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香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人民医院, 湖北 荆州, 433300)
甲状腺腺瘤患者临床常规行切除治疗,但手术切口易受吞咽、咳嗽及进食等动作牵拉,术后疼痛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如何有效缓解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氟比洛芬因具有一定术后镇痛作用已被广泛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但其镇痛镇静效果无法满足临床需求[3],需配合其他药物应用。本研究探讨联用氟比洛芬单用和与右美托咪定麻醉对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患者镇痛效果、舒适度及安全性的影响。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患者150例,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为Ⅰ~Ⅱ级[4]。排除标准: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出血性疾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麻醉药物过敏者。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麻醉组,每组75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44例,年龄24~58岁,平均(37.9±6.5)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1.4±3.7) kg/m2; 联合麻醉组中男31例,女44例,年龄24~58岁,平均(37.9±6.5)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1.4±3.7) kg/m2。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选患者术前建立外周静脉通道并扩容,行血压(BP)、心电图(ECG)、血氧浓度及脑电双电频数(BIS)监测。麻醉步骤: ① 咪达唑仑0.02 mg/kg静脉滴注; ② 利多卡因1.0 mg/kg, 舒芬太尼3.0 μg/kg, 丙泊酚TCI血浆靶浓度3.0 μg/mL, 维库溴铵0.1 mg/kg(意识消失时给予); ③ 瑞芬太尼10 μg/(kg·h), 在保证BIS水平35~55条件下行丙泊酚TCI血浆靶浓度调整。对照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滴注生理盐水0.5 μg/(kg·h),联合麻醉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滴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h), 2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行氟比洛芬1.0 mg/kg静脉滴注。
镇静效果评价依据Ramsay评分量表进行[5],计分为1~6分,1分为烦躁不合作,2分为安静合作,3分为嗜睡但可接受指挥,4分为睡眠状态但可唤醒,5分为唤醒后反应迟钝,6分为深度睡眠无反应。疼痛程度评价依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6], 计分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中间部分代表不同程度疼痛。舒适度评价依据Bruggrmann舒适评分量表(BCS)进行[7],计分为0~4分,0分为疼痛持续;1分为静息无痛,深呼吸、吞咽或咳嗽时疼痛剧烈;2分为静息无痛,深呼吸、吞咽或咳嗽时疼痛明显; 3分为深呼吸或吞咽无痛;4分为咳嗽无痛。术后加用氟比洛芬酯标准为VAS评分≥3分[8];观察时间设定分别为给药前(T0)、注射局麻药物时(T1)、术开始后15 min(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手术完成时(T4)。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T0、T1、T2、T3、T4Ramsay镇静评分分别为(2.04±0.15)、(2.08±0.20)、(2.01±0.14)、(2.10±0.27)、(2.03±0.12)分,联合麻醉组患者分别为(2.07±0.20)、(3.25±0.41)、(4.12±0.54)、(4.05±0.52)、(4.13±0.58)分,联合麻醉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苏醒后10 min、2 h及后4 h VAS评分分别为(2.35±0.58)、(2.73±0.64)、(2.11±0.42)分,联合麻醉组患者分别为(0.24±0.08)、(0.96±0.33)、(1.32±0.47)分;对照组患者苏醒后10 min、2 h及4 h BCS评分分别为(2.17±0.55)、(1.89±0.44)、(2.01±0.52)分,联合麻醉组患者分别为(4.13±1.04)、(3.30±0.82)、(2.61±0.73)分,联合麻醉组患者苏醒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和BC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T0、T1、T2、T3、T4平均动脉压分别为(78.24±8.20)、(89.24±10.35)、(90.38±10.84)、(88.79±8.33)、(78.43±7.68) mmHg, 联合麻醉组患者分别为(80.34±9.21)、(71.20±6.85)、(70.82±6.33)、(69.75±6.21)、(70.13±6.46) mmHg; 对照组患者T0、T1、T2、T3、T4心率分别为(76.32±8.46)、(84.38±8.4)、(81.21±7.88)、(73.65±6.37)、(72.16±6.04)次/min, 联合麻醉组患者分别为(75.93±7.54)、(61.10±6.12)、(59.42±6.07)、(58.68±6.24)、(62.46±6.63)次/min, 联合麻醉组患者T1、T2、T3、T4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和联合麻醉组患者术后氟比洛芬加用率分别为98.67%、2.67%, 联合麻醉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甲状腺手术患者切口牵拉疼痛是引起术后不适最主要原因之一[9]。氟比洛芬属于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作用机制为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环氧酶,具有高效抗炎镇痛作用[10-11],其吸收迅速、起效快且不良反应少,半衰期约为5.5~6.0 h,临床常规给予氟比洛芬静脉滴注用于术后镇痛。但有报道[12-13]显示,单独应用氟比洛芬术后镇痛作用不完善,超过90%患者需加用止痛药物。近年来多模式麻醉在国外得到重视,即采用多种不同类型药物联合麻醉提高临床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14]。