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久芹 林 海 胥保华 柳风祥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是本校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传统专业,其前身追溯到1949年的畜牧兽医专业,历经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具有师资力量雄厚、招生规模和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就业形势良好的优势专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动物科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理论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等教学环节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先后参加了校教学改革试点、山东省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及教育部高等农业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等,并开展了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创建工作。 2011年动物科学专业被列为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为保质保量完成重点建设任务,动物科技学院多措并举,打造动物科学名校重点建设专业做了有益探索。
山东省是畜牧业大省,养殖规模和养殖模式均在全国居示范地位,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动物福利与保护及健康畜牧业对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增加,尤其是社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作进一步完善,强化特色和个性化培养。应用“基础+模块”、“平台+模块”的模式,形成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利于综合素质提高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及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动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培养、个性发展的有效衔接。构建了适应21世纪动物科学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包括建立“3+2X”(三年动物科学专业基础和两个畜种以上的专业实践)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4+X”(动物科学+辅修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3+1”(三年专业基础和一年创新能力训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个性”的新型动物科学人才的培养目的。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只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院历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动物科学专业现有一支年龄与学历结构合理、研究实力雄厚、富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教授19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3人;50岁以上教师8人,41-50岁中青年教师23人,40岁以下青年教师12人。教师队伍中有20余人具有国外学习与合作研究经历,4人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岗位,5人入选山东省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在人才引进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吸引优秀青年教师进入本学科;改善生活待遇,为其安心工作提供保障。在科研方面,稳定目前的研究队伍和研究方向,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实现重点突破;同时,根据学科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引进人才,最终建成一个发展全面、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和活跃开放的骨干教师团队。
通过引进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带动相关学科的整体发展,拓宽专业的内涵,改造传统专业。既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提升了本专业在国内外知名度和,且有力的改善了相关学科的师资队伍结构。为信息时代动物科学专业的整体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学院注重开展校内外实验和实训条件建设,包括校内实验室建设、实践条件优化建设、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动物科学专业在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设有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实验室、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实验室。在原有仪器设备的基础上,结合省名校工程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加大了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强化了实验室建设,为本科生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创造了条件。为适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需要,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学 院加强了生物技术实验平台建设,建设细胞与胚胎工程实验室、动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提升学生在动物生物技术方面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提升学生的创新研究水平,目前,动物科学专业已建设“动物营养饲养与生产技术”开放实验室和“动物遗传繁育与生产技术”开放实验室,为本科生创新计划的实施提供条件支撑。(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围绕动物科学专业的核心内容,与良种选育、种畜禽扩繁、饲料生产和畜禽生产等领域内的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校外实践基地10余处,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培养质量。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支持。最终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支撑。(3)结合教师科研项目,为充分利用科研资源,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在学科内尝试由”导师—博士—硕士—本科生”组成的科研创新小组,形成研究梯队,学研结合,引导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创新小组,设立SRT计划,并把部分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提前完成毕业实习的教学实践环节,较好地解决了毕业实习与就业的矛盾。同时把已取得的科研成果结合到课堂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4.1 规范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保障学校正常教学运行及教学秩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与学之间的纽带。有一支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有关文件法规,勇于开拓,积极奉献、高素质懂专业的教学管理队伍,是教学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制定规范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执行的保障。在执行学校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动科学院制定了监控各个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状况的规章制度,特别是针对专业主任的教学管理模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等都进行了管理规范,对于教学管理运行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4.2 创新管理模式 根据当代大学生学习特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习特点,发挥学院领导和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动物科学专业实行了年级导师制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模式探索。即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有分管学生的书记和辅导员,针对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教育进行管理;大学二年级有分管的教学院长和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专业教育及认识实习的管理;大学三年级有院长和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提高及创新教育进行管理,大学四年级有分管书记、辅导员及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实习、择业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进行管理。把管理细化分工合作,这种管理模式大大的缓解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压力,提高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效率,教学效果显著。
4.3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确保质量提升 动物科学专业打破传统的大合堂排课方式,改成小班(两个自然班)上课,并尝试“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即每门课拿出一到两节(2~4个学时)课和学生讨论互动,利用案例教学、问题讨论和专题研讨分析等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方法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减少了多媒体上课给师生间造成的隔阂。以学校“课程中心”教学平台为依托,围绕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开展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以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为要素,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拓展师生交流空间,增加师生交流机会,扩大学生受益面,提高教学效果。并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课堂教学及考试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教学效果明显。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和加深理论教学的一个主要手段和步骤,实现实践教学体系自身的整体化,并与理论教学形成互补互促的良性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动物科学专业从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科学研究和指导生产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四方面,构建了由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社会调查、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等系列内容组成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增加了社会实践调查及科研创新方面的内容,加强了学生对社会和行业的认识,对生产技能的掌握。在专业实验中逐步增加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比例。本专业重视实践教学,承担了教育部改革计划课题“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工作,构建并实施了“三上三下”和“层次+模块”等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的实质性内容已成功的整合在当前运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主持教育部 “动物科学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实践” 的课题。在教师科研工作中,吸引部分同学参与某些项目的研究,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勇于创新,研究中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提出设计方案,作开题报告并负责试验实施,直到实验结果的分析整理。这一做法培养了同学们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同时教师把科研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充实于教学之中。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改革,改善了实验条件,增强了实验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经过教学改革方面的长期探索与建设,动物科学专业形成了以“开放式办学”为特色鲜明的办学方向,构建并实施的“层次+模块”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联合在全校率先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活动,为社会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平台,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经过长期的专业建设,动物科学专业将建成在动物生物技术领域优势突出、动物生产理论与技术研发实力雄厚、人才培养质量国内一流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成为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专业,为同类型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