干预,使之向正常体质转化,以防疾病的发生,这无疑是“治未病”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把体质学说和“治未病”的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更好地为临床防病治病服务。

[1] 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

R241.9

B

1004-2814(2014)04-0347-03

2013-11-25

猜你喜欢
调护体质小儿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甲减”虽扰,调护有法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小儿涵之三事
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的中医调护
终身疾病糖尿病中医调护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