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论治消瘅的文献研究

2014-04-05 15:23赵耀东韩豆瑛赵中亭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8期
关键词:甲乙芳草病机

赵耀东,韩豆瑛,赵中亭



《针灸甲乙经》论治消瘅的文献研究

赵耀东1,韩豆瑛2,赵中亭1

(1.甘肃中医学院,兰州 730000;2.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兰州 730000)

《针灸甲乙经》;消渴;消瘅;糖尿病

消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疑难杂症之一。《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其中关于消瘅病因病机及诊治方面的论述散见于各个章节中。为使《针灸甲乙经》对消瘅的针灸临床治疗更具指导性、系统性,故本文展开《针灸甲乙经》论治消瘅的文献研究。

1 《针灸甲乙经》有关消瘅病因病理的论述研究

《针灸甲乙经》认为五脏柔弱、多怒、血瘀、内热是消瘅的主要病因。本病主要由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劳欲过度所致。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羸,精气不足,复因调摄失宜,终至精亏液竭而发为消瘅;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厚味,以致脾胃受损,内蕴积热,消谷伤津,发为消瘅;情志失调,五志过极,郁而化火,消灼津液,引发消瘅;房室不节,纵欲过度,耗伤肾精,则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中燥热则为消瘅。《针灸甲乙经》对于消瘅的发病有如下记载[1]。

《卷之一·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善病消瘅易伤也;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卷之十一·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夫柔弱者必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衡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腹皮充胀,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渴,故为消瘅,此言其刚暴而肌肉弱者也。

《卷之十一·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

2 《针灸甲乙经》有关消瘅临床表现的论述研究

2.1 脉象表现

消瘅形成之后,首先通过气血的运行表现在脉象上。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又往往互为因果,病初以燥热为主,继则阴虚燥热互见,病久则以阴虚为主。由于阴虚与燥热互见,人体津液耗竭,无血养脉,故而表现在脉象上主要以小脉、涩脉为主。《针灸甲乙经》对于消瘅脉象表现的论述原文如下[1]。

《卷之四·病形脉诊第二》:黄帝问曰: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如?岐伯对曰:心脉急甚为瘈疭,……微小为消瘅。

《卷之十一·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2.2 临床表现

消瘅形成之后,由于上消属肺燥,中消属胃热,下消属肾虚,亦可肺燥、胃热、肾虚三焦同病,故而烦热多饮就成了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除此之外,上消多渴,中消多食,下消多尿是本病一般的临床表现。如果本病在发展过程中兼夹有其他兼症,临床表现也就比较复杂。对此,《针灸甲乙经》有如下记载[1]。

《卷之六·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故入国问其俗,临病患问所便。问曰:便病奈何?对曰: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

《卷之十一·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瘅也。

《卷之十一·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问曰:热中消中……瘅成为消中。

3 《针灸甲乙经》有关消瘅预后判断的论述研究

《针灸甲乙经》对消瘅的治疗预后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它指出消瘅在治疗过程中,不能服用高粱厚味、辛香发散之品以及锻炼金石之类的药物。因为服用以上三类药物,其药性偏热能助热,亦能消阴,而消瘅本身是阴虚与燥热互见的疾病,与本病的病机不符,所以服用以上三类药物,会出现变症,如服用锻炼金石之类的药物会出现痈疽病变,服用辛香发散之品会出现病人发狂的病变,进而会内伤脾胃,加重本病的治疗难度。《针灸甲乙经》以上精辟的论述颇值得后人验证和借鉴。《针灸甲乙经》具体原文如下[1]。

《卷之十一·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问曰: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石药发疽(《素问》作瘅),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对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也,至甲乙日当愈甚(《素问》作当更论)。

4 《针灸甲乙经》有关消瘅治疗的论述研究

4.1 治则

4.1.1 注重针药结合的治疗原则

对于消瘅的治疗,《针灸甲乙经》非常注重针药结合的治疗原则。针药结合历来是中医临床获效的主要方法,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和临床实际,以病机为出发点,灵活地使二者结合起来,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为用,取长补短,相辅相成,这样消瘅的治疗和痊愈将非常迅速。由此可见《针灸甲乙经》对于消瘅的治疗十分重视针药结合的治病原则,不是只针不药或只药不针,值得我们在针灸临床上不断学习发扬光大。《针灸甲乙经》中对此有如下论述[1]。

