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增收成效明显,近年来,果叶兼用桑发展受到业内和农民追捧。眼下正是桑果采摘时节,针对过去农民采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笔者简要谈谈应注意的问题:
采摘过早,甜度低,味涩;采摘过晚,虽甜度增加,但储藏时间缩短。不同品种要探索相应的采摘适期。例如,“无核大10”果桑品种,在由红转紫,还没有完全转紫色的时候采摘,桑果带酸甜味,年轻同志喜欢食用。
采摘人员采果前应洗手,中途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盛果用具应是无毒制品,不能使用化学、肥料等包装桶、塑料袋装果。掉在地上的桑果,一是已经破碎;二是沾染了泥沙,影响整体品质,绝不能收集。
采摘过程直接将桑果按照大小分为2级,优质果作为鲜销果分开放置。小型果、异型果另放一处,作为饮品加工原料。颜色不正、虫害、病果收集掩埋。
采摘过程中轻摘轻放,鲜销桑果直接放入小型食品盒,食品盒周边有一定数量的透气孔。每盒装100~250g,1人1次吃完。小型食品盒装满后,装入中包装小箱,每箱装6盒,2~3人家庭3d内吃完,确保不会变质。用大桶采摘会增加分装翻动次数,桑果容易破碎,加速变质,不宜提倡。
上述质量保证措施需要农民尤其是收购企业认真落实,关键是必须尽快研究制定企业行为规矩并加强监管。企业长期“萝卜快了不洗泥”,不仅淡化农民的质量意识,而且迟早会伤害消费者。那样,果桑产业是没有前途的。我相信,只要企业坚持收购质量把关、拉开价格差距,农民很快就会重视质量。