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琴芬
(江苏省江阴市第三人民医院, 护理部, 江苏 江阴, 214442)
胸腔积液是胸部全身疾病的一部分,主要由结核性胸膜炎、肺部感染和恶性肿瘤引起;而恶性胸腔积液主要是由肺癌、乳腺癌和淋巴瘤引起[1-3]。患者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气急、胸痛、干咳和难以平卧等症状。本院自2012年5月—2014年2月,对30例并发胸腔积液的患者行小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临床结果和护理要点报道如下。
本组胸腔积液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6~92岁,平均年龄(63.87±4.18)岁,肺部感染11例,结核性4例,恶性肿瘤15例。X线胸片、B超检查显示中量到大量胸腔积液,患者自感呼吸困难、胸闷、气急和胸痛。
所有患者术前用1%~2%利多卡因进行局麻。经B超胸水定位,患者采取半卧位,在无菌下行小导管闭式引流术,用外径为0.8 cm的硅胶管缓慢刺入胸腔内6~10 cm, 缝合切口,固定引流管。外部与水平位置相对偏低的一次引流袋相接,形成一个密闭的引流系统,引流时间5~21 d。恶性肿瘤患者待胸水流尽后再经导管胸腔内注药,顺铂(DDP)80~100 mg/次,白细胞介素-2(IL-2)200万U/次, 1次/周,连续2~4周,用药后嘱咐患者变换体位。观察患者胸腔积液的吸收情况。
参考WHO胸腔积液疗效通用标准:经X线、B超复查,治疗后胸腔积液完全吸收,症状消失并且持续6周以上为显效(CR),治疗后胸腔积液减少>1/2, 且维持4周以上症状改善者为有效(PR),治疗后胸腔积液减少<1/2, 胸水继续生长,或4周内需要反复抽液者为无效(NR)。总有效率(ORR)=(CR+PR)/总例数×100%。
本组30例患者, CR 18例, PR 10例, NR 2例, ORR为93.3%(28/30); 患者的胸闷、气急等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治疗过程中,有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发热(26.7%, 8/30); 10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33.3%,10/30),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无胸腔感染和肺水肿等并发症出现。
引流前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和观察要点,并且按常规备齐所用物品。
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严格控制引流中积液流出的速度,使引流液缓慢流出;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质;防止引流管扭曲或者脱落;防止引流液反流而导致感染发生。若引流中发生引流不畅,检查时采用注射器回抽,或管内注入10~20 mL的生理盐水冲洗导管,或者适当拔出部分导管,必要时给予肝素冲管使其通畅[4]。本文30例患者中, 2例中途脱管,重置后引流顺利,无反流或脱管。
恶性肿瘤患者胸腔积液排净后,注入20~30 mL 0.9%的生理盐水洗净导管,再根据患者的病情注入化疗药物。用药后以肝素封管并固定好导管,嘱咐患者变换体位,以使药物在胸腔内均匀分布,充分接触胸膜腔,促进胸膜粘连。
复查B超,若胸腔积液明显减少可行拔管。拔管前嘱咐患者深吸气,并屏住呼吸,以免拔管时损伤肺脏或出现疼痛。拔管后,用无菌纱布压住伤口处,防止气体进入胸腔。24 h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胸闷、憋气、皮下气肿;局部有无血液渗出,如有,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作处理。冬季拔管要特别注意为患者保暖。
3.5.1 心理疏导:肿瘤患者经疾病折磨,大多体质差,精神状况不佳,容易产生焦虑、恐慌、绝望等负面情绪,对置管也缺乏一定的认识,因此,患者入院时,需要态度和蔼,言语诚恳,对其耐心劝导,使患者认识和了解引流相关知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鼓励患者战胜疾病,对置管不再产生害怕恐惧的心里,从而增强疾病治疗的信心。
3.5.2 饮食和生活护理:反复大量抽取胸水会造成蛋白质大量丢失,大多患者出现消瘦、低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等症状,因此在饮食上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和高维生素的饮食,若患者因高热、恶心、呕吐或胸痛影响进食,必要时则给予静脉注射营养物质。为患者普及营养知识,合理膳食,从而从饮食上促进患者尽快恢复。此外,要加强患者的生活护理,衣服、床单和被套等要常更换,给予患者在一个干净、舒适、卫生的环境。
结核性胸膜炎、肺部感染和恶性肿瘤所致胸腔积液中含有大量蛋白,容易导致纤维凝块,从而使胸膜肥厚粘连,包裹性积液发生率达30%,对患者的生活和肺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胸腔积液越多,症状越明显[5-6]。大量胸腔积液可导致胸闷、气促乃至死亡。临床胸腔积液治疗主要为控制原发灶,排除胸水,促进胸膜粘连,而排除胸水是治疗胸腔积液的首选方法[7-8]。有研究[9]表明,肺癌患者出现胸腔积液预示病程已进入到晚期,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何文杰等[10]的研究表明控制胸腔积液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而彻底排净胸腔积液是控制恶性胸腔积液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年轻体质好的患者,可尽量采取粗管行胸腔闭式引流,而对于老年体弱者,在行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时冲洗应该量出为入,持续引流,选择平卧位,可减少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11-12]。传统的治疗方法大多采用反复胸腔穿刺,不仅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还会给患者带来痛苦,易感染,引起气胸和血胸等并发症,而使用中心静脉管只需一次穿刺留置引流,并且长期引流不引起感染,创伤小[13]。
