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钦霞(山东省莒南县动物疫病防控中心 27660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与防控
孙钦霞(山东省莒南县动物疫病防控中心 27660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以破坏鸡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腹泻、颤抖、胸肌、腿肌、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出血、法氏囊呈皎冻样水肿为主要临床病理特征。本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点,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
(1)发病日龄呈明显变宽,第1次免疫之后和第2次免疫之前仍然是发病最集中的时期。(2)出现变异毒株和超强毒株。法氏囊病毒可以造成法氏囊组织破坏,影响机体体液免疫应答,导致免疫抑制。发病鸡日龄越早,免疫抑制越严重。(3)宿主范围扩大。过去一直认为鸡是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但最近研究表明,麻雀、鸭、鹅均可自然感染法氏囊病毒成为病毒的携带者。(4)该病常与大肠杆菌,新城疫,支原体混合感染,从而增加鸡群的死亡率。
(1)病初可见个别鸡突然精神不振,不食,羽毛蓬乱,翅下垂,很快会波及全群。(2)部分鸡会自啄肛门,腹泻,拉黄白色或白色水样稀粪。(3)大群鸡在2~3d出现尖峰式死亡,以后会逐渐平息,耐过鸡发育不良,消瘦,生长缓慢。
死于感染的鸡呈现脱水,胸肌发暗,股部和胸部常见出血斑、点,肠道内黏液增加,肾脏肿大,苍白,小叶灰白色,有尿酸盐沉积。受感染的法氏囊常见有坏死灶,有时在黏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淤血性出血,偶尔见弥漫性出血。脾脏可能轻度肿大,表面有弥漫性灰白的小点坏死灶。偶尔在前胃和肌胃的结合部黏膜有出血点。
传染性法氏囊病在诊断上应注意与磺胺类药物中毒、新城疫、葡萄球菌感染相区别,诊断时关键应注意法氏囊及肝脏的变化,传染性法氏囊病时,法氏囊肿胀失去弹性,外周有一层胶冻物,肝脏呈黄红相间的条纹状,而上述疾病无此变化。败血型大肠杆菌病时法氏囊弥漫性潮红,易与法氏囊病相混淆,但此时不肿胀,柔软、有弹性。
(1)对雏鸡进行免疫接种。目前雏鸡常用的活疫苗主要是中等毒力疫苗,接种后对法氏囊有轻度损伤,对血清I型的强毒的保护率高。一般在10~20日龄对雏鸡进行点眼,滴鼻或饮水免疫,对雏鸡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2)提高种鸡的母源抗体水平。种鸡群在18~20周龄和40~42周龄经2次接种IBD油佐剂灭活苗后,可产生高抗体水平并传递给子代,使雏鸡获得较整齐和较高母源抗体,在2~3周龄内得到较好的保护,防止雏鸡早期遭受感染。(3)对于发病的鸡群,应用抗法氏囊高疫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紧急接种注射,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迅速控制本病的流行,与此同时,应用5%葡萄糖供鸡群饮用,可有助于病鸡的康复。
S858.31
B
1007-1733(2014)04-0076-02
2014–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