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的防治

2014-04-05 22:03霍道坦
山东畜牧兽医 2014年5期
关键词:酮体丁酸丙酸

霍道坦

奶牛酮病的防治

霍道坦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畜牧兽医水产局 274000)

奶牛酮病是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致使血糖浓度下降,酮体生成增多,从而产生酮血症、酮尿症或酮乳症。临床上以昏睡或兴奋、产乳量下降、机体失水,偶尔发生运动失调为特征。因为反刍动物血糖是瘤胃内产生的丙酸经糖元异生途径转化为葡萄糖而维持,所以凡是引起瘤胃内丙酸生成减少的因素,都可以诱发奶牛酮病生成,如产前、产后采食量减少,饲料质量差,日粮组成、精粗比例不当等都可直接引起酮病发生。

近年来,随着对奶牛的奶产量要求的提高,酮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奶牛酮病不仅降低奶牛的产奶量和乳汁的质量,还影响奶牛的繁殖性能,有效预防奶牛酮病的发生已经成为关键问题。

1 病因

1.1 产后能量负平衡 奶牛产犊后4周~6周出现泌乳高峰,但其食欲恢复和采食量的高峰约在产犊后的8周~10周,能量和葡萄糖的来源不能满足泌乳消耗的需要,生糖物质缺乏,奶牛高产势必加剧这种不平衡,机体动员肝糖原、体脂肪和体蛋白,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

1.2 产前过度肥胖 干奶期供应能量水平过高或干奶期时间过长,奶牛产前过度肥胖,严重影响产后采食量的恢复,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引起能量负平衡,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在5分制体况评分中,产前4分以上的奶牛更易发生酮病。

1.3 营养不足 饲喂不足或饲喂高填充性的饲料,导致生糖先质缺乏,酮体生成增加。

1.4 饲料因素 饲喂含有大量丁酸的饲料会引起血液β-羟基丁酸浓度的增加,并间接通过降低食欲,增加体脂的动员,尤其是在泌乳早期;血液和乳汁中的酮体还会通过饲喂大量生酮饲料而增加,如甜菜和糖蜜都会增加瘤胃丁酸盐的浓度。

1.5 继发因素 能引起食欲减退的疾病将会降低血糖浓度和增加血浆游离脂肪酸(NE-FA)和酮体浓度。如生产瘫痪、青草搐搦、真胃移位、肢蹄疾病、乳房炎,以及胎衣不下和子宫感染。然而,也有研究发现任何特定的繁殖疾病对酮病的发生没有影响,如乳腺炎的发生对酮病发生的可能性没有影响。

2 临床诊断

检测血液指标是判定奶牛酮病最准确的方法。血清丙酮(Ac)、β-羟基丁酸、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是判定奶牛酮病的重要指标。水杨醛比色法是较早应用于定量测定血清中总酮体(Ac、β-羟基丁酸和乙酰乙酸)含量的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操作复杂但结果可靠。较为先进的方法是用生化分析仪和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清β-羟基丁酸含量,但生化试剂盒昂贵以及气相色谱法需要特殊的仪器,这两种方法多用于科学研究。在人临床检测中有采用微量血酮仪(电化学法)检测血清β-羟基丁酸含量,该方法简单易操作,在兽医临床诊断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3 防治

3.1 预防 根据奶牛营养需要合理搭配精粗饲料比例,使母牛维持一定的体况,既不过肥,也不过瘦,并做好围产期奶牛护理。根据我国高产奶牛饲养管理规范规定,干奶期粗纤维含量不少于20%,精粗饲料比为25:75。分娩前两周,限制精料量,增加干草喂量,一般按干物质计算,精、粗比以4:6为宜,混合饲料每日给予3kg左右,青贮15~30kg,干草随意采食。泌乳期高产奶牛日粮中的优质干草不能少于4kg,在泌乳盛期增加精料时不能减少干草的喂量。另外,还要保证饲料中有充足的钴、磷和碘,日粮精料中补糖、补钙、添加碳酸氢钠都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围产期加强环境卫生消毒,产后5d、14d分别用生理盐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子宫,并宫注宫康宁、宫得康等栓剂,可减少继发性奶牛酮病的发生。对于易发生奶牛酮病的牛,应于产前1周开始,每日或隔日1次补50%葡萄糖及5%氯化钙200ml。对于产后食欲不振或产奶量快速上升的奶牛。可给上述药物2~3次。在奶牛酮病的高发期(产后2周到4周),喂服丙酸钠,120g/次,2次/d,连用10d,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通过以上防治措施,可以降低奶牛酮病的发病率,起到减少投入、增加经济效益的作用。