《卷之十一·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问曰: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石药发疽(《素问》作瘅),芳草发狂。

《卷之十一·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阴气不足,热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狂言,三里主之。

4.1.2 注重调补后天的治疗原则

脾胃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过程中都非常重要,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任何疾病的治疗,都应该在临床上做到顾护脾胃,调补后天,从后天入手治疗疾病的原则,更何况消瘅的发生有中消胃热一症。《针灸甲乙经》在治疗消瘅上不论是药物还是针刺,都顾护到后天脾胃。在药物上,《针灸甲乙经》认为如果服用辛香之品和锻炼金石之类的药物,与疾病本身阴虚燥热的性质一致,会助热伤阴,损伤脾胃,影响疾病的治疗。在针刺上,《针灸甲乙经》认为对于中消病症还是应该针刺足三里以调补脾胃,顾护后天。只有后天脾胃功能正常,消瘅的预后才算良好,这对于现代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灸甲乙经》关于消瘅注重调补后天的治疗原则原文如下[1]。

《卷之十一·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也,至甲乙日当愈甚(《素问》作当更论)。

《卷之十一·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阴气不足,热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狂言,三里主之。

4.1.3 注重针灸结合的治疗原则

《针灸甲乙经》对于消瘅的治疗,非常注重针灸结合的治疗原则。“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针灸甲乙经》正是利用针灸二者各自的长处使之相互结合,针对不同的病机,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无疑对于消瘅的治疗起到了很好的治疗作用,因此自古至今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尽管在消瘅的治疗中,在穴位的刺灸方法中只有一个穴位提到了灸法,数量非常少,这至少证明皇甫谧非常注重灸法的作用以及针灸结合的治疗原则。《针灸甲乙经》中对此有如下论述[1]。

《卷之十一·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黄瘅,(《千金》云:腹满不欲食)刺脊中。

《卷之十一·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嗜卧,四肢不欲动摇,身体黄,灸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4.2 《针灸甲乙经》治疗消瘅的穴位归纳

4.2.1 治疗消瘅的穴位处方特点

《针灸甲乙经》在消瘅的治疗中,单穴处方特点比较鲜明。经统计,在消瘅的12个处方中全部是单穴处方,占100%。这是针灸治病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对于现代临床的指导价值非常巨大。《针灸甲乙经》对此有如下论述[1]。

《卷之十一·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消瘅,善喘,气走喉咽而不能言,手足清,溺黄,大便难,嗌中肿痛,唾血,口中热,唾如胶,太溪主之。

4.2.2 主要穴位

经初步统计,《针灸甲乙经》治疗消瘅的穴位主要有脊中、脾俞、意舍、承浆、劳宫、足五里、腕骨、太冲、中封、太溪、然谷、足三里,共计12个穴位。

4.3 消瘅的治疗分析

《针灸甲乙经》在消瘅的治疗用穴中,出现黄疸可用脊中、脾俞、劳宫、太冲、中封、然谷等穴位来治疗;黄疸兼哈欠连连,身体困重不欲动用脾俞来治疗;黄疸目黄用劳宫来治疗;黄疸身黄用中封来治疗;消渴用意舍、承浆、腕骨、太冲、然谷来治疗;消谷善饥用足三里来治疗;黄疸尿黄用太溪来治疗。《针灸甲乙经》治疗消瘅的以上取穴基本涵盖了消瘅的所有病因病机,兼顾了本病的所有临床症状,非常全面,有些穴位至今仍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用穴,比如腕骨是治疗脾虚黄疸的首选穴,对现代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加以验证和灵活运用。

[1] 黄龙祥.黄帝针灸甲乙经(新校本)[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5:326-456.

2014-01-10

赵耀东(1972 - ),男,副教授

1005-0957(2014)08-0778-02

R245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8.0778

猜你喜欢
甲乙芳草病机
漫游草原上
《针灸甲乙经》治疗胃肠病取穴特色探析
小满节感怀
体育梦想 芳草起航
萋萋芳草忆王孙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代谢综合征中医病机探讨
有趣的“换钱”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