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林, 赵丽萍, 李天宇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 儿童医院, 江苏 无锡, 214023)
膀胱输尿管反流(VUR)是一种常见的尿路畸形,严重者可致肾脏损害。重度反流以手术纠正为主,轻、中度反流以低剂量抗生素预防尿路感染为主。本研究对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和随访,现报告如下。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尿路感染控制后行X线排尿期膀胱尿路造影(MCU)诊断为VUR的患儿42例,其中首次发生尿路感染者19例,反复尿路感染者37例。根据MCU结果分为轻度反流组(Ⅰ~Ⅱ级)10例、中度反流组(Ⅲ级)12例和重度反流组(Ⅳ~Ⅴ级)20例[1-2]。双侧反流的分组则根据其反流级别较高侧判断。所有患儿均首次接受正规泌尿系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分为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患儿规律随访至少1年,随访项目包括尿常规、尿培养、肾静态检查(DSMA)和肾功能。随访1~2年复查MCU和血压。随访结果判定标准:患儿1年后随访MCU结果为阴性判定为完全缓解;反流等级减轻至少1级,但反流未完全消失者判定为部分缓解;反流等级变化在1级内为无变化;反流等级出现加重至少1级判定为加重。
本研究42例VUR患儿中,共有83支肾输尿管单位(其中有1例患儿孤立肾),共有60支反流。≤1岁者26例, 反流肾输尿管单位数Ⅰ级8例,Ⅱ级4例,Ⅲ级7例,Ⅳ级13例,Ⅴ级5例; 1~<5岁者11例(26.2%), 反流肾输尿管单位数Ⅰ级5例,Ⅱ级2例,Ⅲ级6例,Ⅳ级2例,Ⅴ级3例;≥5岁者5例(11.9%), 反流肾输尿管单位数Ⅰ级0例,Ⅱ级0例,Ⅲ级4例,Ⅳ级1例,Ⅴ级0例。
本研究42例患儿中,外科手术治疗2例;内科治疗40例,其中20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平均随访时间(1.47±0.4)年。20例行内科保守治疗的患儿(有2例转为外科治疗)在随访1~2年内均行MCU检查,结果发现患儿反流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轻度反流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例,无变化和加重均为0例;中度反流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3例,无变化4例,加重0例;重度反流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例,无变化6例,加重1例。所有患儿在随访过程中肾功能均无进行性减退,未观察到高血压发生。
本研究42例VUR患儿中,5例在首次DMSA检查中发现肾瘢痕,2例为内科随访过程中新发瘢痕,其中1例反流已部分缓解。上述7例肾瘢痕均发生在中、重度反流患儿中,6例发现肾瘢痕时年龄≤2岁,其中男4例。
本研究结果发现,尿路感染患儿VUR的发生率为35.9%,其中反复尿路感染所致VUR的发生率高达62.2%, 与文献报道相符[3]。42例VUR患儿中,≤1岁组反流总数和重度反流数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可见尿路感染患儿VUR以≤1岁组为主,且年龄越小,发现重度反流可能性越大。VUR患儿的治疗可参考国内文献[4]及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5]的推荐方案: ① 小于1岁的婴儿,V级VUR合并肾瘢痕可选择外科再植术替代抗生素预防治疗; ② 1~5岁的儿童,Ⅴ级VUR合并肾瘢痕首选外科再植术,Ⅴ级VUR未合并肾瘢痕或Ⅲ~Ⅳ级VUR合并肾瘢痕可选择外科再植术; ③ 5岁以上的儿童,自发缓解率低,外科治疗指征相对放宽,应与父母和孩子商讨后选择外科再植术或进一步观察。此外,任何年龄的患儿行内科治疗控制尿路感染失败,随访DSMA提示新发或进展性肾瘢痕或B超提示肾脏生长差,均应选择外科治疗。
随访过程中发现2例重度反流的患儿也能完全缓解,但也有1例反流患儿部分缓解后仍出现新发瘢痕。膀胱输尿管反流具有自愈性,即使为中、重度反流也能够完全恢复。然而,反流患儿若在病程早期出现肾疤痕,就有进一步形成新疤痕的可能。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6]认为先天性肾发育不良是一个原因,86%的VUR男性患儿大多有先天性的肾损害,而30%的女性患儿却是由于膀胱功能紊乱及反复尿路感染而发生获得性肾瘢痕[7]。本研究结果发现,肾疤痕出现年龄较早, 7例肾疤痕患儿中, 6例发现肾瘢痕时年龄均≤2岁,高于文献报道的60%比例[8], 提示应注意对其早期发现与预防。
[1] Lebowitz R L, Olbing H, Parkkulainen K V, et al.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radiographic grading of vesicoureteric reflux[J]. Pediaiol Radiol, 1985,15(2): 105.
[2] Weiss R, Duckett J, Spitzer A.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medical versus surgical management of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grades Ⅲ and Ⅳ primary vesicoureteral reflux(United States) [J]. The International Reflux Study in Children[J]. J Urol, 1992, 148: 1667.
[3] 季丽娜, 曹力, 陈大坤, 等. 膀胱输尿管反流高危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J]. 中华儿科杂志,2011, 49(4): 282.
[4] 许靖, 徐虹, 周利君, 等. 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预后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儿科杂志, 2012, 50(8): 587.
[5] Hellerstein S. Recutt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children[J]. Pediatr Infect Dis, 1982, 1(4): 237.
[6] Silva J M P, Diniz J S S, Lima E M, et al.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renal damage in a series of primary vesicoureteral reflux:A multivariate analysis[J]. Nepherology, 2009, 14(2): 198.
[7] Wennetstrom M, Hansson S, Jodal U, et al. Primary and acquired renal scarring in boys and girls with urinary tract infection[J]. Pedistrics, 2000, 136(1): 30.
[8] 王臻, 徐虹, 刘海梅, 等. 139例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临床分析[J]. 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7): 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