3.2 治疗 本病治疗的原则是以解除酸中毒、补充体内葡萄糖不足及提高酮体利用率为主,配合调整瘤胃机能。对于继发性酮病,以原发病治疗为主。(1)补糖法:用50%葡萄糖静脉注射500~1000ml,多数患牛有显著疗效;或以25%葡萄糖腹腔注射,可延长血糖保持在正常浓度的时间;口服丙酸钠250~500g,分2次给予,连用10d;用丙二醇治疗,效果较好。饲料中拌和丙二醇或甘油,2次/d,225g/d,连用2d。随后用量为110g/d,1次/d,连用2d,口服或拌饲前静脉注射葡萄糖效果更明显。(2)激素疗法:适用于体质较好的病牛,方便易行,不需预先给予生糖物质。可选用醋酸可的松0.5~1.5g肌注或10%氢化可的松60~100 mg,静脉注射。(3)其他疗法:对神经性酮病可用水合氯醛内服,首次剂量为30g,随后用7g,2次/d,连服数日,其作用是对大脑产生抑制作用,减弱兴奋性,使之安静、缓解病情;增加瘤胃中淀粉分解促进葡萄糖生成和吸收;增强瘤胃内丙酸的发酵过程。提高碱贮,解除酸中毒,可用5%碳酸氢钠液500~l000ml,一次静脉注射。为了促进皮质激素的分泌,可以使用维生素。维生素A 500IU/kg体重,内服;维生素C 2~3g内服。防止不饱和脂肪酸生成过氧物,以增加肝糖量,可用维生素E1000~2000mg,一次肌肉注射,或7000mg口服,连用2~3d。加强前胃消化机能,促进食欲,可用人工盐200~250g,一次灌服;维生素B1 20ml,一次肌肉注射。维生素B12和钻一起合用,效果更好。酮病病牛可能与辅酶A缺乏有关,可使用辅酶A的前体~半胱胺750mg静脉注射,每隔1~3d静脉注射一次,连续注射3次。中药处方:当归、川芎、砂仁、赤芍、熟地、神曲、麦芽、益母草、广木香各35g,磨碎,开水冲,灌服,每日或隔日1次,连服3~5次,对增进食欲,加速病愈效果较好。

4 结论

当前奶牛场为了提高奶产量,追求经济效益,在饲料日粮中,供给过量蛋白质,而碳水化合物偏少,能量不足。如每产lkg牛奶,饲养标准达l00g可消化蛋白质,而国内外营养标准中规定,每产1kg奶,可消化蛋白质为44~47g。精料过多,为满足乳糖和机体能量需要,机体的糖元异化作用加强,造成酮体生成过多,超过肝外组织所能氧化分解的限度,导致酮蓄积,是发生酮病的主要原因。

奶牛酮病重在预防,因为本病可由多种因素造成,在生产中只有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并应树立长抓不懈,防患于未然的防护意识。还应该建立酮体监测制度,及时检出亚临床型酮病病牛,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才能预防该病的发生。

(2014–02–21)

S858.23

B

1007-1733(2014)05-0040-02

猜你喜欢
酮体丁酸丙酸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和尿液酮体水平与出生结局关系的研究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复合丁酸梭菌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尿酮体“±”或“+”代表啥
HIV-1感染者肠道产丁酸菌F.prausnitzii和R.intestinalis变化特点
食品中丙酸钠、丙酸钙测定方法的改进
丁酸乙酯对卷烟烟气的影响
K/γ-Al2O3催化丙酸甲酯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
2-18F-氟丙酸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
H3PW12O40/Y-β催化丙酸异戊酯的绿色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