在应用小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时,应注意以下内容:引流前应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目的,并且按常规备齐所需基本物品;引流中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严格控制积液流出的速度,使引流液缓慢流出,并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质,防止引流管扭曲、脱落,或引流液反流而导致感染发生;对于并发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用药后嘱咐患者变换体位,以使药物在胸腔内均匀分布,充分接触胸膜腔,促进胸膜粘连;复查B超,若胸腔积液明显减少可拔管,用无菌纱布压住伤口处,防止气体进入胸腔, 24 h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胸闷、憋气、皮下气肿、局部有无血液渗出,如有,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作处理;同时,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认识和了解引流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鼓励患者战胜疾病,对置管不再产生害怕恐惧的心里,从而增强疾病治疗的信心;为患者普及营养知识,合理膳食,从而从饮食上促进患者尽快恢复;此外,要加强患者的生活护理,衣服、床单和被套等要常更换,给予患者在一个干净、舒适、卫生的环境。
[1] 朱音, 高丽君, 樊慧红. 胸腔镜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11): 660.
[2] Morgensztern D, Waqar S, Subramanian J, et al. Prognostic Impact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at Prese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2012, 7(10): 1485.
[3] Kawkitinarong K, Dumrongpiwat S, Sittipunt C. Clinical Score for the Diagnosis of Tuberculous Pleural Effusion[J]. CHEST Journal, 2011, 140(4_MeetingAbstracts): 775A.
[4] 尤宜. 导管型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渗出性胸腔积液的临床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5(11): 1642.
[5] 锁银票.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36例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1): 141.
[6] 王旭升, 周春林. 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482例疗效观察[J]. 医学综述, 2012, 18(20): 3469.
[7] Van Meter M E M, McKee K Y, Kohlwes R J.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unneled pleural catheters in adults with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s: a systematic review[J].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2011, 26(1): 70.
[8] Puri V, Pyrdeck T L, Crabtree T D, et al. Treatment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a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J]. 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2012, 94(2): 374.
[9] Ludwig C, Stoelben E. Surgical therapy for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s[J]. Zentralbl Chir, 2008, 133(3): 218.
[10] 何文杰, 江波, 李佳. 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白细胞介素2腔内灌注在晚期肺癌并恶性胸腔积液中的应用[J]. 重庆医学, 2013, 42(4): 445.
[11] 封丽. 小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36例分析[J]. 航空航天医药, 2007, 18(2): 109.
[12] Yi JH, Liu HB, Zhang M, et al. Management of traumatic hemothorax by closed thoracic drainage using a central venous catheter[J].Journal of Zhe 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 2012, 13(1): 43.
[13] 雷金娟. 中心静脉导管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应用及护理[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15):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