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禹琪芳,贺建华
畜牧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保障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进一步摸清重庆市綦江区畜牧业,加快綦江畜牧业发展步伐,更好地发挥畜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2013·百名农学博士重庆行”綦江实践分团成员对全区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綦江区面积2 747.8平方千米,辖5个街道25个镇,365个行政村、90个社区,总人口122万。2012年是綦江、万盛两地合并后的第一年,綦江区按照市农委提出的“保供给、保稳定、保安全、保增收”的畜牧生产指导思想,针对2011年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畜牧产业发展“999”(出栏生猪90万头、草食牲畜90万头只、家禽900万羽)的目标,不断调整养殖业结构,改善养殖生产环境。
綦江区畜牧业主要以传统养殖为主,饲养种类有猪、牛、羊、家禽。现建成万头(只)生态畜牧养殖场(小区)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10个、年产20万条眼镜蛇养殖基地1个。2012年第一季度生猪出栏284 588头,比2011年同期增长2.9%,草食牲畜出栏227 760头(只),同比增长2.9%,家禽出栏1 804 633只,比2011年同期增长11.7%。
在动物疾病预防与检疫方面,綦江区探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防疫方案。坚持仔猪二次免疫与平时补针并重的原则,全面实行动物免疫公开承诺服务制度、散养畜禽春秋集中免疫加补防的免疫制度,对乡散户主要做好春秋两防,对规模户重点做好春秋两防及平时加强常规免疫和严格消毒等相关工作,保证了畜禽健康,对外地购买的仔猪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中转隔离检疫。做到了无重特大疾病发生。
綦江区人口多、山地多、人均资源少,规模养殖用地受自然条件和用地政策的限制,用地矛盾越来越突出;饲草饲料资源匮乏,大量农作物秸秆未充分利用,饲草资源利用不足,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畜牧业资源特别是饲料资源和市场波动将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此外,还存在运输成本过高,运输应激太大,山路太陡不适合放养等问题,这也是綦江区乃至整个重庆市牛、羊养殖业普遍存在的地理上的局限性。
虽然綦江区群众有着畜牧养殖传统,但是饲养量少,规模小,管理比较粗放。大多数养殖户依赖于传统养殖经验,对发展现代养殖业认识不高,依附心理严重,怕担风险,不敢决策,畜牧养殖的专业化、科学化、组织化、规范化程度不高,还处在传统的饲养模式上。具体表现为给牛错安装了猪的自动饮水器无法使用;对死亡动物的尸体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处理不及时;消毒防疫机制不健全,落实不彻底;养牛时精、青、干料饲喂比例不合理等细节方面。
綦江区群众虽大多为农业人口,但由于经济等原因外出打工的较多,留下来的大多是一些文化水平有限,经济思路欠缺的人口,饲养、防疫等技术较差,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突出问题为养殖场的规划设计不合理,这样既不利于日常生产与清洁,也会埋下重复施工浪费资金的隐患。近年来由于疫病的多发、养殖业科技含量的增加以及市场的多变,对从业人群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要求从业人群有一定的知识水平,但目前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规模化养殖能力不足,缺乏深加工增值环节。缺少畜禽良种繁育基地,自繁自养程度低,种畜和仔禽的大量调入,增加了养殖成本,也给动物疫病控制造成了困难。
目前,畜牧养殖仍处在自发的发展状态。政府虽有补贴,但额度有限,尤其是部分养殖户对优惠政策和政府扶持力度不了解,导致资金链断裂,养殖规模上不去;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突出表现为疫病防治体系、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不配套,技术装备差,服务手段落后。
养殖业要有规模才能出效益,仅靠散养无法明显增加农户收入也无法推动养殖业的优化升级,且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带动力以及辐射效果有限,一般农户出于经济或者技术原因无法跟进投资。从而产生龙头企业与散养户之间都是单纯的买卖、回收等关系,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农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产业化水平低主要表现为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形成,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不紧密,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相互脱节,没有形成“企业+基地+农户”有机结合的模式,以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联心联利、共兴共衰的机制,缺乏市场导向作用,造成市场竞争乏力不强,产销衔接不畅,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思想的转变才会转化为行动的转变。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组织有经验的养殖大户到一起,通过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向从事养殖业的村民们传授养殖经验。同时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让其掌握一定的技术,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进行从事畜牧业的知识储备。面对面的为村民指导繁育、养殖、防疫等各项技术,增强村民的科技畜养能力。张贴宣传标语,让农户了解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认清作为农业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的发展前景,引导农民进行科学养殖致富。充分发挥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的作用,不定期的召集养殖户观看相关畜牧养殖视频,通过党员示范户的带动,激发群众的养殖积极性。编写通俗易懂的养殖实用技术手册发放到养殖户手中,培训、科技帮扶、咨询解答引导和支持规模养殖户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解决信息缺乏、技术不足等问题,提高村民抗御风险能力。积极吸引大企业介入到畜牧养殖业,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对农户的带动能力。
建立和完善畜牧业保险制度,探索和推进政策性畜牧业保险。强化动物疫情测报和管理机制,建立快速疫情测报体系,提高动物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动物疫病诊断网络。当地畜牧兽医站应加强政务公开,将政府对养殖业的优惠政策进行公示,让养殖户能够及时了解当地的优惠政策(例如免息贷款),帮助其减轻一定的经济负担。
加强对畜禽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规划和建设管理,对符合条件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用地进行规划调整,破解用地瓶颈,使其符合农业用地管理要求。在此基础上,将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两集中”建设规划,并加强规划管理。在充分落实好现有惠农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出一些针对性强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通过对畜牧企业提供贷款资金支持,有效破解资金难题。对新建养殖场,坚持治污设施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同步规划建设,确保畜禽粪便、废水等污染物排放达标。对已建成投产的规模养殖场,督促其尽快完善治污设施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并逐步减少污染。
健全监管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坚持不懈地搞好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加快无公害认证步伐,提升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水平,严格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以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化水平的提高。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优势,力争引进1~2个知名畜产品加工企业,以此为龙头,带动全市养殖业的发展,提高重庆市畜牧产业化水平。政府可适当为养殖户与食品加工业牵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有效组织形式,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共同抗御市场风险。
充分利用种植业与养殖业资源可循环利用特点,推广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种养业的副产品资源化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畜牧业。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能源建设,加快畜禽环保、卫生栏圈的改造,对于规模养殖场,按“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粮”等生态养殖模式,建立生态家园,规范畜禽生产行为,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重庆是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而綦江是重庆最年轻的一个区。綦江区的养殖业正在逐步实现由千家万户散养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模式的转变。根据《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畜牧业发展专项规划》所提出的“围绕一条主线、实现二个转变、发展三大产业、完善七大体系的1237工程建设”,綦江区紧密围绕“两园三业一基地”这一主线,必将会在这个五年内实现“把綦江建设成为重庆主城菜篮子直供区、山地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产品加工交易中心”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