右美托咪啶是一种新型α2受体激动剂,一方面可选择性作用于大脑皮层脊髓后角突触前和中间神经元突触后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干扰疼痛信号传导入脑;另一方面还可拮抗延髓-脊髓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突触前膜释放伤害性肽类物质[15-16]。相较于其他麻醉辅助药物,右美托咪定具有类似正常睡眠镇静效果,还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消除呼吸抑制,这些均有助于减轻患者术后焦虑、恐惧心理,改善术后不适感。但需要注意的是右美托咪定仅有中度镇痛作用,单独用于镇痛无法令人满意,故临床一般作为全麻辅助用药,以延长镇痛时间,减少镇痛药物用量[17]。本研究结果中,联合麻醉组患者T1、T2、T3、T4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苏醒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和BC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右美托咪定与氟比洛芬联用麻醉比较氟比洛芬单用在提高镇静效果、缓解疼痛及改善舒适度方面优势明显;联合麻醉组患者T1、T2、T3、T4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用麻醉更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提高耐受性;且联合麻醉组患者术后氟比洛芬加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加用右美托咪定有助于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综上所述,右美托咪定与氟比洛芬联用于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患者麻醉可有效改善镇静效果,减轻术后疼痛,提高舒适程度,稳定血流动力学,并减少麻醉药物用量。但因受到样本量及中心单一等因素限制,右美托咪定与氟比洛芬联用麻醉效果还需进一步确证,且两者之间协同镇痛作用机制还有待阐明。
[1] 马立靖, 马璨, 李冬梅, 等.预注右美托咪定的镇静效应及其对全麻患者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2, 28(7): 637.
[2] 张志捷, 王珊珊, 徐辉.右美托咪啶预防芬太尼引起呛咳反应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4): 671.
[3] 邓小明, 曾因明.2011麻醉学新进展[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325.
[4] 李争卫, 王武涛.右美托咪啶与丙泊酚在甲状腺手术中颈丛神经阻滞疗效对比[J].陕西医学杂志, 2013, 42(9): 1201.
[5] Borges B C, Boet S, Siu L W, et al. Incomplete adherence to the ASA difficult airway algorithm is unchanged after a high-fidelity simulation session[J]. 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 2010, 57(7): 644.
[6] 龚文魁, 王美容, 何建伟, 等. 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辅助颈丛神经阻滞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22): 3817.
[7] 徐钢, 陆颖, 黄礼兵, 等. 右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在无痛ESD中的应用[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1, 14(6): 470.
[8] 郑艳, 朱志华, 张耀中. 右美托咪啶用于局部麻醉下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2012, 6(12): 3438.
[9] 王莉琴, 陈淑君, 翟东. 术中单次输注右美托咪定对甲状腺切除手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27(11): 1077.
[10] 吕蕾, 邵军进, 吕金英. 预输注右旋美托咪定抑制双腔支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观察[J]. 中国医师杂志, 2011, 13(7): 988.
[11] 夏昌兴. 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患者全麻气管插管反应的临床观察[J].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3, 16(9): 801.
[12] 马立靖, 马璨, 任宪凤, 等. 右美托咪定对甲状腺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拔管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 35(3): 11.
[13] 方志成, 郑翔, 盛春风. 右美托咪定联合倍他乐克拮抗交感活性亢进的临床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3, 16(9): 811.
[14] 王雄伟, 陈晖. 瑞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在心脏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3, 16(9): 799.
[15] 马璨, 马立靖, 李冬梅, 等.全麻甲状腺手术中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和氟比洛芬酯对术后疼痛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2, 28(8): 736.
[16] Gupta P, Whiteside W, SaMati A,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rolonged dexmedetomidine use in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with heart disease[J]. Pediatr Crit Care Med, 2012, 13(6): 660.
[17] El M R, Mowafi H A, Al Sheikh I H, et al. Efficacy of dexmedetomidine in suppressing cardiovascular and hormonal responses to general anaesthesia for caesarean delivery: a dose-response study[J]. Int J Mstet Anesth, 2012, 21(3):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